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英:围绕“人”的平台化商业模式

 

快速迭代,不断试错,逐步走向成功的彼岸。这是互联网时代的王道...



关注我们,升维你的管理思维!
今天是管理思想自我升维第91天!

快速迭代,不断试错,逐步走向成功的彼岸。这是互联网时代的王道。

——雷军
所谓双边,即C端圈住用户,B端圈住客户。目前,领英在积极的搭建销售团队致力于向本土大公司销售”人才解决方案“;而在社区和媒体属性上不紧不慢。正如沈博阳的评价,“性感的生意是具有风险的,无趣的生意是十分安全的”,或可以代表领英的价值观。

由于海外版产品相当成熟,领英前期筹备阶段主要力量集中在汉化产品(包括PC和移动版)的开发。LinkedIn入华之初,因其职业社交定位和媒体属性,搅动了国内传统招聘行业以及部分媒体。LinkedIn可能打破“海外企业入华见光死”的窘境吗?如何看待未来的行业竞争?中国区总裁沈博阳近期接受了钛媒体采访。

LinkedIn在宣布入华后,几乎所有人对它的第一印象都是一家加入本土竞争的“招聘网站”。事实上,很多人都有必要需要重新认识LinkedIn及其中国区公司“领英”。



一个很明显的差别是,典型招聘网站的用户都是从“求职”的需求出发;而注册领英的用户往往初始需求并不是“求职”。LinkedIn成为排行在Facebook、Twitter之后的几大社交网络之一,提供免费的社交服务(附加会员服务),就是因其用户模式是“先社交、再求职”。同样的,中国合资公司领英也是主要服务于“被动求职者”这一人群。

这群被动求职者中的活跃用户,有很大的比例是相当于传统招聘猎头公司的“高端注册用户”。领英总裁沈博阳透露,目前LinkedIn中文版用户中,拥有等同于“经理”以上职位的用户占到42%,这群偏中高端人群构成了领英的前端——社区;而领英的后端业务和其母公司LinkedIn一样,即提供人才解决方案。
唯一不需要考虑的事:商业模式
2011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LinkedIn在海外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其“双边”的商业模式,我简单概括其为2B模式和2C模式。LinkedIn财报显示,人才解决方案、营销解决方案和优惠性订阅产品是其三大收入来源。

从社区形态来看,LinkedIn的生意主要是围绕“人”,即3亿全球职场实名用户,而针对这其中的付费用户,定制化的个人职业服务就是变现方式。不过,其核心的商业模式是销售为客户制定的解决方案,一项被称为人才解决方案(LinkedIn Talent Solution)的产品,目前已经能够给LinkedIn贡献其全球收入的55%。而据领英公司相关人士透露,目前LinkedIn母公司已经有约150家客户是来自中国的企业。



这项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已经吸引了阿里巴巴、华为、联想、百度、腾讯、新浪微博、京东、海尔、顺丰等企业的关注。有些企业,正在面临在国内外大幅扩张和拓展业务带来的人才短缺问题,也迫切需要可以覆盖全球的人才平台和招聘解决方案。沈博阳说,“国际化”是领英同本土招聘网站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另外一个是在变现方面的优势。

第一,国际化的客户价值

主动求职是一个低频需求,因此招聘网站做社区基本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当用户使用招聘网站的服务之后,很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次登录了;而LinkedIn的社交基因,黏住了大批社区用户。事实上在LinkedIn入华前,早期一批注册领英的中国用户往往在语言优势、全球化视野上都要高一些,吸引他们的就是可以参与“国际化”的交流。

第二,在做收入方面的优势

对于LinkedIn中国团队来说,唯一不需要考虑的是商业模式。在用户端,领英为个人用户推出的商务类账户升级套餐,最低消费是23.99美元/月(商务版、商务增强版、旗舰版三档套餐的月费依次是23.99美元、47.99美元和74.99美元)。

而由于“投放非常精准”,领英对企业收取的广告费用非常,如何掏出企业口袋里的钱并不需要花太多心思。沈博阳表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团队在搭建初期,“更愿意在招聘解决方案上投入更大的精力”。

另外他还透露,能在现有非常小的中国用户规模(500万而已)上快速启动客户销售,主要原因是在企业级服务业务上,他们对本土客户(比如阿里巴巴这种互联网行业大客户)提供的服务收费标准是基于LinkedIn“全球3亿用户”这个盘子。

