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巧克力引起的告状风波:爱打小报告是“小人”行为吗?

 

该如何正确应对呢...

曾在微博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宁波的一名小学生把巧克力带到学校,被同学发现,告诉了班主任王老师,于是,王老师就把那块巧克力没收了。

中午的时候,举报者又向老师告状,说带巧克力的小朋友骂他,还想打他。王老师了解情况后才发现,原来是举报者威胁带巧克力的孩子,说如果把巧克力给他吃,就不举报他。于是老师严厉批评了举报者,并让带巧克力的孩子当着举报者的面吃掉了巧克力。
▲ 老师微博


这位老师的做法得到了很多的网友的支持和点赞,有的网友在下面留言说,“这个老师不能更可爱了,希望孩子们都遇见这样豁达幽默而有智慧的好老师!”“我们不仅教学,我们更应注重育人。”“太有道理了!在孩子似懂非懂的年纪,正确引导很重要。为育人者点赞!”

爱告状似乎是每个孩子的通病, 可是,你知道孩子告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吗?
01
为什么孩子会告状


凡是多子女的家庭,大概没有一个没经历过孩子之间闹矛盾相互“告状”的场景,反正我家是这样的,告状最多的是弟弟,就连姐姐摸一下他的脸,都能成为他告状的理由。
其实,孩子每次在告状的时候,无非是以下几种心理:
01
表现自己


我们可以仔细观察身边孩子在打别的孩子小报告的时候,通常是在什么情况下。比如孩子说“妈妈,姐姐不好好吃饭”,那么此时告状的孩子肯定自己是好好吃饭的,借机想博得大人的表扬,如果此时大人说“是啊,你看弟弟都吃完了,姐姐怎么还没吃完呢”,那么孩子的目的就达到了。

孩子喜欢表现本身是件好事,这就意味着孩子已经慢慢地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是想要通过这件事来标榜,试图告诉大人:“看,我表现得很好吧,没有犯错。”
02
想求得大人的帮助
经常会有孩子在跟别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向大人告状:“妈妈,XX抢我的玩具玩”“妈妈,XX刚刚欺负我”,这时候孩子的潜台词就是:“妈妈,XX抢我的玩具了,我抢不过他,你帮我把玩具抢回来吧。”

孩子在一起玩会经常遇到矛盾,此时的孩子虽然已经逐步开始独立,但依赖心理还比较严重,孩子试图通过自己的告状引起大人的重视,从而帮助自己解决困难。

其实更多的时候,孩子也不一定是非要让大人帮助把玩具抢回来,或者是帮他打抱不平,也许只是觉得自己受到了委屈,想要寻求一下大人安慰,宣泄一下内心的不满情绪
03
逃避惩罚
就比如说我们文章开头说的那个揭发别的孩子带巧克力的事情,如果说第一次打小报告是为了威胁另一个孩子,那么第二次打小报告就是害怕事情败露被老师惩罚, “恶人先告状”了

现实中也有很多孩子其实也是这样,两个孩子打架,其中一个为了逃避家长或者老师的惩罚,自己先主动告状:“是他先动手的。”那么此刻大人就要仔细问清一下真相,不能单方面听一面之词做决定了。
02
孩子爱打小报告是个缺点吗


有的妈妈听到老师说自己孩子在学校爱打小报告就会特别焦虑,觉得这是孩子的缺点,还有家长生怕老师会因此歧视自己孩子,也害怕孩子这样没有小朋友愿意跟他玩。
其实,虽然爱告状虽然并不是什么优点,但也不能完全说没有好处。爱打小报告的孩子一般都具备以下几点优点:
01
有正义感


爱打小报告的孩子,通常自身做得比较好,同时对违反规则的行为不能容忍,所以通过告状希望家长和老师来制止其他孩子的不好行为,这其实是体现了孩子内心的正义感。
02
表达能力强


爱告状的孩子为了说清楚事实,通常会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表达清楚,他们可以预见到不好的行为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并且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03
懂规则
爱告状的孩子一般都能遵循规则,比如我家孩子幼儿园班上有一次老师出去一会儿,让小朋友们自己在教室看电视,要求大家不允许下位,可是有一个小朋友就随意下位走动,老师回来之后我家孩子就向老师告状,说那个小朋友下位了。这样的孩子会把老师、家长平时的教导放在心上,不仅自己坚决执行,对其他小伙伴同样也有一样的要求。

