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手受伤了谁给我煮饭呀?”爱孩子的同时,也别忘了教会他爱你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会说辛苦的父母有人疼...



“妈妈你手受伤了,谁给我煮饭呀?”

邻居英子说当她听到 9 岁的女儿在看到她鲜血淋漓的右手后说出这句话时,她的心都碎了,锥心的伤痛都没女儿这句话戳心。

“我不求她什么,她就是跑过来问一句说妈妈你怎么了,我也没那么难过呀,这孩子白养了,简直就是白眼狼。”

因为是邻居,所以晚上经常会在小区广场陪伴孩子玩耍。

我无数次看到她一双儿女对她的“无情”。

轻咬一口女儿手中的冰淇淋,孩子就大哭大闹,小粉拳胡乱捶打她的双臂。

小儿子争抢不过别人的玩具,返身踢踹打她,觉得是母亲没有为他“伸张正义”,帮助他抢夺属于别人的玩具。

瓢泼大雨,两小人儿一人一把小伞,她却独立其中用双手遮挡,因为她的伞被儿女们“征用”装水踩踏玩耍了,不允许她撑。

……
每每有人向我吐槽自己孩子的“白眼狼”行径时,我都会说同一句话:那是因为你没教会他怎么爱你。

但往往得到的回应都是不以为然,觉得父母与子女的爱是源于血肉,与生俱来的,不需要教,只要自己足够爱孩子,孩子长大后就会知道怎么爱自己了,孩子现在是还小,不懂事,以后就懂了。

但当你看到 40 岁还在啃老的“孩子”,20 岁弑杀亲母的“孩子”,将老父老母遗弃在楼道的“孩子”时,你还觉得爱是不需要教的吗?

现实生活中不少场面明明确确地告诉我们,这缘于天然的爱也需要学习呀。我们许多父母已经习惯于付出,并不希望得到回报或感恩,或因此自己的作为没有必要对他孩子解释。

他们在听到我说要教孩子爱自己时常常表现不屑,觉得父母的爱是无私不求回报的,怎么能教孩子爱自己呢?闻此言,我常答: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他会懂爱吗?他会爱别人、爱自己吗?一个只有自我的人,长大又如何立足于社会?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会说辛苦的父母有人疼。据天津一项“现代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90% 以上的孩子有“唯我独尊”的倾向。妈妈做好了饭菜,孩子不知道这饭菜是怎么来的,不知道妈妈为这顿饭菜付出了多少辛苦,也不管全家老少是否吃过,上桌就吃,吃得不顺口,还要大喊大叫闹“绝食”。

邻居英子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她的付出我全看在眼里,两个孩子几乎就是她的全部,一家七口的衣食住行全部都由她处理,而且做的非常好,我常常自惭形秽,但为什么她的孩子却对她如此“无情”?

因为她的孩子把她所有的爱、所有的付出都当作是理所当然。因为她习惯性的隐藏所有的辛苦,所以真的就没人看到她的辛苦。有一次在和邻居英子聊天时,我说你又是接送两个孩子上学,又是要做饭做家务、孝敬公婆,还要辅导他们做作业真是辛苦。

话音未落,她女儿却不以为意的说:

“她才不辛苦呢,她又不用上班,开车送我们上学又不累,送完我们回来她就可以看一天电视啦,我爸爸天天出差才辛苦呢。”

听到孩子这样说,她却只是苦笑的点点头说:“是的,是的,爸爸赚钱辛苦了,妈妈不辛苦。”

英子会因为想让孩子体贴谅解常常出差不能见面的父亲,而用极尽夸张的言语述说丈夫的辛苦,而对于自己的辛苦却一笑置之、从不言语。

而她自己却只知道对孩子付出无私的爱,从不把自己的劳动与付出呈现给孩子,所以孩子也就无从感受、体谅到她的辛苦与付出。

有两句古话叫“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贫穷出孝子”。

我是这样解读的:因为穷,所以孩子更容易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所以从小就懂得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就更容易塑成体贴父母、帮助父母的品质与习惯。

但是现在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从事着怎样的工作,更不知道父母的钱是何等的来之不易。

由于不了解,所以不理解,也就谈不上孝敬了。

在这种情况下,爸爸妈妈应有意识地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挣钱养家的不容易,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我想这也是很多有钱父母会把孩子送到《变形计》的原因吧。

亲子时光时,不妨给孩子讲讲自己日常情况:

6 点就要起床准备全家的早餐,洗衣做饭、整理家务要花费多少时间、具体要做哪些事情,辅导他们作业要何等耐力和勇气,我们的工作是如何辛苦……

周末时也可以带着孩子一起适当劳动,感受劳动的辛苦。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表明,从小做家务的孩子更具有独立能力,也更能体谅和理解父母。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父母也一样。直言你的辛苦,孩子才会心疼你、感恩你呀。

给孩子付出爱的机会,他才能学会施爱

我家 3 岁的女儿每天都有两个固定工作,帮我洗脚和帮她爸爸捶背。

我每晚都有个习惯,至少“泡脚看书”40 分钟后才会睡觉,孩子出生后仍然坚持这个习惯,女儿 2 岁时开始加入我的泡脚阵营,当我看书的时候她也会抱着自己的绘本,安静的在一旁看着,看罢我会帮她搓搓小脚丫,然后擦干抱她上床睡觉。

有一次,刚泡一小会,女儿就起身很自然地蹲下来把手伸进到盆里要帮我搓脚,我本能地往后缩了缩,想要拒绝。

再回神一想,我能给他们洗脚,他们自然也可以给我洗,这正是让孩子学会付出爱的好时机啊!

