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儿童美术教育,真的那么不刚需吗?

 

如果孩子的绘画里有思考的痕迹、有理解的痕迹、有感受的呈现、有情感的流露,有表达的冲动,那么就很有价值了。x0ax0a反之,如果他们的绘画里只看到概念和套路,只看到技法和形式,只看到模仿和矫饰则与绘画对于孩子素质发展的意义南辕北辙了。...



1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报了很多课外班,就我所知,平均一个孩子报四五种甚至七八种课外班的情况很普遍。让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名言,鼓舞和警醒着家长们不敢错失任何一个让孩子学习进步的机会。

也是,当身边的孩子一个个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看着英文原版书,埋头于深奥的数学游戏里,熟练地编程玩机器人,时不时还能背出大段大段的论语、诗经时,你只能感叹: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牛!

最可气的是,这些“别人家的孩子”闲下来还能熟练地弹奏柴可夫斯基的曲子,顺便跳几段天鹅湖,还能在演讲比赛中秀出雄辩的口才!

而且,当你知道“这些别人家的孩子”在你身边并不鲜见,这个时候,你还坐得住吗?

于是,咬着牙、提着气赶忙把孩子也送到各种培训的前线,咱不能输了这场战争啊!

孩子的脑容量越来越大,家长的口袋越来越瘪,培训机构的笑脸越来越甜,重点中学的生源越来越好,中国孩子的整体素质越来越高,似乎皆大欢喜的局面。

毋庸置疑,现在的孩子真的不得了,小学五六年级不少英语已是大学生的水平,数学语文不是学霸爹妈根本辅导不了,天文地理、国际时事也是张口就来。

举全家之力,重金打造的这一代孩子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值得期待!

不过,我突然想起另一句名言“别让孩子赢在了起点,却在输在了终点!”

或许是杞人忧天吧?

在大潮流下,即便就是真要输在终点,家长们也考虑不了那么多了,未来管不了,能做的就是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没办法,有高考这个大刚需在,这个事实就改变不了。

尤其不容易的是,现在的父母除了对大刚需的重视,也没忘了孩子的其他体育艺术等综合素质的教育,尽管也有些被潮流裹挟的无奈。

但显然,这种所谓的素养教育也包含了太多功利的色彩。

在课外的素质培训中,相对比较“刚”的课程更容易赢得家长青睐,从“刚”的程度看,除了“语数外”绝对的刚需外,体育类课程排第一,因为体育是要列入考试中考成绩的,其次是音乐舞蹈,能表演能展示,学了就能用,效果很直接。

而美术则比较尴尬了,它太不“刚”了,太隐性了,让太多人感觉不到学了它有什么用!尤其是没打算走专业道路的情况下。

好在,美术在孩子中的群众基础比较好,多数孩子或多或少地本能上都有绘画的热情和喜好,才让美术这个很不刚需的门类没有在素质教育培训市场被遗落。
但不得不说尽管不少家长也让孩子学美术,却根本上却并没有真正重视它,并没把它当回事。本质上就是因为家长眼里“美术”实在没有和“刚需”挂钩的地方,非要说一个也就是完成学校布置的手抄报时有点用。

做为一个美术教师,你让我从刚需的角度来说,学美术对孩子有什么用,我还真是很心虚:能想到的也就是出个版报,给同学老师做个贺卡时有点用吧?

写到这儿,我还真是感觉挺悲观:不少人也问过:“你们学美术能做什么啊?学美术有什么用吗?”“你们的画能卖多少钱?”

听到这样的问题,我马上就虚了,真的,我回答不了!

关于美术,你别跟我提刚需!
2


尽管尴尬,话还得聊下去,要不这篇文章写了个啥?

