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不出工资到年营收上亿,这家县级中医院靠什么“逆袭”?

 

立足中医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产 业 新 媒 体
■ 来源 | 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重点发展西医之后,原本茁壮成长的四川省富顺县中医医院突然陷入了困境:债务危机,工资发不出,濒临倒闭。

危机之时,医院重新找回“中”字头的发展特色,紧扣中医药,“熬浓”中医味儿,不仅“活”了下来,还实现了“逆袭”!

一份手写的院志记录下这家中医院的“逆袭”故事~~~



“从建院开始,医院的进程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几经转折后才有今天初具规模的县中医院……展望未来,振兴中医,壮大医院,大有希望!”1986年,时任四川省富顺县中医医院党支部书记王泽涵编写院志时,在序言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这段话,既是历史,也是预言。

在此之前,医院艰苦创业,经历数次业务拆分合并,也抓住了国家振兴中医的机遇,铺开中医业务,扩大建设规模。

在此之后,医院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又在痛定思痛后再度擎起“中医”大旗,转危为安,成功“逆袭”实现腾飞发展。
初创/有一颗强大的中医心脏


富顺县中医医院院志

“1953年3月,富顺县城关地区的个体卫生工作者,响应党和政府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的号召,组织成立了城关诊所和城南诊所。”

这是院志沿革篇的第一句话。其中所提及的城关诊所和城南诊所,于1954年2月合并为富顺县城郊联合诊所,也就是富顺县中医医院的前身。

“这家只有26人的联合诊所,历经变迁,最终被命名为富顺县中医医院,绝非偶然。”今年73岁的刘文璋,8岁便跟着父亲刘圣崇来到诊所,后又在此跟师、出诊,熟知这里发生的一切。“因为从初创之时起,这家诊所就有一颗强大的中医心脏。”

院志记载,1954年,诊所中医人员有10人,西医人员仅有2人(不包括护理人员等)。建院初期加入的刘圣崇、刘成禄、陈子寿等人,都是远近闻名、享有极高声望的中医大家。



建院初期由于开支庞杂,诊所入不敷出。一段时期内,诊所总是在医药公司赊账,甚至发不出工资,只能给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

后来随着业务量的增长,特别是中医门诊量的提升,诊所逐渐扭亏为盈,1958年总门诊人次达到11.6万,接近1954年的2倍,其中中医门诊人次占比超过7成。

此后,诊所经历数次变迁,先后更名为富顺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实验医院、富顺中医院、城关联合医院,期间中医业务与西医业务几度拆分合并,直到1980年改名为富顺县中医院,才确立了中医医疗机构的定位。

1982年衡阳会议召开后,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医院也在这个春天里茁壮成长。

中医妇科、痔瘘科、骨伤科等中医优势特色突出的科室,相继开办。

数据显示,1982~1984年期间,医院的中医业务发展至顶峰,每年中医诊疗人次都超过18万,占比超过7成。



然而好景不长。1988年,新院区落成后不久,医院竟快速走向衰落,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
偏差/中医院姓“西”陷入生存危机
“恼火得很!”提起刚来医院时情形,富顺县中医医院副院长邓远平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2000年,邓远平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入职富顺县中医医院,拿到第一个月200块的工资时,他彻底傻了眼。

这一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月收入约为500元,邓远平的工资,连维持基本生活都困难,更别提缴纳执业医师的报考费了。张口向家里求援时,邓远平心里满是委屈。

1988~2004年,富顺县中医医院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债务还不上,工资发不出,人才留不住……医院岌岌可危,濒临倒闭。

新院区太过偏远、经济下行压力大……关于危机的产生,大家众说纷纭。富顺县中医医院原副院长王勇也有自己的看法。



“发展路线偏差是医院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院就不该去重点发展西医。”王勇说,“当时医院有人认为西医来钱快,想要弯道超车,所以重点发展西医。”

1988年起,富顺县中医医院开始大力发展西医外科和妇产科,购置大量检验仪器和手术器械设备,开设更多西医诊疗项目,同时将人员送往西医院校培训。

这些西医项目的投入,并没有给医院带来预期盈利,反而将医院拖入泥淖。此后,医院的各项诊疗业务逐渐萧条,最低谷时一年营业收入仅两三百万。

“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把医院一楼临街的诊室卖了做商铺都不够还债。后来还有人要低价收购我们医院,足见我们的落魄。”刘文璋回忆说。

“中医院就该把好‘中’字头的发展方向,与县人民医院同质化竞争没有出路!”王勇回忆说,1995年,一位自贡的市领导在调研县中医院工作时,一语道破了“病因”,但医院并没有及时纠偏。直到2004年,一位新院长的上任,才让医院发展出现转机。
重生/立足中医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又来一个学西医的院长,我们医院还有救吗?”2004年,卓小川出任富顺县中医医院院长。初到岗位时,他听见众人议论的,有期待也有质疑。

“差异化发展,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卓小川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着手医院顶层设计,确立发展思路,大刀阔斧地改革。

医院管理粗放混乱?改!临床路径能西不中?改!文化建设空若无物?改!

强有力的改革措施下,医院员工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了起来,刘文璋也欣喜地看到,一些离职的老员工又回来了,一些暂停的中医业务又开展起来了,一些流失的老患者也慢慢回来了。

“中医院要谋求长远发展,必须立足中医特色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

卓小川力推恢复各类中医药特色诊疗项目,将中医药特色融入诊疗全过程,与此同时,也谋划打造中医药特色拳头科室。

2009年,富顺县中医医院牵头组织了县域疾病谱和医疗服务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富顺县肾衰竭发病率为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三,但县人民医院仅有3台透析机器,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群众的就医需求。

“我们研究认为,肾病科可以成为医院建立品牌的突破口。在患者肾衰竭前介入中医药治疗,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降低肾衰竭的发病率;另一方面,购置血透设备也能填补县人民医院血透能力不足的空缺。”在院务会上,卓小川提出了他的想法。

这一想法也引起了质疑。此前医院根本没有肾病科的建制,人员和设备都要从零起步,特别是血透设备价格不菲,对于刚刚重整旗鼓的医院来说,负担很重。

但卓小川信心满满,选定邓远平为肾病科学术带头人,由邓远平带团队前往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等院校“拜师学艺”,大到肾病中医药治疗的思路理念、遣方用药,小到仪器设备的开关、消毒,邓远平都必须事无巨细地学习,烂熟于心。

临床实践中,邓远平团队发现补肾活血化浊的治疗思路对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炎等疾病确有疗效,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协定处方推广应用。

如今,富顺县中医医院的肾病科已创建为省级重点专科,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级专科。

“肾病科的建立和发展,说明我们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凸显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思路是对的。”

卓小川表示,现在医院正努力把骨伤科创建为省级重点中医专科,把脑病科、肺病科、肛肠科创建为市级重点中医专科。

医院正加紧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等的合作,挂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富顺分院,在人才培养、临床研究方面展开合作,驱动人才技术双引擎。

如今,历经坎坷的富顺县中医医院已经成长为一家中医技术过硬、中医文化氛围浓厚、特色优势明显、综合实力强劲的县级中医医院。

医院现有一级科室19个,职工450名。2018年医院业务收入超过1.46亿元,2019年上半年也已达到9000万元,目前正在争创三级甲等医院。

正在富顺县东湖镇建设中的新院区,将会见证这座医院发展的新征程。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作者/黄蓓,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编辑|半夏    视觉|三七


-商务联系-

柴胡|13148835568(微信同号)

-转载原创联系-

紫苏|18018790602(微信同号)


    关注 医馆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