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梦70年 蒋文平:从跟跑到并跑,走出自己的路

 

岁月韶华忆伟业,七十春秋话国梦!新中国建国70周年纪念日是举国同庆的欢快节日,也是中国心血管领域每一位医护人...

岁月韶华忆伟业,七十春秋话国梦!新中国建国70周年纪念日是举国同庆的欢快节日,也是中国心血管领域每一位医护人员回顾总结、再上征程的重要时刻。为此,《门诊》“心梦70年”栏目特邀新中国心血管事业发展见证人之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蒋文平教授,追忆当年心血管人努力拼搏的峥嵘岁月,畅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心血管领域的最新成就,展望“健康中国2030”大背景下中国心血管防治事业的美好未来。



在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栋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内,我们见到了蒋文平教授,一进入蒋老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便是满屋子的书,而蒋老正趴在办公桌前,聚精会神地看着外文文献。已然耄耋之年的蒋老,那闪烁着光芒的眸子,仿佛在诉说近三十年来曾经辉煌的故事。说明来意后,蒋老为我们讲述了那些他最为难忘的经历。

终于说服2位患者,完成了中国第一例PTCA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十年浩劫刚刚过去,冠脉介入治疗开始逐渐进入中国。蒋老说:“当时我们好像不叫‘介入’,当时的称呼是‘选择性冠脉造影和经导管球囊扩张术’,‘介入’是后来技术逐渐成熟后才有的名字。”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蒋老不免有些感慨;当时的学术界百废待兴,十年的空白使我国心血管介入领域在人才、知识、设备、仪器等多方面与国际脱节,蒋老意识到这样的脱节对我国心血管事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必须想办法克服一切困难迎头赶上。那时,临床医师们也以自己饱满的热情,不分昼夜地刻苦学习新技术、新理念,为心血管健康事业的重新起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时,我国在心血管疾病诊断方面,主要依靠病史、听诊、心电图、普通X线心脏片、超声心动图等;在陈灏珠院士开展了第一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之后,该技术在我国迅速普及,成为了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当时经导管介入治疗还未开展,所以,当时的冠脉造影基本上是为心外科搭桥手术(CABG)做准备,提供指导,制定治疗策略。1980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始开展选择性冠脉造影,同时开始开展CABG,并与美国加州罗马琳达大学保持着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在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后,1983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熊重廉、蒋文平团队开展了我国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PTCA)。

回忆起第一例PTCA,蒋老也显得有些激动:“那是1983年的秋天,当时的设备还基本上都是国外专家带过来的。”第一例行PTCA的患者选择十分严格,选择简单的单支冠状动脉狭窄的病人进行尝试,而其中最困难的部分就是患者的顾虑。最终,在医师们充分准备及详细的讲解下,两位患者终于同意进行手术,并且两台手术在半天之内顺利完成。自此之后,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在我国飞速发展,广大心血管介入医师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使我国冠脉介入治疗技术跻身于世界前列。

“在自己身上做试验,感受确实不舒服”

在第一例PTCA成功的同时,蒋老其实也一直致力于心电生理方面的相关研究,1975年开展起搏器植入,1978年在国内首先采用经食道心房调博(TEAP)技术,并研制心脏程控刺激仪,开创了无创性经食管心脏起搏的电生理检查,奠定了我国心电生理的基础。当时,我国的心电生理研究也处在起步阶段,如果按照西方既有方法来进行相关的研究势必会拖慢进步的速度,因此经食道心房调博(TEAP)技术的开展走了自己的道路。蒋老描述当年的情景:“当时,为应用这个技术,曾先在自己身上试过,导管电极进入食管有些不适,起搏心房有点疼痛,但受试者可接受,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窦房结和室上速的电生理检查,用了不长的时间,普及了我国的电生理检查,并赶上了西方国家的进度。蒋老及其团队,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以自己的饱满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功开发出经食道心房调博(TEAP)的无创性心电生理技术,并与复旦大学共同研制出心脏程控刺激仪,将这些技术迅速推广到全国,推动了我国心电生理的进一步发展。

完成国内首例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置入

1991年,蒋老与心外科医师合作,共同植入了国内首例ICD。国内当时已开始开展消融技术,国内心电生理领域正逐步赶上西方国家,但对于ICD植入却尚未开展。“第一例植入ICD的是一位心肌梗死后室颤高危患者。”蒋老对实施我国第一例ICD植入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当时ICD由供应商免费提供,最终获得了两台免费的ICD。由心外科医师负责开胸放置近250g的ICD,而心内科负责程控,内外科医师通力合作,首次完成了国内二例ICD的置入,开始了心脏猝死的ICD的置入治疗。这是ICD的初期应用,现早已被静脉除颤导管电极替代,并已成为心脏猝死预防治疗的主要措施。

“现在是心血管事业发展最好的时代”

“当时,我们没能想到,现在我国的心血管事业能发展得这么好,也没想到发展的速度会这么快。”在谈到我国心血管事业今天的发展程度时,蒋老也显得十分激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蒋老等老一代心血管专家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凭着自己的满腔热情,不断努力,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新中国心血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蒋老认为:现在,我国在心血管领域的世界舞台上地位越来越重要,参与度越来越高,技术发展也由“跟跑”变为了“并跑”,并在某些领域逐步显示出了“领跑”的趋势。而这一切均得益于新中国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使我们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充分的资源支持,从而推动我国心血管事业的迅猛发展。

对于年轻的心血管医师们,蒋老也是满怀希望,“多动脑子,勇于创新”是蒋老送给当下年轻医师们的诫勉之语。蒋老谈到:临床医师多动脑子,才能解决患者的问题;勇于创新,才能寻找更好的治疗策略。同时,我国也需要更多的国产器械和药物,国家对于医药卫生领域日益重视,相信会有更多的医疗器械与药物被研发出来。与我国医疗领域不断发展相对应的,临床医师也要重视疾病预防及康复治疗,改善患者生活方式,减少患者再就诊数量;其次,对出院患者还要进行紧密随访,减少再入院患者数量。蒋老说:“现在是最好的时代,是心血管事业发展最好的时代。”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 门诊新视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