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加斯加人的日常生活(一)

 

一、地球上唯一真正的亚非人:马国虽然地理上与非洲大陆相当接近,民族性格却更加接近亚洲。欧洲殖民主义强占...



一、地球上唯一真正的亚非人:



马国虽然地理上与非洲大陆相当接近,民族性格却更加接近亚洲。欧洲殖民主义强占该岛长达一个半世纪,也在马达加斯加沧桑历史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马达加斯加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其独有的特征,它是马来文化和非洲各族人民文化交融的结果,马达加斯加岛复杂的地理条件又让其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多样性,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保留着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生活。

马岛东海岸一侧的各族群,浅棕色的皮肤、矮小的身材,吃大米,崇拜牛,亚洲民俗习惯的风情更浓;居住在中部的麦利纳人在马岛各族群中人数较多势力较强,其上层某些人特别是妇女,很像印度尼西亚爪哇人;西海岸一侧靠近非洲大陆的各族群,特别是西南部的部族,非洲特征更多,肤色深黑、卷发、唇厚、凸额、鼻子扁、鼻孔大、身材高壮,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马达加斯加人实际上是亚洲人和非洲人的结合,或者说,在马达加斯加,亚洲的米与非洲的牛成了亚非结合的新文明象征。马达加斯加第一任总统齐拉纳纳曾经说过,马达加斯加人士唯一真正的亚非人。

马达加斯加人的口头文化传统主要是神话传说,使先人的智慧和社会联系得以代代相传,传统价值观体现在当地一种说书(Kabary)的艺术形式中,这是一种表达精准优雅的劝世说辞,穿插着谚语和隐喻。

在马达加斯加,尊重祖先的观念从远古延续至今。马达加斯加人素以敬老而闻名,他们认为老人经历多,见识广,经验丰富,年龄大小与智慧多少成正比。老人的社会地位很高,往往在本地、本村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农村中负责管理村子的委员会大多由老年人组成。

二、稻米是主要标志:



马达加斯加日常生活中最富有文化蕴涵的物品就是稻米了。以稻田文化为代表的农业文化,是其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马语中把稻米叫作瓦里(Vary)。除了非洲,马达加斯加是世界上种植水稻历史最长的地方。在山地低洼处开辟出来的稻田、民宅地基下面存放稻谷的地窖,都证明了马达加斯加是一个有着上千年水稻种植历史的国家。

考古学家说,水稻是在公元9世纪就传入马达加斯加,应该是先从印度南部、非洲大陆和科摩罗群岛引入马岛的。首先是阿拉伯一波斯人,接着是马来人,把火耕技术带进马岛。之后,阿拉伯一印度人在马岛推广了直接播种水稻的技术。印度和南亚的灌溉方法大概在13世纪进入马岛。水稻移植技术从15世纪开始在麦利纳人的地区普及。

马达加斯加神话多次提到,米是上帝赐予人类的食物。一种神话说,稻米是上帝的女儿下凡时带给人间丈夫的嫁妆。还有一种神话说,大地上所有的人病倒后无法康复,上帝告诉人类,如果想拯救自己,就需要牺牲一人。牺牲者的尸体被埋在水田里,从被埋的地方长出植物,所结的谷粒由银色变为金色,又漂亮又好吃,从此人类有了稻米。

马达加斯加水稻多数种植在中部高原一带。岛上的麦利纳人和贝希略人以种植水稻而闻名全国。他们利用马岛充分的水力资源、适宜的气候和勤劳的双手,使阿劳特拉湖和贝齐布卡平原成为马达加斯加“两大粮仓”。在高原地区的谷地里到处可以看见层层梯田,水稻的生产和销售是马达加斯加最重要的经济活动。稻米生产的收入差不多养活了全国三分之二的人口。

稻米对马达加斯加社会影响如此广泛,以致产生了许多与稻米相关的马语成语,内容涉及劳动、毅力、团结、集体等等,体现出马达加斯加人的智慧。比如有一句这样说“秧苗越稀,收获越少”,类似汉语中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米是马达加斯加人最主要的食物,也是马达加斯加的主要标志。马达加斯加人无意识地认为,稻田是人生中的重要财富。如果举行一次节日盛宴,却没有上品的米饭(通常是红米饭)拌牛肉,那就不是一次完整的盛宴。


    关注 美雅马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