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摩根大通到瑞银香港,放弃百万年薪转行当美食家:一个人的终极身份是自己给的!

 

食物能给人最简单的幸福感和最直接的心灵安慰。...





食物能给人最简单的幸福感和最直接的心灵安慰,是人们传达希望与爱的媒介。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在实验中发现,温热的食物给人一种关心、爱护、温暖的感觉,启动了潜意识里“温暖的食物等于爱”的认知。

今天学姐给大家介绍的这位美女叫陈彦琳,她就是一位美食家,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华尔街的J.P.Morgan和瑞银香港从业,通过努力打拼成为最年轻的投资银行家之一。



职场七年,又在这个关键的事业转折期毅然隐退,寻找自己的人生之“锚”。

最终,她找到了答案,通过投身慈善、创办“爱煮食品”、开设烹饪班、做节目、公开演讲等,不遗余力地向人们传递希望与爱的信念。


二十多岁成为投资银行家


陈彦琳十几岁就去了美国读书,取得乔治敦大学的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后,进入行业金字塔尖的J.P.Morgan工作,两年后回到香港,加入瑞银,成为投资银行家。

正如一些人生前辈向她所传达的理念,她也深信“钱能解决很多很多问题”,这成为她努力工作的动力,获得职场上的成功。

年纪轻轻成为投资银行家,不仅收获了丰厚的物质回报,还有光鲜体面的社会地位。

金钱和投资银行家的光环一度成为定义她的人生标签。

如果事情按照正常逻辑一直发展下去,也许这个世界上会多一个精明能干、深有名望的投行精英,但却少了一个有情怀的美食家和社会企业家。

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一定会有伏笔留下。

早在2002年,陈彦琳初入J.P.Morgan时,就有过一个模糊的想法。

陈彦琳毕业那年,正赶上美国的911事件发生和科网泡沫爆破,大批人被裁员。

刚入行就赶上第一个行业低潮,给这个踌躇满志、对未来有无数憧憬的年轻人泼了一大盆冷水。

这让她开始思考投行工作的意义。

但当时她只有22岁,社会阅历尚浅,这样一个想法就像风吹过水面激起的一圈涟漪,过去了便很快没了痕迹。

差不多的事情,6年后又重演了一次。

那时她已经在瑞银,从事投资银行和私人银行方面的业务。

从2005年,她到瑞银的第二年开始,一大堆内地名企去香港上市,只要有中国概念的股票在香港一上市,第一天就会疯涨,投资者看着象征财富的数字,不可思议地往上升,人人都不舍得放过这个难得的赚钱机会。

她还记得,在2007年的时候,累计期权这个金融衍生工具在香港大火起来,因其英文称作accumulator,又被人戏称为“I kill you later”。

因为随后它给市场带来的大风波也的确名副其实。

这时一位瑞银的客户在其他银行买了很多累计期权的产品,2008年金融风暴一发生,股票大跌,这位客户的财富也瞬间缩水了很多。

这次经历给了她比上次更加深刻的感触,她意识到原来金钱是不稳定的,并非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

人立于世间,就像一叶小舟飘荡于江河湖海,无论去到哪里,只要船锚一落,船身就是坚定的。

这时陈彦琳开始想:“以前我的人生之’锚’是金钱和身份,如果它们不能做我人生的’锚’,那什么可以呢?”

远赴巴黎实现学厨梦想


一次去上海出差,陈彦琳见到了一位企业家客户,客户名下的公司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市值10亿美金。

见到陈彦琳时,仍面容焦虑的对她说,一定要好好帮他出出主意把财富变得更多。

原来他的邻居也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老板,市值是100亿美金。这让她更加明白了,金钱不仅是不稳定的,更是永远追求不了的。

如果把金钱作为人生努力的目标,恐怕付出再多也很难得到幸福感。



她想,人生付出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面,意义又在哪里?



陈彦琳从小就喜欢煮菜,因为不管煮的好不好吃,家里奶奶、爸爸都会对她竖起大拇指,说很好吃,这让她很有满足感。

于是在想不通的时候,她每天下班,都去烹饪工坊学煮菜。

这个过程中,陈彦琳突然发现每天花在学煮饭的一小部分时间,比她去工作的很多时间都要开心,因为煮饭带来的幸福感是那么简单、直接和纯粹。

于是,有一天她跟结婚没多久的老公商量,想要去巴黎学烹饪。老公很支持她的想法,瑞银的制度也很人性化,放了她几个月无薪假,让她得以去法国学艺。

陈彦琳去了巴黎著名的“LeCordonBleu法国蓝带烹饪学校”学习厨艺。一毕业就在银行工作的她,性格上一直是很要强的,做什么都想要去拿第一。

有意思的是,学厨艺的时候,她反而没有产生过这种想法,只是觉得尽力就可以了。

课程学完,她意外得知第一名竟然是自己,学校还颁给她一个“优秀厨师”的荣誉。

上台领奖的时候,她觉得有一阵风在脑海飘过,好像告诉她,她应该用烹饪去传达爱的信息,正如她的家族的价值观所希望传递的。




2010年,回到香港没多久,陈彦琳决定放下手头的工作彻底去探索一下,拿奖时一闪而过的念头到底是什么。

不过,离开瑞银为她带来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她的身份危机。

一直以来,她与这个社会的联系,好像都是以金钱和投资银行家的身份为媒介的。

此刻她却不得不承认自己只是一个家庭主妇了。

有一次去加拿大探亲,填申请表的时候,望着职业一栏出了神,之前只要两秒钟她就会写上投资银行家这几个字,而那次她想了两个小时,怎么样才能不在上面写上家庭主妇。

她是一个很爱思索的人,这件事以后她就在想自己的终极身份是什么,为什么她会那么介意家庭主妇的身份?

一个人的终极身份,得是自己给的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外套,在投资银行的时候,我穿了一个投资银行家的外套;在家里,我穿了一个妈妈的外套。

如果我脱掉这些外套,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时候,我究竟是谁呢?

后来她想明白了,一个人的终极身份,得是自己给的。
一个人坚定的使命感,因之带来的终极身份是别人拿不掉的。于是陈彦琳放弃了世界给予她的外套,转而将传递希望、爱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

每个人的自我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每个人都理应在唯一的一次人生中实现这个自我的价值。

谈论人生的意义,这应该是一个基本出发点。

尼采也作如是观,他强调天才在文化创造上的决定作用,那是另一个问题,与此完全不矛盾的是,他同时也确认,人与人之间在自我的唯一性、独特性价值上是平等的。

他一再指出每个人都是一个一次性的奇迹。

每个人只要严格地贯彻他的唯一性,他就是美而可观的,就像大自然的每个作品一样新奇而令人难以置信,绝对不会使人厌倦。

每个人在自身中都载负着一种具有创造力的独特性,以作为他的生存的核心。

因此,珍惜这个独特的自我,把它实现出来,是每个人的人生使命。



▎本文来源:WEALTH财富管理原创发布,直通投行授权发布,如需引用或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欢迎更多读者或媒体投稿合作,如有异议,后台联系议定处理!


    关注 直通投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