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毕业生的职业与期待匹配? 深读数据

 

数据于高校管理的价值在于,能帮助高校管理者发现问题并对症下药。如何改进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





数据于高校管理的价值在于,能帮助高校管理者发现问题并对症下药。如何改进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或可从这几方面出发。

数据于高等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它能有效地驱动教育创新,明确教育变革和改进的方向。高校全面掌握各类数据,挖掘其潜在的管理价值,是提升教育质量、改进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目前高校普遍比较关注学生培养的结果数据(如开展毕业生跟踪评价),但是若从改进出发,这仅仅是了解到问题所在,并没有落实到具体培养方面的改进策略,结合相关的过程指标更能找到症结所在和精准的改进方向。

职业期待吻合度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改进人才培养需要关注的方面。而大学生作为刚刚离开校园,踏入社会的“职场新人”,觉得现实和期待之间有差异是正常的,但如果落差过大,不但心理上容易受到打击,还可能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所以改进培养需要关注该指标。

下面就以在校生数据和应届毕业生跟踪监测数据为例,来看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改进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

注:

职业期待吻合度:指毕业生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人数百分比。

《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指毕业生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人数百分比)为52%。如果毕业生经过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之后,对职业的期待与本专业实际从事的职业存在较大差距,说明高校人才培养存在一定问题。

另外,分析职业期待不吻合群体中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我们发现,其中有65%的人最终从事的是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高校了解职业期待不吻合群体中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为有志于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大学生提供指导。

那么,影响职业期待吻合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要解决某些专业显示出来的职业期待吻合度低的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通过数据检验可以发现,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成熟度会显著影响毕业后就业的职业期待吻合度。从图1可见,职业成熟度高的学生,其毕业后就业的职业期待吻合度可以达到55%,显著高于职业成熟度低的学生(后者职业期待吻合度为51%)。职业成熟度高的人对于未来所做工作已有较为清晰的规划,对工作状况有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同时对自身的工作胜任能力具有充分自信,因此就业质量可能也更高,出现实际工作与自身期待错位(即职业与期待不吻合)的情况较少。
研究发现,多重因素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及职业期待错位率,一般情况包括以下几方面因素:家庭环境影响因素;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动机等学习、专业相关的影响因素;个体职业规划、职业价值观等职业、就业方面的影响因素;个体人格、认知、情绪方面的影响因素等。高校可以主要从学习、专业方面,职业、就业方面,以及个体认知等方面发力,从培养环节对学生的职业成熟度进行干预。

那么究竟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数据显示,学生入学后是否参与过专业认知教育,可以影响他们的职业成熟度。数据显示,入学后参与过专业认知教育的学生,其职业成熟度(2.87分)高于未参与过专业认知教育的学生(2.83分)。
再结合新生调研数据可见,专业认知教育是新生最期待加强的迎新活动(其比例为37%)。可见,无论是从新生的主观诉求来看,还是从客观的关联分析数据结果来看,扩大专业认知教育覆盖面、提高专业认知教育质量都是高校下一步应该加强的工作,也是改进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的重要方面。
另外,实习实践经历也对在校生的职业成熟度存在一定影响。数据显示,入学后有实习实践经历的学生,其职业成熟度(2.85分)高于没有实习实践经历的学生(2.77分)。
数据还显示,对就业指导满意的学生,其职业成熟度(2.88分)高于对就业指导不满意的学生(2.78分)。这说明,要提升在校生的职业成熟度,进而改进职业期待吻合度,高校还可从改进实习实践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发力。
由此,我们通过改进职业期待吻合度的案例,了解了人才培养改进的常规思路:通过人才培养结果,即应届毕业生的调研发现职业期待吻合度低这个问题;接着通过将毕业生数据与在校生成长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成熟度对其职业期待吻合度影响较大。结合在校生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发现,改进专业认知教育、实习实践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并且新生数据也显示,专业认知教育需求既是学校客观所需,也是新生的主观渴求。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改进职业期待吻合度可以从加强专业认知教育、实习实践和就业指导这几方面着手。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微信搜索18602824882)

作者 | 麦可思 谌超
编辑 | 麦可思研究


    关注 麦可思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