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只有娱乐圈“婚变”多?汽车圈的“感情戏”也不少!

 

爱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



【Man哥语】为了谋取更有力的生存条件以及更大的利益,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开始“喜结连理”。在这其中,感情稳固的有,半路夭折横生变故的也不在少数。但更多的,就是层出不穷的“绯闻”消息。

“由于合作方向和企业文化间存在差异,宝马与长城合资成立光束汽车生产电动MINI的项目,目前陷入僵局。”近日,德国《南德意志报》的一篇报道中指出,宝马和长城汽车在中国合资生产电动MINI车型的合作可能面临失败的危险。

一时间,流言四起。

光束汽车,是2018年7月宝马和长城签署成立的新合资项目。根据双方协议,该合资公司的首款新车预计将于2021年上半年上市。随后,纯电动MINI也将国产上市。

然而,成立一年后,这个合资项目就遇上了宝马集团高层“换血”、盈利下降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因企业文化差异产生的摩擦、质量安全标准方面的生产差异等问题开始放大。”《南德意志报》报道中如是说。
与此同时, 2019年7月宝马正式确认MINI首款纯电动车型将在英国牛津工厂投产的消息,以及光束工厂建设进度滞缓的现状,也令光束汽车这个“生产MINI电动车型”的合资项目蒙上了一层疑云。长城宝马项目,真的要“黄”了吗?

合资项目“停摆”?

实际上,从2018年7月合资项目签约,到同年10月张家港的“项目公司名称核准,工厂平面布局总图完成”。此后,长城、宝马的光束汽车项目进展就鲜少对外公开,其首款国产车型的具体消息更是鲜有消息。

更值得注意的是,光束汽车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厂,至今仍未开工建设。种种迹象,令“长城宝马合资项目生变”的传言多了几分可信度。
“公司目前正在等待发改委以及相关部门的批示,发改委的审批流程很严格,涉及到自然资源部,环保部等多个部门,流程审批需要一定的时间,工厂只有等批示之后才可以动工。”长城汽车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新汽车记者采访时如此解释。

对于光束项目的进展,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傅小康否认了生变传闻,并表示“光束汽车项目进展顺利,项目团队取得了众多成果,双方股东充满信心” 。
随后,宝马汽车方面也给出了类似的回应:“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将继续推进落实。我们不便对传言进行评论。”
此外,关于“MINI首款纯电动车型将在英国牛津工厂投产”一事,中新汽车记者了解到,该决策实际上早在合资项目之初就已确认,“在英国,MINI品牌在牛津的工厂将于2019年开始生产MINI首款纯电动车型,这是MINI品牌迈向电动化的重要步骤。”而光束汽车的“MINI时代”,将从MINI针对中国市场打造的第二款纯电动车型开始。

双方或否认或不予置评的态度,让长城宝马合资项目光束可能流产的传闻随之终止。

新合资品牌集体“静默”

无独有偶,一度被视为是具有重大划时代意义的江淮大众、吉利戴姆勒、众泰福特、江铃雷诺甚至是上汽奥迪等新合资项目,目前均进入了“静默期”。

从2016年9月江淮与大众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到2018年5月合资项目下的首款产品思皓E20X下线,在政策一路开绿灯的支持下,江淮大众从公司筹备到首款车下线开仅仅花了一年多时间。然而从思皓E20X下线至今,又过去了一年多时间,这款车依然没有上市。
在大众集团2019年度投资者大会上,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迪斯关于江淮大众首款产品思皓E20X为何未按原计划在2018年第三季度上市时作出表示:“E20X的一些技术参数与预期标准尚有差距,目前正在调整和测试。”但一年半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一款量产车从下线到正式上市所需要的时间。

众泰福特方面,根据当时双方的协议,合资公司的首款新车将会在2019年9月投产。而现在距离投产只剩一个月,合资项目却仍然难见实质性进展。据记者了解,目前这家公司的名称为“众泰福特汽车有限公司(筹)”,截至目前还未通过发改委的正式审批。
“开花难,结果更难”似乎成为了新合资品牌们普遍遇到的难题。

“起初,所有人都认为新能源合资企业会对自主品牌乃至造车新势力产生‘围剿’效应,但从眼下实际效果来,它非但没有因独特的先天优势脱颖而出,反而在多重因素下被‘束缚’了。”有汽车行业分析人士指出。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这并非“异常”,而是新合资时代的必经阶段。

“合资合作过程中有分歧是必然,媒体放大了负面消息。以长城汽车与宝马为例,这个新的合资项目与此前合资合作企业不同,长城汽车对中国市场有更加独到的理解和判断,对德方的妥协程度会更低。”太平洋证券分析师白宇指出,分歧导致项目“流产”的可能性较小,合资项目中宝马对长城汽车的依赖度更高。

豪华品牌难掩 “焦虑”

为什么说合资项目中宝马对长城汽车的依赖度更高?这从豪华品牌纷纷在中国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中也可见端倪。
豪华品牌第一阵营中,奔驰、宝马以及奥迪品牌,在已有合作伙伴的情况下,均已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春”。尽管目前合资项目均无实质性进展,但“绑定新队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018年4月,国家发改委明确了将进一步扩大开放,汽车行业实行过渡期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正是这一明确的合资股比开放政策,极大地改变了外资汽车企业在中国投资的逻辑,赶在此之前成立的一批新合资企业。

“如果说,销量和利润是最直接也是最表象的焦虑来源,那么,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模式争辩,股比放开是更深层次的焦虑原因所在。”有资深汽车行业分析人士如是说,在这其中,则更加考验中外双方的谈判能力与智慧。

本文为中新汽车原创,欢迎小伙伴分享,媒体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作者及出处,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此文任何内容制作为视频、音频脚本,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半年销量不过百 这些轿车谁敢买
全城开启“烧烤”模式  汽车开空调究竟多费油?
半年卖不出50辆,SUV销量谁最惨?



戳原文,搜索中新汽车各类文章


    关注 中新汽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