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S聘·晨读】一个人是否有出息,就看他赚取“第一桶金”的方式

 

具有这些潜质的创业者,获得的将不仅仅是第一桶金,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





BOSS导读

万事开头难,成功路上最难的莫过于“第一桶金”。“第一桶金”对于创业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这不只是他们财富路上从“0”到“1”的临界点,更使得他们窥见商业门径,让未来的生意经逐渐清晰。

今天,分享四位长江商学院校友“第一桶金”的故事。创业之时,他们之中年龄最大的29岁,最小的仅有17岁,而紧抓机遇、另辟蹊径、敢为天下先等特质,是这些成功奋斗者共同的秘诀。

01

打破规则,信用立身
袁亚非
【创业年龄】29岁

【成       就】三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长江商学院CEO5期校友

【第一桶金】卖电脑
如果你想创业,开间小铺子,选址在哪儿合适?

每个人都会立即回答,当然是人流越集中的地方越好!有人流,才有生意。

1993年,29岁的袁亚非也这样想。刚刚从机关辞职的他,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卖电脑,自然也瞄准了电脑城这一黄金地段。只不过,最终他的铺子在商城里的位置有点特别——不在大门口,不在楼梯口,而在厕所旁边

这一举措并非“有心为之”,而仅仅是因为一个字:

当年袁亚非下海,全部身家只有两万块钱人民币。电脑城里所有的铺面都很贵,唯独靠厕所的那一间,因为臭,租不掉,所以价格便宜,四十平方才一万多块钱一年。他就用一万多块钱租了那间铺子,在上厕所的走道牌上写下了“三胞电脑”。

袁亚非的生意就此起飞——没有老客户,没有雄厚的资本,没有人流密集的店面,他的成功就靠两个字:广告

一万块钱租店面,五千块钱打广告。那个时候有个江苏电子报,一个小豆腐块大小的广告收费是一周一百块钱,袁亚非就去登广告:“三胞电脑大于等于兼容机世界”、“小于等于全市最低价”。下一个季度,就换成了“小于等于全省最低价”、“小于等于全国最低价”——这是南京电脑销售界最早的广告。

还剩下的五千块钱做什么?赊货。赊了五万块钱的货,一个星期就卖完;还了这五万,接着赊五十万的货,一两个星期之内再次销售一空;再拿着五十万的钱,赊来五百万的货……

半年以后,袁亚非就把电脑城的一半铺面租了下来。

如此迅速的成功,自然也引来了竞争对手的不满。袁亚非后来回忆,同行们当时几乎扬言要揍他:“他们说,你怎么能这样做生意呢?你破坏我们的规则!我们做生意从来不打广告的,客户到哪家,哪家就做!另外他们找我麻烦,因为我还有一个承诺,叫‘不高兴就退货’。”

三年后,袁亚非成了珠江路南京卖电脑的老大。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袁亚非的成功有其独到之处:困境求生,打破常规,还利用了十倍杠杆。而在他看来,生意做大是“不要钱”的:“你做这么大生意,你就是信用,人家可以给你赊货。中文有两个字,一个叫‘转’,一个叫‘赚’。先有周转的‘转’,然后才有赚钱的‘赚’。”
02

从定下“小目标”到抓住“大机遇”
蒋锡培
【创业年龄】18岁

【成       就】远东控股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长江商学院CEO首期校友

【第一桶金】修钟表


蒋锡培出生在中国当代史上最饥饿的一个年份——1963年。即便是太湖之滨的鱼米之乡也未能给蒋锡培一个温饱的童年记忆,因此,对饥饿和贫穷的恐惧或许是蒋锡培后来创业、立业的直接动因

1981年,18岁的蒋锡培高考落榜。受到社会风向的影响,蒋锡培没有再继续复读,而是跑到杭州跟二哥修钟表:“当时修表生意很好,一天能挣几十块钱、甚至几百块钱,已经是很大的数字,我就被诱惑了。”

如今,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成功企业家蒋锡培对从前放弃学业的举动有些遗憾。但彼时的修表匠蒋锡培,已经为自己定下了目标:“这一生我如果有5万块钱的存款,在家有两间楼房,再娶一个漂亮贤惠的老婆,也就心满意足了。”这些话在今天看来近似玩笑,但蒋锡培强调:“我就是带着这样的想法去修钟表的。

