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务的男人》揭露中国家庭真相:不做这件事,才真输在起跑线上

 

你什么都不用管,管好成绩就行?...

真人秀《做家务的男人》火了。嘉宾魏大勋和爸爸“瘫痪”在家的日常,让无数网友惊呼:这不就是我和我爸在家的样子吗?太真实了!
和父子俩截然不同的是,魏妈妈忙前忙后,一刻不停歇。
一句“这就是传统的中国女人”,戳中多少日夜操劳妈妈的心。
虽然爸爸也会参与家务,但妈妈依然是主要承担者,而孩子做家务时间更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项调查显示,部分国家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为:

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而中国仅为0.2小时,即每天只劳动12分钟,甚至更少。

不是孩子懒,是父母把学习时间和孩子看得太金贵,写作业、上培训班都得争分夺秒,怎么舍得支使小宝贝做杂事呢?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Richard Rende说:家长都想让孩子把时间花在能带来成功的事情上,讽刺的是,我们正在抛弃已被证明能够预言成功的事,就是让孩子从小做家务。很多家长忽略了,家务其实是家中隐形的起跑线。
01
爱做家务的孩子更优秀


事实证明,家务劳动确实能让孩子收获意想不到的“核心竞争力”:
身心更健康

英国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发现,缺乏劳动锻炼会使脑前额叶发育迟缓。

大脑前额叶支配着情绪、自我意识、理性思考、判断与决策能力、长期规划等。如果该区域未发育充分,则会心智“幼龄化”,从而难以独立、冲动暴躁、缺乏耐心。
家务能调动各个器官协调运作,刺激大脑发育和精细动作发展,有益于增强专注力、自控力和执行力。这些能力潜移默化地迁移到学习工作中,将成为看不见的秘密武器。
成绩更优秀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一项针对全国2万个小学生家庭的调查显示,常做家务的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27倍。

美国一个贫寒的华裔妈妈养出了三个学霸儿子,其中两个在30岁前就成了亿万富翁:大儿子毕业于耶鲁大学成为企业家,二儿子的公司被通用汽车以超过10亿美金收购,三儿子是一名出色的软件工程师。
三兄弟将成功归因于家务教育:妈妈总是给他们列家务清单,让孩子分工粉刷房屋、修理桌椅、打扫卫生。渐渐地,他们学会了计算时间、事件排序、资源分配,善于发掘自己和他人的特质,而正是这些能力为未来的成功铺路。

一位资深物理教师说:“常做家务的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比如磨菜刀是为了让刀刃的压强变大,水烧开了冒白气是因为液化,勺柄上的木头是为了避免传热。在实验中,他们也明显更加心灵手巧、有条有理。”

美国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分析了9971名9岁左右学龄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做家务情况,发现常做家务的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生活满意度更强,数学、阅读和科学测试得分更高。可见做家务非但不会浪费时间,反而能激发出更大的学习潜能。
人生更稳当

英国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揭示了一个普通家庭兄弟俩天壤之别的人生。
哥哥稳步跨越到上流阶层,成为金融精英和政要,掌握巨额财富:
弟弟却流离失所,得过且过,到处打零工为生:
他们起点虽然一致,却早就在分岔路口走上了不同方向。哥哥说,成年后的生活就是童年的翻版。因为父母严格要求,他从八岁起就承担各种家务和零工, 而被偏爱的弟弟几乎什么也不做。
虽然哥哥的童年比弟弟辛苦得多,但他凭借在劳动中学会的自食其力、勤奋踏实,大学一毕业就赚得第一桶金,而弟弟则早早放弃学业,在漂泊无根的路上越走越远。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比后者高20%,婚姻更幸福。可见,做家务的孩子具有更强的人生掌控力、责任感和独立性,优秀并不是偶然。
02


做家务的孩子更容易幸福


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教授给出过一组调查数据:北大本科和研究生新生中,30.4%的学生厌恶学习,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