于是我大大方方地让女儿帮我洗脚,这之后便成了习惯,女儿每晚都要帮我洗脚。

因为老公故意装吃醋,说女儿爱妈妈胜过爱他,所以他也得到了每晚 5 分钟的捶背服务。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给孩子爱他人的机会。 这样,孩子会在心疼父母的同时,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爱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我们做父母的往往为孩子付出很多,却忽视了孩子也需要学会付出爱,学会关心别人、爱别人。

父母如果一直单行道地把爱付给孩子,不给孩子回馈表达爱的机会,孩子就会把接受爱当做是理所当然,会成为只想得到不想付出的无情无义的人。

其实这都不用教,孩子会很自然地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就像女儿给我洗脚,特别自然,她就觉得妈妈给她洗她也可以给妈妈洗。大人只要顺其自然,不去阻止他就行了。

孩子从小就习惯关心别人、为周围人做事,长大了才会自然而然把心里的对其他人对社会的关爱表达出来,成为一个有“爱的能力”的人。

给予孩子体味爱的氛围。

父母疼我们,我们疼孩子,孩子将来疼他的孩子,这个爱是向下传递的,也是单向的。

但我们得先学会把爱相互传递,疼爱我们的父母,疼爱我们的伴侣,孩子们才能学会爱,我们才有资格享受孩子的爱。

我永远记得我 10 岁时,妈妈冒雨背着肠胃炎的奶奶走了 2 公里路去镇上诊所时的场景。

也永远记得高一时,爷爷大病,坚强的爸爸偷偷哭泣后,擦干眼泪又跑回家中帮爷爷擦身子的情景。

“原来,一直围着我转,深爱着我的爸爸妈妈也是如此爱他们的爸爸妈妈的呀”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出生之后的三观、生活技能、生活方式、为人处世的态度,其实跟父母学习的。

孩子会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去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爱,可是也会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去表达自己的恶。

父母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老人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的大脑轻易地“记录”和“采用”。

当父母关心老人、尊重老人,为老人分忧、亲切交谈,孩子们也会在生活中“重复”父母这样的行为,那么孩子的良好品格也就养成了。

父母的恩爱氛围,也能引导着孩子成为一个温暖阳光的幸福小人儿,父母恩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启发孩子关心别人,分享自己的爱。

薄情的儿女几乎都一个“包一切的父母”。

一方面没有教会孩子关心她自己,甚至连孩子自己关心自己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孩子的一切一切大人都替她考虑好了,不让孩子自己操一点心,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连自己都不用关心也不会关心。

另一方面,不注意启发孩子关心别人,甚至剥夺了孩子关心别人的权利。

孩子想和你分享美食时,你却说:“你吃就好,不用管我们”,孩子回家告诉你,某某同学穿着破鞋来上课,想分享给他一双自己的鞋子时,你说:“不要多管闲事,顾好自己”。

久而久之,孩子对他人包括对父母也就不知道去关心了。

教孩子体味爱的过程也是教孩子学会爱。

当你喂宝宝美食时,不妨说:“好好吃的样子呀,我们一起分享好吗?妈妈也想吃一口”。

这时如果孩子献出美食请欣然接受,并表达赞赏,如果孩子拒绝分享,那就是你们谈心的时机了。

别小看这平平常常的逗趣,它会告诉孩子,妈妈把好吃的先给我吃是爱我的,他也会渐渐地感受到与人分享的乐趣。

孩子的爸爸过生日,妈妈可以与孩子一起为他精心准备礼物,做一顿丰盛的美食,孩子可以从中学习如何表达爱。

如果孩子做了什么事使你不快时,你在明确告诉他你的感受时,可让他设身处地想想,换了他会怎么样?

只要我们教育得法,孩子自会明白,不仅要从父母这里获得爱,也要以爱相回报。

虽然我们要教会孩子爱我们,但我们得让孩子知道我们的对他们的付出是快乐的。

我们要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信息:爸爸妈妈为你做事是快乐的。这样孩子才会感到父母是真正爱他的。我们不以爱“要挟”回报,不让爱成为负担,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体味爱”、“感知爱”、“分享爱”,最终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应该是双向车道,在好好爱你的孩子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教他也要好好爱你,点“在看”,让更多父母一起学习。


    关注 辣妈教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