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书福没有成功,今时今日吉利的风评会是怎样?

 

假如吉利没有达到现在的高度,一切如初;或者当年的互联网有今天这般发达,那么风评又会是怎样的呢?大概这画面比蔚来李斌的风评还要惨不忍睹...



如果你在今天的任何一个场合,听到某自主品牌的老大这样发言:

“要动用最先进的开发手段,在两三年里开发出与奔驰车媲美,但价格之低不可思议的国产轿车”

“造汽车像造自行车一样简单”

“造汽车最困难的是我自己的能力问题,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汽车技术已经公开了,这个构不成壁垒”

“造汽车没有什么奥妙,只要有钱就能够买到技术、买到零配件、请到人、设计出好产品”

恐怕第一句话刚听完,脑海中就忍不住浮现出“WTF”,旋即网上便会开始有人组织骂街,挨个拆散和分析每个字背后的不合理,估计140字都装不完内心的鄙夷。

等到第二天,全网势必有一篇篇长文,一顿嘲讽这个品牌上上下下都不懂车,最好根据销量一通预测未来的走势,印证无法走远的观点,这叫举例证明,有一说一,理性讨论。当然这些讨论里面有我的概率非常大。

以上极具领导风格的“妄言”,全部出自本世纪初的李书福之口。是的,就是那个吉利汽车的李书福,就是那个近两年成为自主品牌领头羊,多数人一致认为最有国际车企范的自主品牌之一的吉利汽车集团。

彼时的李书福热衷于在媒体和公众面前“大放厥词”,是一位为了“轿车准生证”而四处呼号,还不用把后脑勺的头发梳到前面的的青年斗士...
有这样一位骄傲自大的老板,当时的吉利是什么规模和情况呢,难道是开始起步了吗?

并没有。

大约20年前的吉利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旗下车型有豪情、美日、优利欧、杰士达和美人豹这几款廉价车;2004年左右因为夏利的降价,一直充当价格战先锋的吉利突然卖不动了,销售目标从16万辆下降到12.6万辆,最后定在10万辆,新工厂也因此宣布暂时停工。

另外,丰田起诉美日的车标侵权以及宣传存在混淆消费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刚刚在2002年收购秦川汽车的深圳比亚迪王传福说到:“吉利的汽车坏了一扇门,再换一个,但大小都不一样”。
虽然互联网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流行论坛、博客或聊天室,但是网上冲浪爱好者肯定和今天的规模没法比,不然吉利早被网友们一人一口口水淹没了。

不过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何况这仅仅是发生在20年前的故事,我们还是能从一些资料中得知人们过去对于吉利的看法。

那时候没人叫他“舒服哥”,而是褒义占3成,贬义占7成的“汽车疯子”和“草莽英雄”。

因为李书福是草根出身,对于汽车本身并非内行,单纯看中汽车行业的丰厚利润,于是在1998年搞一下“老板工程”,叫来几个愿意搞汽车的老板共同集资一亿元,在“小作坊”中用手工敲打的方式造车。

再有吉利前几年没有拿到7字头的批准,造车是偷着进行的,在其他有背景的自主品牌正规军眼中,这纯粹是胡打胡闹,业界人士纷纷泼冷水,甚至有一句话说——坐吉利汽车需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不过吉利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也没有人(除了我)翻出这些陈年旧账,有也是当作随风往事,一笑了之。毕竟历史向来是以成功论英雄,只要最后呈现在世人眼前的结果是成功的,过去的所作所为皆可原谅和忽视。
既然这样,不如设想——假如吉利没有达到现在的高度,一切如初;或者当年的互联网有今天这般发达,那么风评又会是怎样的呢。

我大概能想到这画面,绝对比蔚来李斌的风评还要惨不忍睹。
一篇“不存在”的风评:《声讨李书福》
李书福又出来“疯言疯语”了。

这人不好好骑单车给人拍照,老老实实造冰箱,卖饮料,做建材随便什么都行,偏偏要趟进汽车这趟混水,不靠谱程度和戴森中间隔了一万个下周回国的贾老板。

先不要说和奔驰媲美,只有抄袭和模仿的吉利,见不到一点自主研发的能力,“动用最先进的开发手段”简直比亩产万斤还放卫星,亩产万斤至少眼前有块田,存在亿分之一的理论可能性。这倒好,连块土都见不到,完全是对着空气画饼。

吉利把造车想得太简单,这些年没学会走就想跑,迟早要摔倒。以为造一款美名其曰为“跑车”的美人豹就成了白天鹅,实际百公里加速还不如别人买菜的花冠、跑出租的捷达桑塔纳,别说拔高形象,说是自毁形象差不多。