是的,实话跟您说,美术真不刚需!您要只看刚需的一面,咱就别往下聊了。

我要聊的是:美术,尤其是孩子的美术学习,它不是刚需,但它却是垫在下面滋润刚需的土壤。

它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美术行为和学习对孩子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因为孩子与绘画有天然的亲近,几乎每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涂鸦、涂画的陪伴,正是借这些原初的绘画方式,孩子逐渐学会了感知了世界、学会了表达情感,学会了思维探索。

其次,美术是一项很综合的行为活动,它可以很好地把孩子的内心思维感受与外部世界有效地连接起来。
我个人认为,除了前文所说刚需科目外,儿童少年时期有两样基础素养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是阅读,另一个就是绘画。

而绘画在儿童还不具备阅读能力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是阅读和表达的一种替代。

不少孩子在十一二岁以后,逐渐减弱了画画的热情,正是由于他们有了阅读能力,有了更多理解和表达的方式和出口,不需要更多借助绘画方式了。

所以,在这里,绘画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基本的语言,除文字语言之外的第二语言。

既然是基本语言,你能说它不重要吗?
不过,提到语言,又不得不感叹一下了:毫无疑问,家长老师都非常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但语文并不等同于语言,有多少家长老师重视孩子的阅读和语言呢?

绘画和阅读一样,做为很重要的底层素养,很难有显性的成效,它们只是在深水下面静静地流淌。

之所以说绘画是孩子的底层素养,是我一直认为孩子时期的绘画应当是把它做为像文字语言一样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是一种叙事和思考的方式,形象也好,色彩也好,只是这种方式的外衣。

基于这种思考,绘画对于孩子的意义,更多不是绘画本身,而应该是绘画行为过程带来的拓展作用。

具体来说,如果孩子的绘画里有思考的痕迹、有理解的痕迹、有感受的呈现、有情感的流露,有表达的冲动,那么就很有价值了。

反之,如果他们的绘画里只看到概念和套路,只看到技法和形式,只看到模仿和矫饰则与绘画对于孩子素质发展的意义南辕北辙了。

麻烦的是,上述素养方面的确很难量化衡量,而普遍的“刚需”情节又很容易把人们带到用简单统一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孩子学习成果的习惯上,我们习惯用一目了然的变化或进步来检视孩子的学习情况。我们需要看得见的效果来验证我们的钱是不是白花了,孩子的时间是不是白耽误了。

这种情况下,那些以“技能和效果”为导向,模式化、套路化、高考化的儿童美术培训模式大行其道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他们把孩子的美术学习设计成一套一套的公式:今天孩子学会画一个苹果,明天学会画一朵小花,后天又学会画一只小鸭,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能看到成效。

这些东西往好里说是“术”,术,是技能和熟练。术,容易看到,更容易实现。然而,我们不能忘了,“术”的前面还应该有“艺”或者“美”,它才是我们更应该重视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普遍存在的错误的儿童美术教育方向反过来又使得家长们觉得孩子学美术就那么回事:学了半天无非就是画些个简单幼稚的小猫小狗、小鸭子,房子、小草白云朵,外加红花一朵朵!

你说,这种情况下,做为美术教师,你怎么有底气让家长认为孩子学美术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呢?怎么让家长觉得孩子学美术其实也应该是一种“刚需”呢?

打铁还需自身硬,与其抱怨家长群体不够重视孩子的美术教育,不如深刻反思一下我们的问题在哪里?

因为美术对儿童的巨大价值,我们还远未开发出来,

我们还习惯性地只把目光过多地盯在“术”的层面,还没有把美术对于孩子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很好地展现出来。美术正真的刚需是它对其他方面的连接和推动作用,这往往是被忽视了的。
当有一天,我们能够真正把美术对于孩子思维、想象、审美、表达等素养能力系统地开发呈现出来的时候,相信孩子的美术学习也能昂首挺胸地迈入刚需之列。

这一天,也许不会太遥远!

因为,许多有志于此的人已经在路上了!
老潘(潘利国),中央美院硕士毕业,
中央美院的任课教师,
一个非著名画家,
一个半大孩子的父亲,
一个教了二十多年绘画的美术教师,
愿意把他多年的心得体会和思考与大家分享,
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我们一起艺术!
作者微信lgpan1970
一起艺术

fineart2017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龙春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