他们攀上了人生巅峰,却只觉“高处不胜寒”。徐教授说,这是“价值观缺陷所导致的心理障碍”
一位有自杀倾向的北大学生说: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恐惧。19年来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说:早年多受体力之苦的,晚年一定很幸福,包括健康。没有体力之苦的孩子到大学基本上就会出现问题了。优等生们往往成长于“四体不勤”优渥环境中,以他人的期待为标尺生活,容易陷入存在意义空心化的漩涡,哪怕光环加身也只是空中楼阁。

李大钊说:“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语文课本的常客苏轼,一生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却以豪迈达观闻名于世,这不单因为他寄情诗画,更在于对生活和劳动的热爱,大半苦闷被消解在耕种、做饭、酿酒里。

哪怕四处辗转,沦落荒蛮之地,他也能扛起锄头开荒拓土;哪怕食不果腹,也有热情发明羊蝎子,琢磨东坡肉,酿造罗浮春……他将一腔愤懑投入细碎的家务劳动,而劳动也回报以最朴实的收获与快乐。

浙江15岁的男孩涂琦文,放学后就变成自家炒饭摊的“颠勺大师”——为帮父母分担压力,他8岁时就端起铁锅苦练炒饭,成了炒饭摊的活招牌。
琦文爸爸说:他经常让我休息一下,我感到很幸福。

很多人羡慕别人家贴心的“小暖男”,抱怨孩子越大越疏远冷漠。而家务劳动正是人接触真实生活,体悟人生艰辛,珍惜家庭温暖的绝佳方式。

心理学家Madeline Levine说:告诉孩子只需专注学习而不用帮忙家务,是在传达:学分和个人成就比关心家庭更重要。

“你什么都不用管,管好成绩就行”不是关心,它恰恰阻断了亲情和爱意的传递,让孩子只知分数高低,不知人间冷暖,只看一己之得失,不懂体谅和奉献。
调查显示,当孩子为家庭作出有意义的贡献时,更能激发内心深层次的幸福感。再炫目的高分乃至世俗名利,也比不上家人抱团取暖、携手相助的快乐。唯有真切融入生活烟火里的人,才能激发出生命最朴素和本能的热情。
03
家务,是最棒的亲子课


“美国华人船王”赵锡成始终坚持共担家务的传统,六个女儿相继考入哈佛、剑桥等世界名校;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9条家规里,有4条要求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可见,越有学识教养的家庭,越重视家务教育



全家分工,团结协作

社会学有个概念叫“固守母职”,即母亲在家务事上独揽大权,对其他人做的事吹毛求疵。

犹太裔妈妈沙拉在《特别狠心特别爱》中提到教孩子做家务秘笈:设计家庭值日表,大家轮流做值班家长,参与洗衣服、做饭、拖地、卖春卷。

家长不妨试着放手,共同分摊家务。学会适度示弱,从小事开始请孩子帮忙,多鼓励少责骂,有耐心、有步骤引导与示范。 



按照年龄分配任务

各年龄段孩子的行为认知能力各不相同,需要量力而行。可借鉴美国育儿专家伊丽莎白·潘特丽针的家务建议,由易到难地引导孩子参与家务:
前不久上海某小学将家务纳入作业。父母也可在家制定家务计划,打分评比“当家小能手”。



警惕物质激励

将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的香港歌手陈美龄说:不要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
物质激励可能会一时激发孩子做家务的兴趣,久而久之,却会让孩子把做家务变成交易,而非自觉承担的责任。

心理学告诉我们,相比逐利人更愿意避害,即“损失厌恶”。有个妈妈对孩子说,今天开始你要洗碗了。所以没有特殊情况,少洗一天就扣5元零用钱。孩子不愿失去零用钱而自觉地做家务,慢慢地把家务当作了分内之事。

因为渴望奖励做家务不值得表扬,自觉将家务当作应当承担的责任才值得鼓励。

严而不苛,爱而不溺,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敢于吃苦,敢于担责,敢于独立,才是值得期待的人生。
更多热文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孩子上学被欺负,教他远离还是打回去?
睿智的妈妈这样做……
▲海清怒吼:“我就不该生你”:
你的说话方式,影响孩子的一生
热门微课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3375761794(QQ)

文章转载: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文章投稿: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关注 超级育儿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