在杭州跟着哥哥学了56天,蒋锡培就放单了,而一般学徒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半年甚至一年。靠着这份勤奋,蒋锡培不到两年就实现了他的“小目标”,到1985年已经有了25万元的积蓄——这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掘到了第一桶金之后,蒋锡培终于无法再安分地做一名钟表匠了。

回到宜兴老家的他,自以为对钟表的零部件很了解,就开始做起钟表里的发条生意。可惜,没有好的原辅材料、好的工艺、好的管理,就做这么精密的零部件,很难成功。所以后面几年,蒋锡培非但没赚到钱,还把修钟表的收入赔光了,负债近20万元,简直是从天上掉到了地下。

好在此时,一条市场信息救了蒋锡培,也开启了蒋锡培与电线电缆不解的情缘。

“当时我大哥是宜兴官林镇一家塑胶厂采购部的负责人,有一天他跟我说,现在电线、电缆一天一个价。第二天,我就向亲戚朋友借了10万块钱,到安徽、浙江把人家五交化公司、机电公司的库存产品拉到无锡、上海来卖,几乎每个礼拜都能卖出去一车两车。我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不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还掉了原来的债务,还积累了将近100万块钱。”蒋锡培笑了:“这是非常有成就的一段经历。”

从勤勉致富的18岁少年,到懂得利用信息差和时间差赚钱的青年,蒋锡培一点点积累着销售经验,一步步探索着利润模式。1990年,27岁的蒋锡培自筹资金180万元,正式走上创业之路,成立了由他控股的“范道电工塑料厂”——这就是如今远东集团的前身
03

开辟市场 敢下险棋
丁世忠
【创业年龄】17岁

【成       就】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长江商学院DBA2期/CEO5期校友

【第一桶金】体育用品—代言


1970年,丁世忠出生在中国鞋业之都——福建晋江,自家做的也正是这一生意。1987年,父亲创建的鞋厂正干得风风火火,17岁的丁世忠却冒出了新念头,要去北京推销自家生产的晋江鞋。

“为什么我们只能坐等销售,而不能主动推销到全国呢?”这一句话让父亲感受到了儿子的志气。于是,怀揣着父亲给的一万元启动资金,带上600双自家生产的晋江鞋,丁世忠动身前往北京,实现自己开辟市场的雄心。

生意一开始并不顺利。一个稚气未脱的毛头小子,往往没说完一两句话,就被商家赶走了。但丁世忠牢牢记着父亲给他的一句话:“给别人51%,自己留49%。”坚持之下,他终于用“没卖掉就退钱”的承诺打动了一家商铺,没想到第一天就卖掉100双。接下来,由小商场到大商场,丁世忠一路所向披靡,拿下北京大部分商场,再用赚的钱租赁柜台,销量迅速增长。不到四年的时间,父亲给的一万元启动资金,让丁世忠运作成为二十万元的生意。

1991年,丁家父子三人创建了安踏鞋厂,被推为销售副总的丁世忠定下了“以创建安踏品牌为主,洋品牌代工为辅”的核心战略。这一独到的眼光成就了后来的安踏——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吞噬了一大半晋江代工鞋厂,而此时的安踏已在全国开出了2000多家专营店。

1999年,安踏的年利润已经达到了400万左右,但丁世忠此时又出惊人之举:豪掷80万,签约“乒乓王子”孔令辉,期望打响品牌,提高销量。当年,只有耐克、阿迪达斯等国外顶级运动品牌才找明星做代言,丁世忠是国内体育品牌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然而,这一举动并未带来他所期待的销量增长。丁世忠意识到,要打响知名度,他得再花300万上央视做广告。思来想去,他下定决心:一赌到底

2000年,孔令辉在悉尼奥运会与瓦尔德内尔苦战五局,奋战到底,不仅夺得男单冠军,更实现了大满贯。夺冠后,他狂吻胸前国旗、仰天长啸的一幕,打动无数中国人。此时,登上人生巅峰的孔令辉再喊出“我选择,我喜欢”的广告词时,安踏的力量立刻横扫中国,当年的销售额就突破3亿。