正是由于孩子告状的原因各有不同,我们在处理孩子告状这件事上也不能一概而论,虽然爱告状的孩子有一定的优点,但也不能说爱告状这件事家长就不管不问,我们要分清楚孩子告状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正确引导。
03
家长该如何引导


美国最大的教师队伍培训计划,曾经把学生打小报告当做5大学生问题之一,并认为其恶劣程度跟打架或咬人差不多。孩子的告状行为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兴趣。
然而,研究人员连续几个小时观察孩子,他们发现,孩子向父母告状的内容有90%都是真实的。父母也许觉得孩子告状没完没了,但对孩子来说并非如此,他每向父母告一次状,其实都另有14次忍着委屈没有求助。

所以,当孩子向家长或者老师告状的时候,千万不要简单地认定被告状者就是有问题,结合文章开头讲的那个新闻就会发现,有时候告状者的行为也许才是最恶劣的;也不要粗暴地回绝告状者:“不要什么事都跟我说!”这样很有可能会让告状者以后遇到什么事都不愿意再跟家长和老师沟通。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01
认真倾听,正确判断

大人多数不愿意听孩子来告状,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希望孩子能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可是孩子在受到委屈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家长,想要依靠家长,我们首先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描述,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孩子,并且表达共情,给予孩子安慰
等到孩子冷静下来之后,帮助孩子分析孩子告状的这件事是属于什么性质的事件,如果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那么家长尽量不要介入,孩子在4-10岁这个阶段的性格特点就是服从强权,只要看到他认为坏的事情就想告发,如果是因为一些小事家长过度介入,会让孩子觉得这样的事情也会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这样一来非但不利于事情发展,还会让孩子养成以后爱告状的习惯,不愿意自行想办法解决。

但是,如果是类似于被人虐待或者校园霸凌类的事情,那么此时家长就要认真对待,及时干预,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02
趁机激发孩子的同情心

对于懂规则的孩子来说,告状本身是体现他正义感的一面,家长和老师不应就此打击,但是要正确引导,可以利用智慧激发孩子的同情心。
比如我家老二向我告状说“姐姐今天打翻了饭”,那么此时我会先表扬老二吃饭的时候很小心没有把碗打翻,然后会问一下老二,如果自己把饭打翻了会不会心里很难过呢?当得到肯定答案时,我会引导他说:“你看姐姐打翻了饭是不是心里也很难过呢?”然后再激发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想一想如果此时别人嘲笑他或者告他的状,他会不会心里很难过呢?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无心犯错每个人都会有,我们要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的错误,也要尽量体会他人的心情,给予他人理解和帮助
03
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引导孩子自己解决

有些孩子分析能力差,所以遇到矛盾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那么此时家长要帮助孩子理清思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多引导孩子去思考,让孩子通过思考找出正确的解决和处理方案。当然了,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家长的引导方式也要不一样,对于年龄较小一点的孩子,家长最好是明确给出一些建议,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如何处理
在引导孩子不养成打小报告习惯的过程中,家长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不要总拿孩子跟别人对比,如果经常跟别的孩子对比的话,孩子容易产生自大或者自卑心理,凡事喜欢跟别人比较,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就会产生嫉妒心理,容易用“打小报告”这种方式去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其实,幼年时孩子的行为并没有恶意,很多时候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能给别人带来伤害,只是下意识地模仿别人的行为。所以遇到孩子爱告状,家长在认真倾听、冷静分析之后也要引导孩子,让他知道有些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伤害,让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要能够处理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些矛盾,并且教给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更多热文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涨姿势!孩子怕黑的原因竟然是它?

你别再错怪孩子了……



▲成都游乐场滑梯事故2死12伤:

是什么让游乐场变夺命场?



▲“超前学习”会破坏想象力吗?

真正的元凶其实是这3个……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3375761794(QQ)

文章转载: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文章投稿:3375761794@qq.com


    关注 超级育儿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