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突围

 

2004年,华为海思走上了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

作者 | 独角兽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2004年,华为因为押注GSM失误,在国内市场一败涂地,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任正非抓住了海外市场这根稻草,终究冲出重围,开始腾出手来谋划新业务。

那个时候,手机是很自然的选择,但芯片这个核心技术一直被牢牢掌控在西方手中,这个局面让任正非如坐针毡。

任正非想了很久,找来何庭波,对她说:“给你2万人,每年4亿美金的研发经费,一定要站起来!只有这样,别人断我们粮的时候,还有备份系统能用得上!”

当时整个华为只有3万人,研发经费不足10亿美元,这意味着任正非把华为的未来押注在了何庭波的肩上。

那时候何庭波35岁,已经在华为工作了8年,对任正非的工作作风非常了解,但即便如此,她还是被任总的魄力吓了一跳。
1
2004年10月,华为海思正式成立。任正非给海思定下的目标是:三年内,招聘2000人,外销40亿元,结果到了2006年,第一个目标早就完成了,而第二个目标却根本没法说,因为海思连自己的定位都没搞清楚。

2006年前后,海峡对岸的联发科在业内首创了Turnkey工程,手机的主要功能被集成在一块小小的芯片上,造手机的难度大大降低。随之而来的是,山寨机全国泛滥,而联发科得以一跃成为全球前列的芯片制造商。

联发科的成功海思也很想学,但是芯片开发是一项高精尖科技,技术难度大,研发周期长,不是随便山寨几下就能解决问题的。

海思苦干三年,只在机顶盒、数据卡、视频编解码芯片上有了一点进步,更大的突破则完全没有,所谓三年外销40亿元的目标更是无从谈起。

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2009年才稍有改观,因为2009年,海思发布了第一款应用处理器——K3V1,但是遗憾的是,K3V1并不成功。

K3V1采用110纳米工艺,在当时已经是相当落后的水平,而操作系统更选了Windows Mobile。因此K3V1从一开始就不受欢迎,甚至连华为自己的手机厂都不愿意使用。海思走投无路,只好与外面的山寨厂合作,结果不但没赚着钱,还伤害了华为的品牌。

为什么海思的芯片就是做不好呢?华为高层在会议上多次质问这个问题。海思有人提出,高通的芯片是全球几万家手机厂手机厂支撑起来的,苹果和三星都使用自家的芯片,作为母公司,华为为什么不支持海思的芯片?

痛定思痛,华为于2009年底整合芯片业务和终端业务,一定要全力支持海思的发展。

2010年,海思推出了首款TD-LTE基带芯片——巴龙700,终于从高通密不透风的防线上攻出了一道裂痕。海思开始使用安卓系统,芯片架构也换成了先进的ARM。

2012年8月,K3V2诞生了。

K3V2采用40nm工艺,是一款比较成熟的产品,当时号称“全球最小的四核A9处理器”,但是与高通、三星相比,其工艺、性能都还有很大差距。那时候,余承东刚刚执掌手机业务,迫切希望摆脱低端机的形象,他对K3V2不满意。

事实证明,余承东是对的。那时候使用K3V2的华为手机因为发热量太大,遭到消费者的抵触,而K3V2的兼容性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让华为的开发人员疲于奔命。

K3V2不好用,但何庭波和海思团队却没法立刻提供替代品,这种局面持续了两年,导致华为的D2、P6等许多机型都不得不沿用K3V2。

受海思的影响,华为手机那些年市场评价并不好,甚至一度引发负面质疑,而在华为的企业文化氛围之下,可想而知当时何庭波和她的海思团队面临了多么大的压力。

那时候不少中国消费者认为,华为不采用高通的芯片是愚蠢的固步自封,但华为不为所动。

许多年后,何庭波在致员工的信中写道:“在那个云淡风轻的季节,公司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预计有一天,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而华为仍将持续为客户服务。为了这个以为永远不会发生的假设,数千海思儿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

2014年初,工艺升级至28nm的麒麟910芯片诞生,海思第一次将基带芯片和应用处理器集成在一块SOC(系统级芯片)里。

十年磨一剑,海思终于追平了高通。

在麒麟910诞生之前,高通几乎垄断了全球高端基带芯片,但这个形势在2014年出现了转折点。从麒麟910到麒麟980,海思不但在工艺上领先至7nm,性能和功耗上更是不逊于高通,搭载海思芯片的华为不断突破,已经具备了挑战苹果行业地位的实力。