这一刻,敢下险棋的丁世忠知道,自己再一次赌赢了。
04

开发差异化资源 发挥核心优势
刘汉元
【创业年龄】19岁

【成       就】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江商学院CEO首期校友

【第一桶金】网箱养鱼


四川人刘汉元的人生道路,有三次重要转折。

1978年,为了帮家里分担经济压力,14岁的刘汉元报了一所中专学校。从小爱动手捣腾电子产品的他,本希望进入无线电及电子专业,却意外收到了四川水产学校的录取通知。后来他才得知,像自己这样年龄偏低、身材瘦小的孩子,是无法被其他学校录取的。

毕业后,刘汉元被分配到眉山水电局下属水库。1982年正赶上国家鼓励“科技兴农”的浪潮,也是在那时,他忽然发现,四川的水产养殖并不发达

“上世纪80年代,四川吃鱼太难了,一年中,人均能吃上半条鱼就不错了。我那时就开始研究国外的网箱养鱼技术,发现德国的科技很不错,产量很高,我们该如何把这个技术引入呢?”素来喜欢琢磨技术的刘汉元,萌生了在家门口“网箱养鱼”的念头。

家人听说他的想法后,拿出仅有的200元存款,又卖掉预备用来置办年货的两头猪,凑齐了500元,给他购买废弃钢管、焊接设备,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50多平方米的网箱制成了。

这个网箱改变了刘汉元的人生。投进185公斤鲤鱼,到了秋天,捞上来的是1390公斤鲤鱼,“相当于亩产1.5万公斤。”刘汉元自然也赚到了他的第一桶金——1950元。第二年,他的网箱数量更多了,仅卖鱼的收入就超过了1万元。

利润诱人,技术不难,管理方便,“网箱养鱼”很快吸引老乡们纷纷效仿,而此时的刘汉元已经在探索下一个差异化的市场。研制了大半年,他推出了新的抢手货——鱼饲料。由于当地养鱼人数越来越多,他的饲料供不应求,这也让他察觉到了新的商机。

1986年春天,在老家永寿镇,一个渔用饲料厂拔地而起,300平方米的工地上引入一整套饲料机组,通威集团的雏形就此搭成。

经过多年的奋战,通威的水产饲料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占有率已属龙头。其中鱼饲料更是家喻户晓,国内每三条鱼中就有一条食用通威饲料。1993年,刘汉元正式组建四川通威集团,并在一年后将集团总部迁至成都。

如今的通威集团年饲料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是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畜禽饲料生产企业。该集团现拥有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的130余家分、子公司,员工逾2万人。

而身为川籍企业家,刘汉元熟悉四川当地资源及人脉,因此开始着手寻找新的投资方向。此后他与熟识的企业家一道选择进入了化工树脂行业,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又发现PVC这种材料的部分产品可用来做多晶硅原料,就这样他歪打正着地进入了光伏行业,并确定了主攻多晶硅的业务脉络。

从水电局的年轻员工到网箱养鱼的先行者,到中国西南地区第一家饲料厂的创始人,再到光伏行业的探索先锋,刘汉元的商业之路几经转折,不变的是对“敏锐察觉商机、发挥核心优势”的坚持。
结语
没有雄厚的资本,没有丰富的人脉,凭着头脑、韧性和判断力,这些早期创业者迎难而上,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在继续摸索的路上,每个人也都经历过彷徨中的坚持,甚至“绝地求生”,才逐渐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

敏锐的洞察力、精准的自我定位、打破常规的行事风格、积极开拓的勇气。在长江商学院的许多校友身上,都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气质。而在任何一个时代,具有这些潜质的创业者,获得的将不仅仅是第一桶金,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来源:长江商学院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共享经济浪潮,2018年4月15日,中国顶尖十多家商学院校友共同发起并成立了“商学院校友共享经济联盟”(简称“商学院校友联盟”)。

商学院校友联盟通过智慧碰撞、技术深耕、校友间资源整合、助力校友们实现个人的价值提升以及企业的产融结合,这是一个适应新时代经济的优质平台,是顺势合时的创举,也是跨越“学界”与“商界”的重要桥梁。

商学院共享经济研究院(硅谷)是商学院校友共享经济联盟发起设立的机构。欢迎来自国内外各大商学院的菁英校友加入!



    关注 BOSS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