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丨中国微型车风潮的开创者,不该被忘记的海燕

 

即便工业基础薄弱,但中国的汽车人从没放弃追赶世界潮流的步伐。...



上世纪五十年代,小车风潮席卷全球,同样也影响了中国汽车界。

在上世纪的50年代,全球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过程,不论是欧洲还是日本,汽车界都掀起了制造微型汽车的风潮。比如在欧洲,就生产了我们熟悉的宝马Isetta、菲亚特500,以及大众的甲壳虫等众多微型车代表车型;而在日本,微型车甚至形成了K-Car这样一个品类,时至今日仍然是日本最重要的汽车细分品类之一。
但很少有人知道,几乎在同一时间,刚刚起步的新中国汽车工业,也曾试图制造一些微型车,以让汽车更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海燕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品牌。1958年,上海客车厂的前身——上海汽车制造厂,就曾联合多家汽车企业着手研制一款经济型轿车。

与许多欧美国家的微型车更多着眼于平民用户购车不同,他们研制微型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替代当时满大街行驶的三轮车。所以,对于这款车的最初要求是,既要保持三轮车灵活轻便、走街串巷的优点,又要解决三轮车行驶不稳、劳动强度大的缺陷。
最开始,他们研制出了一款代号为沪客—580型,搭载双缸对置风冷四冲程汽油机的微型汽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海燕的前身。第二年,在这款原型车的基础上,上海客车厂进行了适当改造,并计划投入正式量产。当时,他们将其命名为海燕CK-730。

不过,这并不是一款成功的车型,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在实际使用中,这款车暴露出了油耗高、故障多、寿命短等问题。最终,这款车只生产了65辆便宣告停产。从1959年2月份投产,到1959年的5月份停产,这款短命车型,仅仅只生产了3个月。
不过,CK-730的停产并不意味着微型车项目的停摆。实时上,到1960年,这个项目仍然在进行中。在汲取了前一款车失败的教训后,研发者们提出了新的研发方向,即“尽量简化结构,降低成本,适当照顾舒适与美观,不要求与小轿车比,行驶范围为上海市内及近郊”的试制基本要求。
为满足这些需求,他们采用了吉林工业大学的设计方案,开始研制SW-710型微型汽车,在兼顾性能参数的基础上,适当照顾舒适性和美观。在设计上,海燕SW-710的设计与同时代的菲亚特500系列类似,但与同级别的国外微型车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SW-710的发动机采用了后置式风冷四冲程汽油机,这款发动机的排量为0.29L,拥有13匹的最大马力。同时,这款车采用了独立前悬挂,转向机采用蜗杆凸指式,制动系统改进为自动调整间隙式,车身方面也随着总体布置的改变而作相应改进。
同时,海燕SW-710型轿车的整体尺寸为2940×1430×1360mm,外观在当时看来非常新颖流畅。另外还增加了一些装饰性的零件,车身侧面的进气口还有镀铬装饰,车身结构采用双门三厢式。因为发动机后置,前舱可以放置备胎和油箱,车门面积很大,后排乘客可以轻松上下车,车身结构为当时十分先进的承载式车身。
与CK-730最终只生产了65辆不同,SW-710首批量产为100辆,并提供51辆车给出租车公司进行试运行。但同样受限于技术能力,该车自身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故障多、噪声大、乘坐空间过小等。这也直接导致之后没有再生产过,所以100辆,也就是它的最终产量。

尽管在技术层面上,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汽车工业,与全球汽车工业的整体水平仍有很大差距,但海燕系列车型的诞生,说明了当时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也开始重视微型车的研发,其诞生也标志着新中国轿车生产多元化的开始。如今,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获得长足进步,越来越多品质更好的国产车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此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海燕,除了唏嘘,更应佩服第一代中国汽车人,即便在工业基础薄弱的环境下,他们依然从没放弃过追赶世界潮流的步伐,以及为国人制造出更好汽车产品的梦想。


    关注 EngineCode9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