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玉琢 ▏都江堰、郑国渠与灵渠

 

看过大秦历史剧的人,大概知道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委派李冰治理蜀郡之史...



都江堰、郑国渠与灵渠

作者▕  申玉琢

看过大秦历史剧的人,大概知道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委派李冰治理蜀郡之史实。这是秦灭周后的第5个年头,对朝庭来说,不过是一次寻常的人事安排,但对山川雄峙的古蜀而言,却不啻是一次福星降临。李冰倡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不仅繁荣了川西的万顷平畴,其恩泽余韵,还惠及了灌口以下的整个岷江流域,让这里的岗峦丘壑也变得旱涝保收。

凡看过大秦历史剧的人,却未必察觉这样一个现象:无论秦国的皇室、大臣还是普通军民都喜爱黑的服饰。给人感觉秦国对黑色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情愫。

而事实上,从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受封诸侯,建秦立国,到秦二世胡亥被弑的五百多年间,秦国人也的确喜好黑色。

但这种喜好,却并非无原无故。在东汉编纂的《汉书·律历志》中,有过这样的记载:“今周变秦,水德之兴。昔秦公出猎,获黑龙。从此便以水为瑞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早年秦文公外出打猎,曾捕获一条黑色的龙。这正是“五行”中水德的象征。因此,秦的统治者认为自己属水,便以水为吉,以水为祥。而在“五行”中与水对应的颜色正是黑色。所以,从春秋战国之秦,到一统天下的秦,举国上下都崇尚和崇拜黑色,上至庙堂,下至庶民,均以黑为敬,以水为尊,并在日常生活中,把这种“尊”与“敬”,上升为以“兴修水利”为立国强兵之道。

以修都江堰而大受其惠的秦国,不久又採纳了韩国水工郑国的建议,开始修建更大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一个外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跑到秦国,游说秦王赢政,开凿瓠口,引泾入洛,搞一条人工河,本身就没安啥好心。不外是想用这“投入大,收效慢”的工程,耗尽秦国的财力人力,以行“疲秦”之计,阻其对韩国的扩张。

结果,饱尝“水利”之甜头,且又老谋深算的秦国,便将计就计,仅用十年时间建成号称“关中第一灌溉工程”的郑国渠,促进农业发展,为日后荡平韩国甚至一统六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秦灭六国后,本该刀枪入库,放马南山的秦始皇,为开拓岭南,于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又命屠睢率兵50万南下百粤。在跨越湘、桂之间的山路隘道受阻时。以水为德,惯于修河筑坝的秦始皇,又大展水德。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命监御史禄督率民伕士卒,在桂林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凿一条人工运河,以运粮饷。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建成,大秦帝国迅速统一岭南,并拓疆万里,版图直达暹逻……

灵渠为秦所修,以后亦称“秦渠”,民国以来又称湘桂运河或兴安运河。这条堪比大运河的人工河,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北去的湘江和南流的漓江连为一体,开通了我国从江汉到南海的直达航道。

灵渠由南北二渠、分水铧嘴以及调节流量的两道石堤(大、小天平)和若干陡门(闸门)组成。全长34公里,其中南渠30公里,北渠4公里。特别是沟通湘江和漓江的南渠,河道一步步向上抬升高,每升一步,都几乎是背负整个湘桂大地在前进。30公里的航道竟有陡门(闸门)36处。头顶蓝天向下展望,一道道水闸宛若古琴上布局精准的品位。在36处品位的合奏旋律中,长江的支流湘江进入了另一条大河的怀抱——珠江流域。凿通的山岩笑露着雪白的牙齿,目送着吃水很深的船舶鼓帆远去……

从地图上看湘江与漓江,在广西桂林兴安县境内相距仅二十公里。但真要开凿一条连接它们的运河,以当时的技术而言,简直不可能。好在漓江有条支流叫灵河,灵河上游又有条支流叫做始安水。始安水虽源自兴安附近的富贵岭,却与湘江的海洋河段,相距仅二点五公里,中间只隔一道宽约三百米,高三十余米的山峦,这就是有名的越城峤(或称始安峤)。山上有翠竹碧树,有南国山林一应的野趣,偶尔也有几声犊呜犬吠,却惟独没有水。

