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拉磨蹭,其实原因在父母?快来看看你中了几条……

 

家长越催,孩子越慢...

上周末,闺蜜小雪约我喝下午茶,正好儿子有半天英语课,我打了个时间差赴约了。

小雪提前找了一家不错的茶社,我们俩人儿刚碰面,屁股还没挨着儿板凳,她就开始跟我抱怨儿子的种种“恶行”——"每天早上起床要人催、吃饭要人催、出门要人催、写个作业还得专人值守,作业没写三分钟就嚷嚷着要上厕所……”。
生活中,跟我闺蜜有同样感受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也经常在生活中忍不住催促孩子,结果“家长越催,孩子越慢”似乎成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既然拖延的习惯让大人和孩子都备受折磨,那么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战胜“拖延”呢?我们不妨先找原因,再寻对策
孩子为什么会有“拖延症”
01
 父母的“强迫”是孩子拖延的催化剂
美国心理学家Timothy Pychl研究发现,生活中严厉的父母往往更容易培养出拖延的孩子。因为严厉的父母大都控制欲强,并不善于和孩子沟通,他们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孩子在不得不执行命令的同时,只能采用拖延的方式与父母对抗。

前同事L家的儿子浩浩就读一所国际学校四年级,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开朗阳光,就是有一点让同事L头疼不已,孩子每天作业都要“磨蹭”到晚上9、10点才能做完。

上周L过生日,邀请我们全家去家里吃饭,等待吃饭的间隙我和一旁的浩浩聊了会儿天,孩子告诉我他觉得每个星期都很累,因为妈妈管他管得非常严,周末给他报了好几个兴趣班、补习班,回到家还要亲自“上阵”,拿出好几本教辅材料给他“补课”。
生活中像L这样的妈妈并不少见,她们一般自我要求严格,对孩子的要求也近乎苛刻。这些妈妈们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人中龙凤”,处处对孩子高标准、高要求。

父母以为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却丝毫不买账,他们会觉得父母是在给自己“施压”。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年纪尚小的孩子无法跟父母平等地对抗,于是“磨蹭”、“懒散”、“拖延”的行为就成了他们公然对抗父母的消极回应。

在心理学上这种反抗称为被动攻击,行为表现就是“表面遵守制度,实际上消极抵抗”。
02
父母的“包办”行为让孩子形成了依赖


奥地利心理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人格教育》一书中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
客观一点来讲,虽然生活中孩子“拖延”习惯的形成并不完全是一个事无巨细的家长的“功劳”。但是,父母事无巨细替孩子“包办”的行为却可以成为滋生孩子养成“拖延”习惯的“土壤”。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家长每天把孩子当成“公主”、“太子”来养,上下学车接车送,孩子放学一出校门,家长急忙上前一只手接过书包,另一只手给孩子递上零食、水果。一回到家什么家务也不舍得让孩子干,还口口声声对孩子说:“你只管好好学习,其他什么都不需要你做!”

殊不知,孩子其实和大人一样,难免会有依赖思想。如果原本属于孩子该做的事父母都亲力亲为替他做了,长此以往,他就会在心里产生这样的想法——“反正我做不做,做得慢一点也没关系,总会有人帮我做的”
在儿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开学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会帮他收拾书包。我的出发点是为了帮儿子节约时间,可后来慢慢发现自己的付出不仅没有看到成效,还遭到了“指责”与“埋怨”,儿子做事反倒越来越拖拉,越来越没有责任感

记得,有一次我忘记给他带“家校联系簿”,结果班主任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他。为这件事,儿子抱怨了好几天,说他挨老师批评都是我的错。

后来,我吸取教训再也没有帮他收拾过书包,忘记带什么东西,他也找不到埋怨的对象了,便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03
父母的拖延导致了孩子的拖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年龄不大的孩子而言,父母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范本。如果父母本身的性格比较散漫,又缺乏时间观念,那么也很难教育出有规则意识的孩子。孩子耳濡目染,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自然也就“习得”了父母身上“拖延”的毛病。

