18 vs 587,中美“超级真菌”现天壤之别

 

致死率超过60%、近半感染者90天内死亡......近日,一则“‘超级真菌’被美列为紧急威胁、中国已有18例确认感染”的消息不胫而走,还在持续发酵,在公众引发不小恐慌。...

导语


近日,一则“‘超级真菌’被美列为紧急威胁、中国已有18例确认感染”的消息不胫而走,引发公众恐慌。我们走访了领域权威专家,告诉你中美超级真菌有什么不同。

致死率超过60%、近半感染者90天内死亡......近日,一则“‘超级真菌’被美列为紧急威胁、中国已有18例确认感染”的消息不胫而走,还在持续发酵,引发公众不小恐慌。
与美国爆发流行的587个感染病例相比,中国这18例到底有何异同,中国会重演悲剧吗,到底该如何防患未然......带着这些疑惑,我们特别邀请国内传染/感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领域、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领域、真菌临床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一起来断断此次的“超级真菌”事件,揭开耳念珠菌感染神秘或许并不神奇的面纱。
卢洪洲:中国不可能发生美国式“爆发流行”


采访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

尽管近期美国将耳念珠菌作为一个紧急事件,但负责任的讲,中国不可能发生所谓的爆发流行,因为截至目前在我国还只是个案报告,仅有散发病例,并没有出现聚集性流行。

但是,我相信我国的耳念珠菌感染肯定不止这18例,核心的原因在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医生没有预先考虑到这个疾病的可能性,没有针对性地采集标本,更没有做耳念珠菌相应的真菌分离、鉴定,甚至药物敏感试验。

此次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将耳念珠菌感染归入“紧急威胁”,主要归咎于其造成的医院内传播,导致爆发流行和非常高的死亡率。

这不禁令人想起当年同样造成院内传播的非典型肺炎(SARS)、耐药细菌,尤其是耐药性结核杆菌,那么未来耳念珠菌完全也有可能作为一个耐药性真菌在国内引发医院内感染的爆发流行,因此必须引起医疗机构决策者、各级医务人员的实时关注与高度警惕,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

SARS之后,国家在各种传染病救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院内感染防控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陆续出台了比较成熟的规范、标准、措施,这对综合性医院尤为重要。

因为综合性医院的就诊患者可能来自于全国各地,其中或许就有耐药性耳念珠菌感染者,在院内感染预案及措施指导下,对临床医务人员、检验人员进行相应培训,促使临床医生、检验人员要能够积极进行标本鉴定、不断提高真菌检测能力、第一时间完成药物敏感性试验、做好院内感染消毒防控,就可能及时控制住耳念珠菌这个传染源,就能够有效遏制耳念珠菌感染在医院内的爆发流行。
章强强:中国菌株尚未发现“多重耐药”征兆


采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真菌研究室主任章强强

耳念珠菌最早是2009年由日本的一个学者从一名患者的外耳道分泌物当中分离得来的,故而命名“耳念珠菌”。

以我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真菌室为例,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每年大概检出6000多株念珠菌,其中2017年是6100多株,2018年为6400多株,我们虽然十分关注却从未检测到耳道念珠菌。

放眼到中国13亿的庞大人口基数,相对于目前为止仅有18例患者,可以负责任的讲,耳念珠菌感染实属小概率的偶发事件。

目前认为耳念珠菌在真菌学上表现为以下三大特征。

其一,它在培养基平板上呈现一种特征性的淡紫红色菌落,不符合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其他常见光滑念珠菌的菌落特征。

其二,它的适宜生长环境温度为42℃,不同于一般细菌生长所需的37℃,因而毒力甚为强劲。

其三,也是更重要的特点,即国普遍外报道的多重耐药性,换句话说就是多种抗生素,以及唑类、多烯环素类,甚至棘白菌素类三类常用抗真菌药菌对它都不敏感,导致临床治疗效果欠佳,患者死亡率增高。

目前认为,造成耳念珠菌的多重耐药归咎于它能够形成一个具有强抗药性的生物膜,从而现有多种抗生素、抗真菌药无法有效实施破坏或抑制。

近年,我们一直密切关注耳念珠菌,凡在临床上遇到多重耐药,实验室又发现菌株不似普通念珠菌的病例,我们都会进一步做针对性检测。所幸的是,从我们的临床、实验室数据不难看出,目前国内发现的菌株并未表现出类似此次美国的多重耐药特性。
张文宏:院内感染防控或是“制胜法宝”


采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

美国的“超级真菌”事件不免令我们警醒:首先,新的病原体会不可避免地陆续产生,此次爆发的耳道念珠菌亦无非是真菌家族中的一个较新成员。

其次,新的真菌,终究会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获得耐药性,美国的耳念珠菌获得的多重耐药性已使它得名“超级真菌”。

中国也陆续发现耳念珠菌,但因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尚敏感,暂时还称不上超级真菌。但是我们必须充分保护好免疫功能缺陷或者低下的虚弱人群,一旦发现这些易感人群感染念珠菌,务须及时进行相关菌种鉴定、耐药性鉴定。

这些都做好了,就可以无惧耳念珠菌感染了吗?不然。更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环还在于院内感染控制。设想一下,如果在满是脆弱患者的重症监护病房或器官移植病房,如果有一位病人血流感染了耳念珠菌,他的皮肤、黏膜、血液、体液,甚至插入的导管都可能携带此菌,从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始扩散到环境当中。

如果这家医院的院内感染不到位,耳念珠菌便会随着医务人员的手、空中漂浮的尘埃、被单用品,以及护理工身着的白大褂传播给其他病人。

耳念珠菌感染既可能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将成为院内感染爆发的源头。所以,我们不仅要强调院感控制的意识,更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引入更先进的院感理念、防控设备,包括一些自动化装置,使它们全方位地融为一体。哪怕有一天中国的耳念珠菌升级为“超级真菌”了,我们也早已具备了高效阻断传播的能力。

总之,“超级真菌”事件的最大启示不只于真菌本身,更是再次警醒我们医院感染控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只用于传播,如果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医学论坛网
cmt_1999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授权微信:cmtwnys

商务合作QQ:407894828
关注医学论坛网微信号,回复以下关键字,即可接收最新文章及科研进展
心血管   |    肿瘤    |    糖尿病
内分泌    |    神经    |    感染
妇产科    |    儿科
全科医学   |   医学人文
.....


点“好看”推荐到看一看吧↓↓    


    关注 医学论坛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