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大研究生自杀:高知群体更需要“心理保姆”

 

延期毕业研究生在临床量表具有更高的异常率,拥有更高的焦虑水平,承受应激事件的能力明显低于如期毕业研究生。...

文 | 丁阳

又有研究生自杀了。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陈某某,疑似在教室黑板留下“血书”指控两位导师,以及写下七页的绝笔信后,跳楼身亡。

类似的事件已不是第一次发生,但与此前那些凸显“导师控制”的案例不同,陈同学跳楼,或许更典型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尤其是面临延期毕业问题的研究生,不少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陈同学的离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脆弱

通读陈同学留下的7页绝笔信,尽管按他的说法,两个导师分别存在奖学金分配争议、不负责任、让其廉价打工、在毕业问题上刁难等情况,但并不像此前曾沸沸扬扬的武汉理工大学陶崇园自杀等事件那样,存在导师“控制欲过强”,学生被“过分压榨”的问题。不少人感觉,陈同学主要是在抱怨又累又没有钱,但仅此就跳楼自杀,看起来有点过于脆弱。也有不少人指出,陈同学的成绩看起来并不是太好,可能的确是没有达到毕业要求,石老师不让其毕业并不算过分。
陈同学在黑板上留下的“血书”


总而言之,仅仅看这封绝笔信,还很难指责是两位老师将其逼自杀的。当然,到底是怎么回事,要看学校的调查结果。

但大概率可以肯定的是,这位陈同学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而且,这方面的问题并非自杀前才有的,而是经历了长期的酝酿。而看起来,陈同学的老师、同学、家人、朋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自然,也就不会有人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这样的情况,或许并不只在陈同学身上发生。

“研究生的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6倍以上”

研究生压力大,这已经是个众所周知的问题。但大到什么程度,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概念。去年3月的《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刊登了一项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科学中心的一项研究,也许能说明问题。该研究指出,研究生的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6倍以上。这是通过压力量表测算出来的,调查显示,41%的研究生为中度至重度焦虑,39%为中度至重度抑郁范围。而此前用这些相同量表测试的普通人群的比例为6%。

为什么会出现的这样的情况?研究显示,问题出在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以及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当研究生们被询问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问题时,56%出现中度至重度焦虑,而有55%出现抑郁症的研究生答案是“不平衡”。并且,50%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的研究生,并不认为他们的主要导师或顾问提供了“真正”的指导。
虽然这是一个美国的研究,但有很多中国学生心有戚戚。有人表示,不管是国内还是美国,很多研究生是“日日夜夜、工作日双休日都在工作,没有假期,没有社交活动,没有社交圈子,没有娱乐活动,没有兴趣爱好,没有机会向周围人倾诉自己的抑郁焦虑,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这个说法并非很夸张。因为读研期间环境往往是很封闭的,本科你还能每学期接触不同的老师,和室友交流,研究生基本各管各的,除了同一个导师麾下的师兄弟们,能接触到的人很少,对大多数不善交友的人而言,社交圈可能会变得很狭小。

金钱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有亲历者如此描述,“和自己本科同批出去工作的人赚得都比自己多,即使博士生工资也少得可怜,奖学金看上去不少,但我们学校一年才评一次,竞争激烈。研究生面临的金钱压力相当大,年龄上去了,还面临结婚、父母生病等一系列问题。钱少意味着娱乐,社交活动减少,非常不利于压力的发泄。”

延期毕业的研究生,其心理压力比如期毕业研究生又要大许多

而本就压力巨大的研究生,一旦要面临延期毕业的问题,情况就会更加恶化。

延期毕业的现象,近年出现得越来越多,原因往往出在“宽进严出”4个字上。很多人决定继续往下读研、读博的时候,本来就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往往是被动的。而在“严出”的指导思想下,这部分人群经常就达不到要求。

有时候,学校方面也会给学生上非常大的压力。比如某著名学校的机器人实验室,主管老师明确表示,实验室的毕业标准,要高于学校的标准,这还是因为给学生们考虑了今后的出路问题。“如果要求只限于让学生毕业,那么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毕业即失业,至少是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现在高校的职位竞争非常激烈,动辄查三代,先来师资博士后,面对很多海归……只满足学校的毕业标准的话,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力。”
有研究者专门考察了延期毕业的研究生的心理状态,发现,“延期毕业研究生在临床量表具有更高的异常率,拥有更高的焦虑水平,承受应激事件的能力明显低于如期毕业研究生”,“他们在关注学业的同时,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具有更多诸如悲观、压抑等负性情绪,情感相对脆弱,依赖性较强,心理资源也相对有限,不太善于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然而,偏偏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文件和举措,多次提及要加大对不合格学生的淘汰力度、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即进一步要加强“严出”。这对延期毕业研究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构成了更大的挑战。

高校应主动干预重点群体的心理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生群体、特别是延期毕业群体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就特别重要了。

然而,现实是,尽管这方面有不少呼声,但在实践中,并没有看到各高校展现出什么好的成果。教育自媒体“校园传声筒”做了一个实验:假如你是一个需要求助的大学生,能不能迅速方便地找到心理咨询热线?结果,“对比了中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耶鲁四所知名高校官网。我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犄角旮旯里找到了清华和北大的学生心理咨询机构联系方式;找到的十几个电话号码,包括400,固定电话座机和手机电话号码,工作时间没有一个能够打通。
西安某高校给研究生开设心理课


相比起心理咨询热线的可及性问题,对于研究生群体,尤其是延期毕业的研究生群体,既然明知道他们相对容易出问题,那学校主动去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也许是更有意义的工作。学校甚至应该建立数学模型,去预测哪些学校有可能需要延期毕业,以提早做心理干预的准备。比如,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可以与学生导师有深入的沟通,预先了解学生在学业、就业、待遇和家庭等方面面临的压力,如果判断需要,就及早跟学生沟通,疏解他们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乃至于去帮忙解决学生的一些诉求。

当然,心理疏导和干预并非万能的,大学生、研究生群体的焦虑,往往都来源于一些制度上的顽疾,如“导师”变“老板”等等,这些问题也同样亟待解决。

第4569期


    关注 今日话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