前几天一早,我送孩子去学校,刚巧看到这样一幕——五楼邻居家的妈妈站在门外一边刷着手机,一边催促孩子“快点儿,快点儿,每天不到最后一刻,你就出不了门,害得我上班天天迟到!”孩子在她的催促声中一脸惊恐,慌乱地穿着鞋子,而她自己却持续目不转睛地刷着手机。

不难想象这样的妈妈即使言语上再“雷厉风行”,在行动上也没有办法给孩子树立一个“不拖延”的榜样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
01
父母要学会放手,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鲁克森曾说过——“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的人生属于孩子,不属于父母,我们应该心存这样的“界限感”才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为孩子的方方面面操心、用力,小到吃饭、穿衣,大到报什么兴趣班、该选哪家培训机构,甚至连孩子在学校该结交什么朋友也要干涉。试问这样的父母如何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

家长们形成新的认知,跳出自动化的模式,是帮助孩子摆脱“拖延”的第一步。比如,在最让父母头疼的“写作业”问题上,父母可以先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这是孩子的任务,不是我的任务。孩子在独立完成的过程中有不会的,我可以协助,但是完成的责任应该交给孩子自己承担。”
比如,老师布置的作业,让孩子自己抄,家长不要负责传达。老师如果在课堂上要求孩子回家后向家长提出一些配合性的要求,比如做“手抄报”、“购买学具”一类的事情让孩子主动跟自己提出来。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难免疏漏、犯错,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沉住气,不要批评、指责孩子,而是要告诉孩子这件事该他自己负责,所以后果也应该由他自己承担。当然,家长也要提前跟老师沟通好,以免给孩子的情绪造成过多负面影响。
02
父母要学会用成长型思维面对孩子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很多父母习惯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在孩子的事情上总是容易过分焦虑,害怕一步没走稳就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结果心一急,就容易对孩子发脾气。见不得孩子比别人差、比别人慢,更无法容忍孩子犯错。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明白孩子只是孩子,他还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他,对于自己做不到的事更没有权利要求孩子做到。其实,对于未知的人生,我们与孩子一样,都是探索者,也都是学习者,同样的不完美,同样的会犯错。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在《终生成长》一书中提出“成长型”思维,拥有这种积极思维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通过专注和努力获得发展。我们作为父母,不仅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可以运用这种思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可以借鉴。

比如孩子一次考试没考好,父母先别急着批评孩子,而是先摆正心态,帮助孩子一起面对暂时的失败。跟孩子一起寻找没有考好的原因,反思哪些是主观原因,哪些是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想想下次如何避免犯类似的错误?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相信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父母做孩子的榜样,携手克服“拖延”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这张复印件不仅复制了父母的基因,还复制了父母身上所有的优缺点。如果父母想让这张复印件高质量一点,就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
首先,父母要保持一份自我觉察。先审视自己有没有给孩子不良的示范,因为模仿父母对孩子来说是最安全也最容易的事,大人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做。

其次,要对自己有信心,自我接纳。“拖延”是个顽疾,它的成因有诸多因素,要战胜它并不容易,需要毅力与恒心的高度配合才可能打败它。但是,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父母身上如果已经有了“拖延”的毛病,不妨勇于承认,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样才能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

最后,可以邀请孩子一起思考并解决各自身上的拖延问题。父母在执行层面上,可以多让孩子参与并发表意见,并收集家庭成员的意见,先评估其实施的可行性,再制定出属于大人和孩子努力计划的优先级,然后开始执行。
在执行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互相鼓励、互相监督。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奖励措施,这样大人和孩子在改变的道路上就会有持续的动力。

作为父母,要坚信“拖延”不是“不治之症”,只要我们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努力,采取合适的方法,一定可以帮助孩子战胜“拖延”这个强敌!
更多热文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一块巧克力引起的告状风波:

爱打小报告是“小人”行为吗?
▲老人会“带坏”孩子吗?让人头疼的

“隔代育儿”矛盾,该如何化解?
热门微课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3375761794(QQ)

文章转载: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文章投稿:3375761794@qq.com


    关注 超级育儿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