LinkedIn入华的醉翁之意,就在于借全球的人才库拿下落地在中国的客户。拓展中国区客户也成为领英这家公司的最主要目标。

沈博阳最近正在忙着面试,他透露,已经在自己的办公室陆续面试了几位牛人,希望选到一位合适的销售负责人,同时公司也正积极的组建其销售团队。“本土企业正在接受一个新型的招聘方式,这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打破海外公司入华的“魔咒”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海外互联网企业入华困难重重。从谷歌到Myspace等无数“先烈”企业已经证实了这一点,Facebook高管也屡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不考虑入华”;落地中国,如何契合中国市场?这才是领英面临的最大挑战。



首先,在盒子公司成立之初,在架构上要更独立。引入红杉和宽带资本两家风险投资正是出于这个考虑;领英公司的部门设置也同海外母公司一一对应,沈博阳作为中国总裁,直接向CEO汇报,是被“当成一件独立的事情在做”。

沈博阳回忆称,他在一次给美国同事内部分享中发现,美国对于中国市场有多大还是不够了解。他列出世界TOP的科技公司中给母公司高管们展示,中国很多企业排行靠前,最终促成了入华一事迅速敲定。

而在产品方面,领英选择微信作为最早的合作伙伴,显示出这支本土团队擅长借力的优点。领英账号已经同国内头号社交平台微信打通,拥有LinkedIn账号的用户只要添加了微信联系信息,其个人LinkedIn账号将在微信个人页面上自动展示(图);而微信方面,也已经加入了“领英名片”的交换和分享功能。

不过,目前领英的移动端体验依然面临大量的吐槽,这将是LinkedIn本土化进程中的下一个突破点。
不急于强化媒体属性
与激进的拓展预期形成对比的是,在入华后的LinkedIn在早期并没有足够的看重其“媒体属性”,或者说沈博阳在弱化这一问题。

LinkedIn社区被视为媒体的竞争对手,主要原因就是其社区上积累的精英人群逐渐形成的Influencer群体,可以提供大量优质的内容,甚至成了媒体记者编辑们寻找选题、研究采访对象的最佳方式。而由于中国区用户量的限制,目前,领英中文社区内容的不足显然不够支撑起一个“社区输出内容”的模式。

沈博阳表示,未来将加强鼓励、引导用户使用中文注册、中文发布内容,“我们未来也会引入更多的中文的新闻进入到网站,让用户看到更多的新闻才能引发分享。这块要加强”。从总裁到其团队给人的印象,领英的早期战略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内容运营的优先级并不高。被国内互联网观察家如魏武挥等人评价为“全球超级媒体平台”的LinkedIn属性,似乎在沈博阳的规划中被弱化。

一方面,受目前中文用户规模的限制,生产内容依然乏力;也就是说,对于媒体平台的愿景,中国区目前能做的贡献十分有限。这或许是领英弱化媒体属性的原因之一。而在扩大影响力方面,其运营团队在缓慢推进。比如,领英目前正在尝试通过线下活动如“领英·影响力”沙龙,来弥补这一不足。

“性感的生意是具有风险的,无趣的生意是十分安全的”,沈博阳一句总结性的评价,代表了领英的价值观,也显示出其对中国互联网环境的深刻了解。
点击下方链接,阅读往期图文
十大经典管理思想尽收囊中




往期文章:

科学管理:一种关于人和工作系统的哲学

没有他,就没有现代公司管理思想!

德鲁克:为何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

假如世上真有大师中的大师,那必定是德鲁克

彼得圣吉:掀起“学习型组织”风潮的管理大师

彼得圣吉:你的企业中是否存在“学习智障”?

迈克尔波特:全球公认“战略管理第一人”

迈克尔波特:两大理论制定出更有影响力的企业竞争战略

加里·哈默尔:“核心竞争力”之独特魅力

加里·哈默尔:找到核心竞争力,才能找到企业的未来

迈克尔哈默:“企业再造思想”是治疗传统企业的良方

迈克尔哈默:流程再造之精华,在于彻底改造传统企业

约翰科特:“领导变革之父”哈佛最年轻终身教授
课程表&加入社群
进入“收稻创新院”微信公众号,

  • 点击“知识课程-课程表”,获取更多课程信息!
  • 点击“加入社群”,长按扫码加收稻创新院小助手,获取更多社群信息!




长按扫码

进入打卡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打卡信息


    关注 BOSS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