2019年4月,世界芯片产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苹果表示希望能从华为采购5G芯片。

那么,任正非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
2


四十年风雨让十四亿中国人充分认识到,闭关锁国没有前途,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我们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对于这一点,华为感同身受。

4月15日,任正非表示,在向智能手机竞争对手出售高速5G芯片和其它芯片方面,华为持“开放态度”,其中也包括苹果公司。

如果把时钟往前拨转一年,当时恐怕中美两国都没有人能想到剧情的反转会来得如此迅速,去年中国想买美国的芯片,可没有人给出这样“开放态度”的回答。

苹果是华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但华为不惧,并且无意用5G芯片做筹码来要挟苹果,华为当下最想做的事是在全球范围内尽可能地推行华为5G。

4月里,德国的《经济周刊》报道称,任正非表示,华为向德方提出建议,愿意签署一份“不监控协议”,希望能以此解决外界对华为参与建设德国5G移动基础设施的安全担忧。德国联邦网络局主席约亨·霍曼在接受采访时说,若华为符合所有安全要求的话,则无意阻止华为的参与。

5月14日,据路透社报道,华为董事长梁华在伦敦表示:“我们愿意与包括英国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签署无监控协议,致力于让我们的设备符合没有监控、没有后门的标准。”英国政府发言人则表示,“英国电信网络的安全性和韧性至关重要,我们对目前在英国部署的华为设备实行严格控制。”他同时强调,将在近期公布事关华为的电信供应链评估结果,所有网络运营商都必须遵守届时所做出的决定。

5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要求美国进入紧急状态。他要求,美国企业不得使用对国家安全构成风险的企业所生产的电信设备。此举被外媒广泛认为是在为封锁华为业务奠定基础。

这不是华为第一次被美国打压,以特朗普的个性,这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事实上自华为2001年开拓美国市场以来,这种事就从未停息过。

2003 年1月,美国传统电信巨头思科公司率先发难,将华为告上联邦法庭,认为华为侵犯了其知识产权。但2004 年,这场诉讼以华为、思科各自发表声明和解而收场。

2010年,摩托罗拉起诉华为,称华为参与了一起精心策划的阴谋,其中涉及摩托罗拉几名前员工,以及一家为了窃取蜂窝网络技术而成立的壳公司。此案最后也以双方的和解结束。

出手打压华为的力量远不止这些企业,甚至连美国商务部、国会、外国投资委员会等政府机构,这些年来都在不断地以可能损害国家安全为由,接二连三地打压华为。华为不仅被排除在美国主流运营商的网络基础设施门外,多次并购项目也相继流产。

2007 年,华为试图并购3com公司,被美国政府阻止。

2010年5月,华为试图收购3Leaf公司的部分资产,被美国相关部门阻挠。

2010年秋,美国运营商SprintNextel为其网络升级招标,华为本已中标,但在美国国会和美国商务部的干预下,最终失败。

2018年1月,华为即将在拉斯维加斯CES大展上宣布与美国电信运营商AT&T达成合作协议,但就在最后一刻,美国政府施压,迫使AT&T放弃与华为合作,不在美国售卖华为智能手机。

AT&T、T-Mobile、Sprint还有Verizon,这四大运营商占了美国手机市场销量的80%,但它们都无法和华为合作。因此,华为手机只能以零售方式,在亚马逊网站、百思买超市售卖。

2018年3月,美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零售商百思买(Best Buy)也停止从华为采购手机,并停止销售华为的产品。

8月,特朗普签署美国《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该法案第889条要求,禁止所有美国政府机构从华为购买设备和服务。
12月1日,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加拿大温哥华被捕。美国向加拿大要求引渡,但在12月11日,特朗普表示,如果有助于美中达成贸易协议,他愿意跟美国司法部干预孟晚舟案。真相已然明了,不过是一场出于政治利益而实施的绑架。

然而华为没有屈服。2019年3月7日,华为宣布起诉美国政府,控告美国《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违宪。

5月17日凌晨,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的一封致员工信刷屏。何庭波在信中写道:

