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认识一味中药——茵陈

 

茵陈,想必大家常能听到它的名字,也知晓其治黄疸的良效了。先回答两个常见的疑问——1.是的茵陈就是茵陈蒿,茵陈是中药的正式称呼;2.不,茵陈蒿不是青蒿,虽然二者都是菊科蒿属的植物,但不是同一种植物。...

↑ 点击标题下「养生正道」关注更多养生知识 ↑

导言:茵陈,想必大家常能听到它的名字,也知晓其治黄疸的良效了。先回答两个常见的疑问——1.是的茵陈就是茵陈蒿,茵陈是中药的正式称呼;2.不,茵陈蒿不是青蒿,虽然二者都是菊科蒿属的植物,但不是同一种植物。(编辑/三木)

//////////
药用茵陈


《神农本草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名医别录》:“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痛,去伏瘕。”《医学入门》:“消遍身疮疥。”

茵陈可单用,用于黄疸时,常根据黄疸的病因,与栀子、黄柏、大黄、茯苓、干姜等药物搭配使用。

茵陈利胆退黄的功效极佳,临床常用剂量为6~60g,最大可用至120g,但须注意结合具体疾病、证型及相关症状确定茵陈的最佳剂量范围。如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病、慢性肝病、胆囊炎、胆石症及肝硬化等见黄疸症状者,常用剂量为6~45g;发挥保肝功效时,常用剂量为15~30g;解热祛湿治疗外感时,常用剂量为6~9g。另外应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配伍也不同,如茵陈在清热利湿退黄时,若是黄疸初起,热重于湿,常配伍大黄、栀子等;湿重于热,常配伍泽泻;治疗阴黄,寒湿为主时,则配伍附子、干姜等;治疗外感暑湿、高热,常配伍藿香、青蒿、黄芩、白豆蔻。

茵陈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茵陈《神农本草经》

【来源】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搓碎或切碎,生用。

【异名】茵陈蒿、绵茵陈、白蒿、绒蒿。

【性味】味苦、辛,性微寒。

【归经】归脾、胃、肝、胆经。

【功能与主治】茵陈有清湿热、退黄疸、解毒疗疮的功效。其苦泄下降,性寒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黄疸的要药。现代研究证明,茵陈有显著的保肝利胆消黄作用,并有解热、抗肿瘤和降压作用。

【适用人群】因肝胆脾胃湿热所致身目发黄、小便短赤者,对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有特效。湿热内蕴所致的隐疹、湿疮瘙痒者。

【注意事项】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等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者慎用。

【用法用量】可泡茶、煎汤、煮粥。煎服用量在6~15克。可适量外用,煎汤熏洗患处。

食膳与实际应用
春季采收的称“绵茵陈”,嫩苗常用来做菜;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药用效果更好。以质嫩、绵软、色灰白、香气浓者为佳。
茵陈食疗

麦芽茵陈茶

疏肝理气,消食退黄
【食疗功效】

此茶可疏肝理气,消食退黄,保护肝脏,促进肝细胞的修复,调整全身免疫功能,用于急慢性肝炎后遗症。

【食疗药膳】

大麦芽、茵陈各15克,陈皮5克。将所有材料一起研为末,装入茶袋,放入茶壶中,冲入沸水,盖闷15分钟后饮用。每日1剂,代茶频饮。

【适合人群】

适合急、慢性肝炎后遗症,症见胸闷、腹部痞胀、食欲不振、肝区疼痛、每因情志抑郁而加重者。春季饮用尤佳。

【特别注意】

阴虚火旺者不宜。
推荐书籍

一本介绍养脾胃食疗的精品养生书

脾胃是人身气血生化之源,又被称为“后天之本 ”。经常暴饮暴食或节食过度、不按时吃饭,饥一顿饱一顿,会导致脾胃气机失调、积滞不化、吐泻、嗳腐吞酸等问题,胃病很快就会找上门。所以,健脾养胃要从每顿饭开始。




养生正道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一味药舒肝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由余瀛鳌、陈思燕 ◎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图片为出版社所有的版权图片,请勿盗图。
商业合作或投稿:whkpbjb@163.com




点击“阅读原文”在微信平台内购书


    关注 养生正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