若将此山凿通,就能把海拔较高的湘江从这里引入始安水汇入漓江。而聪明的,以壮、汉先民为代表的各族同胞,也正是这样做的:他们先在湘江上游拦河筑坝,抬高水位,再开挖越城峤,凿出一条五公里长的水道,把湘江引入始安水。然后再把始安水疏导、拓宽,让船舶驶入灵河,经漓江、珠江,云帆高挂,直下南海。

纵览灵渠,最值赞叹的关键工程——铧嘴,即那座砌在分水塘中的分流坝,呈108度的夹角坝尖,以7比3之长度比,将湘江拦截抬高,三分经南渠进入漓江,七分由北渠返回湘江。这座集分流、阻水、溢洪的奇特坝体,奥妙全在筑坝用的鱼鳞石上。它的迎水面用重达数吨的青石砌成,而背水面却只用薄块青石竖砌,这些石片像鱼的鳞甲,既滞缓流速,保持了水位,又在水的冲刷下,碎石,泥沙也全都挤进石缝中,年复一年,越挤越坚固。这样设计与构思,堪称壮、汉先民的天才创造!铧嘴旁建有小亭一座,内立石碑两块,一块是明代梁梦雷所题“伏波遗迹”,另一块则是清朝查淳题的“湘漓分派”。站在亭前展望铧嘴与大、小天平,你会浮想联翩,也会对大秦和我们壮、汉祖先的心智与勤奋,追慕钦仰不已。

这仅仅是一段河道吗?不,这分明是大秦帝国用水镌刻在华夏大地一段银光闪闪的历史!

铧嘴两侧的大、小天平,(左为大天平石堤,伸向东岸与北渠口相连;右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与南渠口相接,)则是修建在兴安城东1.5公里海洋河上的两座水坝。这是用来拦蓄和抬高水位,并将湘江之水通过南渠(即灵渠)导入漓江的枢纽工程。人们习惯将大、小天平以上称为海洋河,以下称为湘江。

大、小天平距灵渠与始安水汇流处有4.215公里。这就产生一个疑问:由湘江的高塘村至始安水仅距两公里,为何不在那里筑坝引水,反而舍近求远在分水塘筑坝呢?实测后得知,原是湘江在高塘村的海拔是206.66米,而始安水汇入灵渠处海拔为211米。比湘江要高出4.34米。若就近开凿,只能把始安水导入湘江,而始安水流量极小,根本无水可引。若把湘水引入姑安水,则至少要在湘江上修建一座不低于五米的大坝,并蓄水成湖。在二千多年前,要在湘江上修筑这样的大坝而又不被洪水冲毁,在技术和材料上都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只好舍近求远,将坝址往上延伸,选在今天的分水塘。而分水塘海拔为212.10米,高出始安水1.10米,只需筑一个矮坝,湘江就可直接流入始安水,再经南渠汇入漓江。可见,那怕在大、小天平的选址上,也充分展示了我壮、汉同胞的匠心独具!

灵渠的贯通(包括南渠和北渠,)让流入东海的湘江和扑向南海的漓江在湘桂大地上挽起手臂,这是一项充满了创造灵感和浪漫激情的伟大工程。而且,这种伟大必将伴随它浩荡的清波流进中华历史的每个章节。

随着灵渠的峻工,横亘中原与百越之间的天然障碍,在它的浆声帆影中得以沟通;两个峰峦险阻,少有交流地域,也因一江清流而血肉相连。在灵渠那艋艟联翩的风樯桅阵中,不仅南北经济可以互通有无,也让开发稍晚的百越地区,共享中原文明的丰硕成果,更为古国的欣欣向荣和南部边疆的巩固,夯实了牢固的基础!

这又让我想那位胡诌“秦皇汉武,略输文彩”的过客,它能像秦皇那样开疆万里,版图直达暹罗吗?它能像汉武那样横扫狂胡,将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纳入大汉皇舆吗?那自以为傍了个“干爹”便可目空一切,自视伟大的"牛人",结果如何呢?

结果把它干爹也害得被历史抛弃,扔下神坛……



    关注 平叔闲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