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比你想的“坏”多了,退避三舍是个挖了多年的大坑!

 

受到楚国如此挑衅,晋国本进退不能,这时先轸向晋文公出谋划策,可以私下威慑曹卫,让曹卫与楚国绝交就放过他们,并且扣留楚国使节,单独与楚国为敌。...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明朝那些事儿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54826697/answer/679141272
01


用晋文公奠定霸业的“城濮之战”做例子~

该战被后世看作道德与权谋完美结合的战争模型。

《左传》全书约十六万余字,记录大小战争近五百次,对于“城濮之战”的详述就长达一千余字。

此战的更多记述在于晋国为战争的酝酿、准备、爆发及影响等,而且这是《左传》全面、完整叙述的第一场波及多国的世界大战,可见其过程和影响程度的深入复杂及《左传》对该战的重视程度。
02
“城濮之战”主要涉及国家:

  • 以晋为首的齐、秦、宋四国
抗衡

  • 以楚为首的陈、蔡、许、郑五国。
  • 本文还有曹、卫两国。
退避三舍:

早年晋国内乱,公子重耳(晋文公)出逃到楚国,楚成王热情接纳了他。

楚王问他将来如何报答自己。

重耳说,若是晋楚两国不幸交锋,他愿“退避三舍”。

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晋文公得益于秦国秦穆公帮助,回到晋国做了国君。

后来,楚国讨伐宋国,宋国则求助于晋国。

晋文公早年受过宋国恩惠,并且深知这是使他成为中原霸主的时机,于是以“报施救患”为由出兵助宋。

先轸曰:“取威定霸,报施救患,于是乎在矣。”



“报施救患”为其霸业添加了亲和力和道德名义,不仅没使各诸侯国感到晋军威慑,还称赞此举报施得民心。
03
权谋一:

晋国援宋途中需要经过曹卫两国,虽然曹卫实力积弱,不足为惧。

但与楚国交锋之地离晋远而离楚近,又长途跋涉,到时不免车马劳顿,况且交锋之时曹卫两国均在后背,如果袭来,使晋国腹背受敌,必是大患。

曹卫皆与楚国交好,若晋伐曹卫则楚必赶来救援,晋国以逸待劳。

这样就把长途跋涉和腹背受敌两个棘手的问题解决了。

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晋国攻打曹卫用了两个理由:

  1. 起初是以曹共公曾经违礼地侮辱过晋国公为由,后来又指曹国政治腐败。(攻曹)
  2. 晋国救宋攻曹需要向卫国借道,本就合乎礼法,可卫国拒绝。(攻卫)
出兵曹卫皆师出有名,在各诸侯国面前的道德形象有所增加,此为软实力。

04
权谋二:

齐秦两大国对此战立场中立,对晋国来说不失为一把悬在头顶的剑,怕其倒向楚国联盟。

于是晋国让宋国赠厚礼给齐秦,宋国用厚礼请求齐秦出马劝退楚军,晋国到时再从曹卫割些土地补偿宋国。

有了齐秦谈判,就增大了楚国休战的可能性,对此晋国故意与宋国分享曹卫,楚国会因为曹卫一事恼羞成怒,必然不听从齐秦劝说。

而齐秦垂涎宋国之礼,楚国既然不给面子,齐秦为宋之礼,便会倒向晋宋一方。

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

05


权谋三:

楚国大将子玉提出“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让晋文公放过曹卫,而他可以将军队撤出宋国。

此举是楚国的高策:

  1. 这时提出两军撤退的约定,晋国若肯,则会因之前攻打曹卫损失兵卒而得不偿失;晋国若不肯,则失去之前出兵的理由,暴露其意图,丧失他国对晋的好感。
  2. 该约由子玉以臣子的身份向晋文公提出,身份不对等,可以激怒晋国君臣,引诱其不接受约定。
受到楚国如此挑衅,晋国本进退不能,这时先轸向晋文公出谋划策,可以私下威慑曹卫,让曹卫与楚国绝交就放过他们,并且扣留楚国使节,单独与楚国为敌。

这样既保证不失信于诸侯,又可瓦解楚国联盟,使楚国颜面扫地。

先轸曰:“子与之。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

06
权谋四:

楚国子玉被激怒,不顾楚成王让其退兵的告诫,执意攻打晋宋,楚成王没办法,只能分拨少量军队给子玉。

至此,楚国内部意见开始分裂,众心不一致,并且师出无名,有违礼德。

子玉出兵临晋,晋军遵守当年“退避三舍”的承诺向后撤退,表面是为仁义,实则是避其锋芒。

晋军将领告诉士兵“师直为壮,曲为老”的道理,使得众志成城,军心一致。

晋军保持这个行为逻辑避让周旋,等待齐秦盟军到来。

而楚军内部开始涣散,怨声载道。
07
权谋五:

终极一战,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
四月六日,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楚军。

子玉狂傲声称:"日必无晋矣。"

当两军接触之时,晋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冲击楚右翼的陈、蔡军,陈、蔡军惊骇逃散,楚右军溃败。楚子玉、子上见右军溃败,怒火中烧,加强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

晋右翼上军狐毛设将、佐二面旗帜,令二旗后退,引诱楚军。

晋下军栾枝所部也以车辆曳树枝奔驰而伪装后退。

楚子玉以为晋右翼败退,令楚左军追击,所以对陈、蔡及右翼军溃败并未理会。

楚左军追击晋上军时,侧翼暴露,晋先轸、郤溱率中军拦腰截击,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左军,楚左军溃败。

楚子玉见左、右军皆败,遂下令中军停止进攻,得以不败。
子玉率残兵退出战场,晋军进占楚军营地,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

晋文公建立了霸权,楚国北进锋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中原诸侯无不朝宗晋国。

08
现实权谋肯定比想象中的要烧脑,史书的编成需要漫长的时间线和庞大的人物事迹等汇总,本就繁琐,又不能窥探涉事人物的心理活动,所以做不到事无巨细理所应当。

《左传》为此战役谱写了一千余字,而我仅用寥寥几字大概阐述故事内容,恕我笔拙,展现的层面不及原书的十分之一。

如果感兴趣,可以自行查找相关资料。

“权谋”二字,高深之处未有史书能完整概括,虽然“城濮之战”一役足以示威,但还是智者见智吧,其中蕴育的厚黑与高度需要自行考量。

但他们绝对称不上“坏”,只能说本能,春秋战国守着礼的诸侯,早就挂了,留不了名的~




    关注 历史教师王汉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