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医】中医若不能追本溯源,就会变成各家各说

 

中医之要在于明理,在于明生命之根本缘由,而不仅在于临床经验之传承。...





陈无择三因学说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如“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先。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又指出“所谓中伤寒暑风湿,瘟疫时气皆外所因”。

《三因方》中的三因分类方法特点及问题如下:

以邪气的特点为标准分三因,而不是以人体自身正气虚实和气化结构之内外为标准。

陈氏认为六淫之气发自于外故为外因,七情之病发动于脏腑故为内因,其他皆归于不内外因。而《内经》《金匮要略》皆认为,定内外因的标准根本上讲,不由外邪而由本身脏气之虚实盛衰。外邪为病,不一定是外因病,如五脏精气未亏,病止于经络为外因病,如五脏精气本不足,外邪入五脏则为内因病。内因病皆因内五脏精气本虚为主因,故此类外感病非外感病而是内伤病,治在内不在外、在五脏不在经络。如《伤寒论》少阴外感病之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方证必加附子;太阴外感病治以桂枝汤之类;厥阴外感病治以麻黄升麻汤,方中必加干姜、当归、芍药等。

“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皆为伤及脏腑精气之病,病在五脏,如何属于不内不外?

中医所言病者,邪加于人方为病。要素有二:邪与人之正气。后者为本,前者为标;正气为本,外邪为从。故定病因之要:依内(人)不依外,依本不依标,依正不依邪。单就病邪特点而论,不是岐黄之本意,是现代医学识病的方式。内为本、外为缘,此为中医之正道,陈言之三因学说为不明中医所言生命本质之论,依此断病言治,实为误人误己。而现代中医教科书中有关病因学说的内容,完全摒弃《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之论,照搬抄陈氏之言,实应反思。

总之,现行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部分核心内容有着严重的缺失和误导。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本身就是根据《内经》重点内容的摘抄和汇总,但是由于主线不明,直接省略掉了前九篇中的重要内容或降低了其地位,导致现行中医理论出现了重大的结构缺陷,如将《上古天真论》归为养生一类,避而不谈四象、五行、六节之演化对脏腑理论形成的重大意义,避而不见前九篇中的天地五行观等。以阴阳五行易天地阴阳;以生克五行易天地五行;以五行封闭循环流转易天地为因的、开放的气机升降沉浮和脏气流转;以人言人易以天言人,二者高下立判,惨不忍睹。天地不立、四象五行六节不明、脏气流转模式不清,想解天人合一、天人同构之意,难矣。

此外,如中医不能返本溯源,流于各家私人祖传之路,就会演变成张家、李家的个人中医学说,而不是《内》《伤》的中医理论。所谓的一些家传,如不能在理论上通透,就变成了技巧和术的展示。对于拘泥于家传而不力求理上通达者,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中医之要在于明理,在于明生命之根本缘由,而不仅在于临床经验之传承。前者为因、后者为果,前者为源、后者为流。中医如不能从根本上正本清源,古为今用,逐渐就会被社会抛弃,退出历史舞台。

版权声明

本文“中医出版”,作者/王朝阳,编辑/山柰。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
时与我们联系。
青年中医 好文选读
-商务联系-
   首席勾搭官 微信|meleyan
-转载原创联系-
首席小秘书 微信|zytc_zs



    关注 中医同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