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欣”丨沈卫峰教授:我与中国PCI事业的那些故事

 

我国每年PCI治疗数量虽已达到每年几十万例,能处理的病变越来越复杂,治疗也越来越规范,在数量上及救治质量上,...



我国每年PCI治疗数量虽已达到每年几十万例,能处理的病变越来越复杂,治疗也越来越规范,在数量上及救治质量上,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然而,我国PCI治疗发展之路并非那么顺利,整个过程充满艰辛和迷茫。我国PCI治疗的发展离不开老一辈专家的付出与努力,他们为我国PCI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期,《门诊》杂志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卫峰院长,为我们讲述了他和中国PCI事业的那些历史故事。



《门诊》:沈院长您好,您从事冠脉介入治疗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能否回顾一下您的介入的生涯,和大家分享一下您和中国PCI事业的那些故事?

沈卫峰院长:回顾我的介入事业生涯,我从1975年医学院校毕业后,花了5年时间在国外学习先进的PCI技术。1985年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考虑到我们国家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医学队伍。因此,1985年我回到中国以后第一个任务就是开展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工作。在领导的支持下,利用非常简陋的设备,开始了对这类患者救治的攻关。非常有幸,我们做的这个工作使得整个中国心血管疾病诊治水平,特别是针对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方面,水平大大的向前跨了一步。从1985年开始到现在,我一直都在从事心血管介入方面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我认为这些工作是很重要的,对将来开展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治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认为是非常值得的。

《门诊》:在中国PCI刚起步阶段,当时的器械还不是很多的时候,针对临床上比较严重的患者(比如右冠或者左冠80%堵塞或有大量血栓的情况下),在抗栓药物临床应用中,您是如何选择?又如何优化的?

沈卫峰院长:我印象深刻的一例病例是一名60多岁的女性,病变很简单,但支架植入之后就出现了顽固性血栓,术中肝素用了几万单位,服用阿司匹林就吐出来,无法应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当时我们就想,如果有一种静脉的抗血小板药物就好了,患者就不需要口服,直接冠脉注入即可。

我们了解到当时在国外已经开始应用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我们都知道阿昔单抗这个药物很贵,但它的作用很好,可以挽救患者生命,当时国内没有。好在不久,一些其他的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上市了,特别是盐酸替罗非班(欣维宁)抗血小板药物面市。我们团队也做了一些关于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临床上对一些高血栓风险的患者,比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的患者,使用欣维宁后发现,在充分抗栓情况下,越早用欣维宁,患者获益越多。针对急诊患者,到底是应常规应用,还是选择性的应用?当时我们研究证明了常规使用欣维宁的获益非常大,如果选择性的使用,患者并发症风险更大,早一点应用欣维宁,并发症会相应减少,疗效更好。

《门诊》:中国地域广阔,您刚才也提到了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是可以救命的药物,而且现在新建的导管室越来越多,在这个大环境下,到底该如何让更多的二线城市、县级医院医师能够规范的应用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呢?

沈卫峰院长:我作为质控中心的主任,曾经也写了一本关于上海市的《急诊PCI围手术期抗栓临床路径》,也就是告诉心血管医师,哪一类患者应该怎么去诊治。临床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USTEMI)患者,越早使用欣维宁越好,充分抑制血小板激活。心肌梗死患者做介入治疗,植入支架前,我认为冠脉里面常规推注欣维宁,是有用的,因为有大量的证据都证明这一点,包括到现在为止,我们医院还是这样做。临床上有不稳定型心绞痛这类患者应该早用欣维宁,我们首先在冠脉里面推注8 ml,然后每小时滴定6-8 ml,这样手术就安全了。

《门诊》:您觉得未来抗栓药物发展趋势会是什么样的?静脉滴注和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如何共存?

沈卫峰院长:我觉得抗栓是一个硬道理,所有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的破裂引起急性血栓形成,我认为第一要素是抑制血小板,同时我也希望应用更方便的、有效的、快速的药物,我认为抗血小板药物里面,静脉用药是不会淘汰的。

总 结

国内外研究都证实了欣维宁在抗血小板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都应该尽早应用欣维宁,获益更明显。由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存在一定局限,建议造影后即刻使用欣维宁。欣维宁自上市以来,伴随中国PCI发展一路走来,未来仍将继续伴随PCI一路向前。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 门诊新视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