“数千个日夜中,我们星夜兼程,艰苦前行。华为的产品领域是如此广阔,所用技术与器件是如此多元,面对数以千计的科技难题,我们无数次失败过,困惑过,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

后来的年头里,当我们逐步走出迷茫,看到希望,又难免一-丝丝失落和不甘,担心许多芯片永远不会被启用,成为一直压在保密柜里面的备胎。

“今天,命运的年轮转到这个极限而黑暗的时刻,超级大国毫不留情地中断全球合作的技术与产业体系,做出了最疯狂的决定,在毫无依据的条件下,把华为公司放入了实体名单。

“今天,是历史的选择,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多年心血,在一夜之间兑现为公司对于客户持续服务的承诺。是的,这些努力,已经连成一片,挽狂澜于既倒,确保了公司大部分产品的战略安全,大部分产品的连续供应!今天,这个至暗的日子,是每一位海思的平凡儿女成为时代英雄的日子!”



何庭波的信也告诉每一位中国人,美国的芯片封锁打不垮华为,华为一定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成功突围。

那么,华为对突围的自信究竟来自于哪里?
3
前不久,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做了一场演讲。他说:“中国经济这两年,也许还包括未来的几年,基本就处在一个突围的状态。

为什么要突围?我们被什么力量围住了呢?

周其仁说,主要是两个力量,一个是全球格局正发生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当其中,被围住了;另一个是我们自己多年的高速增长带来的国内经济的一些变化,这也把我们围住了。能不能完成这次突围,关系到中国能不能晋升到现代化强国的行列,同时也对全球经济走向会产生一些外延式的影响。

那么,中国该如何突围?

周其仁教授说“穷就是竞争力”,这一点有待商榷。

乍一看,低人力成本好像真的是优势,因为企业总是在寻找成本更低的地方,所以当中国人力成本逐步走高之后,不少企业开始向东南亚,甚至非洲转移。但其实深入地想一下,低人力成本是果,而不是因,认为低人力成本是优势的人,其实颠倒了因果关系。

低人力成本其实说明该区域的人力没有市场竞争优势,所以便宜,而不是因为便宜,所以它成了优势。几十年前中国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与当下不可同日而语,同时还有一些制度性的阻碍存在,劳动者效率不高,所以人力成本低。但当代的中国,已经完全不同了,穷已经不是中国的竞争力。

效率,才是当下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时代,价格只是结果,人力的定价是依据其效率价值来定的,高收入是因为他有更高的效率。所以,我们不要担心因为人力成本不如印度及东南亚国家低,外资就会持续流失。换句话说,即便外资流失,它的症结也不在人力成本上,而是在于其他的因素,比如一些制度性因素导致的效率低下。

华为就从来不走低人力成本路线。众所周知的是,华为人的薪资很高,但同时华为的工作非常辛苦,这说明高效率对应高薪资,这个基本经济逻辑是对的。中国要突围,也得想方设法让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提高效率。

周其仁教授给中国的突围之道开了三条药方:第一是改革突围,第二是应对突围,第三是创新突围,这三条路都是正确的。

周教授重点强调了一下创新突围,但其实创新突围现在的社会共识很高,甚至几乎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分歧。创新是企业的天性,经济好不好,企业都会努力创新,这一点甚至都不必强调。

真正需要强调的是改革突围和应对突围。
4
结语
华为确实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代表。

它很独立,从来就没有指望靠着美国芯片过日子,早早就确定了自主研发的道路。它很有魄力,早在2004年就不惜大手笔投入芯片研发,历经十年风雨终于成功。

更难得的是,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化,无论经历过多少艰辛,华为始终对世界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即便是对手,华为都愿意保持“开放态度”。

谈,大门永远敞开;打,坚决奉陪到底,这就是态度。

这样的华为确实是打不垮的,即便前方有千军万马,刀剑入林,它的突围也必然成功。


上格隆汇App搜索用户“独角兽”,查看作者更多精彩文章!

原创文章投稿入口:
tg@gelonghui.com
读文章,送福利!参与本文评论并转发,将抽取三条优质留言,分别送出格隆汇精美礼品一份!每位会员还将送出20格隆贝,可用来购买格隆汇会员哦!


    关注 港股那点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