这哪里是什么浪漫主义,也不是什么堂吉诃德般的英雄主义——不顾市场和赔本,愿意造一款自己喜欢的跑车,这分明是拍脑袋决定的产物,通过烧钱博取关注度,更加暴露了这是一群不懂汽车的门外汉。
即使吉利真的藏有最先进的开发手段,想要造出接近奔驰的汽车,不仅意味着用料和豪华品牌一致,关键是这一切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最终投入的人力物力远远是正常研发的好几倍,国产后的价格未必有多“不可思议”。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说造车像造自行车,这简直是对汽车的亵渎。

汽车可是工业时代的人类智慧结晶,是区分高等人类和野蛮动物的关键,在社会进步中扮演不可忽视的角色,成为不同地区、国家、种族、性别之间的纽带。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没有汽车大规模的普及,世界或许不是现在的模样。

汽车发明至今有130多年历史,无论世界怎么变化,这仍然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齿轮,绝对不是两个车轮和一副简单链条机构的自行车可以比较的。你看PPT造电动车的游侠们,也不敢说造车像造自行车一样简单。
要是真有说的这么简单,我家楼下的修车大爷几十年来,什么二八大杠、淑女车、山地车、公路车没有修过,妥妥是民间的造车匠人。还用什么弯道超车,借道超车,根本没必要,来一脚大油门直线超车就完事了。

既然造车没有任何奥妙和难度,吉利怎么不赶紧取代大众丰田成为世界第一呢。造车是一场灵与肉的修行,不是大笔大笔花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品牌文化和技术沉淀,才造得出像模像样,有灵魂的好车。

如果就如李书福所说,一切可以用钱解决。

外观由宾尼法利纳负责,底盘让赛车底盘专家Dallara打造,变速箱用ZF或者爱信,发动机交给Cosworth,吉利的工作仅仅是最终的拼装,即便如此,没有一定的掌勺实力,恐怕只做出一锅乱炖。

好比Jeep和宝马用的都是ZF出品的变速箱,前者经常有这有那的负面新闻,大幅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后者却备受好评,尤其是和320i的匹配,变速箱对油门和驾驶者的正确回应,一定程度改善了动力不足的情况。

所以光用钱买来山珍海味还不行,关键要懂得如何处理,让食材既有融合又有妥协,相辅相成达到和谐的味道,最好是老饕闭着眼睛一品尝,也立刻知道这是出自某位大厨之手。
这几句话之中,只有“最大的问题是我自己能力的问题”这半句是正确的。李书福直白地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问题,吉利最大问题也确实是由一个不懂汽车的外行领导,然而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办法。

照这样的形势,多说话少做事的吉利过不了几年就要自取灭亡。
未来的列车将开往何方
站在过去的角度,李书福是绝对的口出狂言,摆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姿态,震惊程度丝毫不亚于晚清振臂高呼变革救国的觉醒的年轻人,只是一言一语没有熟成之前,大家都当做看猴戏。

站在今天的角度,李书福和马斯克一样是成功的自信狂和梦想家。以前的言论也不再是“疯言疯语”,更像是常人不敢猜测的预言,从而证明他们的远见,增加他们人生的传奇性和话题性。

客观评价一个人是非常困难和复杂的,这世界上根本没有完人。

人性这么复杂,是个人就有黑历史,完人只存在于国产肥皂剧中,浮于表面,没有一点立体的血肉感,大千世界中有着这么多条轨迹,谁也说不清未来的这趟列车将开往何方。
当年称李书福是疯子的人们,肯定没有想到,他在2003年招来原上汽大众经理南阳之后,难得听从了对方的意见,吉利基础要打实,先打基石,先把产业搞好,不要盲目扩张。

李书福对南阳有着极高的评价,说他是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头羊”,“我接触的人中像他这种干实事的不多,中国找不出第二个”。

从此,摆脱外行造车尴尬的吉利走上另一条道路,情况有所好转,现如今李书福也减少了“作秀”的次数,几乎没有再说过什么“妄言”。截止至今天,虽然还没有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但他无疑也是功远远大于过——其实也没什么过,就是说了一些话而已。

不过照这样说,说不定贾老板也有量产FF的一天,至于他到底是有认真造车的想法,还是忽悠投资人,我说不清楚,也不想清楚。

我一个平头老百姓,历史的芸芸众生,等待我的结局不是千古留名,而是被黄沙掩埋。此时只想捧个西瓜,拿着汤勺一边挖着吃,一边看中国汽车发展的这出大戏。
《恕我直言》| 作者:李日新
推荐阅读


在中国,为什么见不到真正的雷诺?



就一款车来说,哪种减配最不能接受?



直面CR-V的皓影,后来居上?

长期招聘撰稿人、汽车编辑,简历发至邮箱:
car1q85@163.com
世界纷繁,我们只呈现有价值的思考


    关注 车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