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之前 说明会与仪式感

 

认真地听一个会。或者自己给自己开一个会。...





三年前去尼泊尔旅行时我考虑过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有关行前说明会。

基本上所有的团队游都会有行前说明会,但是形式和内容是否走马观花就另当别论了。一般的行前说明会甚至可以简简单单的在大巴车上完成,众人热热闹闹舒舒服服地坐在车上,导游靠在前面利索地自我介绍以及预告首站景点和集合时间,偶尔还被某个团友的一阵爆笑抑或婴儿的一声啼哭打断。完全免去了微信讲座和现场座谈专心开会的劳顿。

去新加坡之前,倘若导游不反复强调个人素质和克制的重要性,或者倘若你不好好听,下场是皮肉之苦。发达的欧美国家都有着与国内完全不同档次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若是行前不细细讲来一番,到时候有人违规惹上麻烦还要背上整个国家的骂名(熊培云所说的“带着国家去旅行”,抨击了国人处处带着家国情怀评价个人在海外的不良行为,但细细想来,将国家与个人挂钩从而达到约束行为的法子也不无道理)。再者,倘若你去柬埔寨,埃及,以色列,还有世界上诸多以沧桑历史作为卖点的旅游资源大国,那行前说明会里强调保护古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去不同的国家的行前说明会各有各的侧重点,关键是让你担起自己的责任,找准自己的位置。

当然比较正经一点的说明会,导游完全扮演的是一个会议主席的省份。先介绍自己,然后引导各位团友相互认识包容,接着宏观而全面的介绍行程,细致入微地讲述当地的风俗习惯,尤其强调禁忌以免引起麻烦,团友们提出一些问题并讨论后后得到答案,最后送上几句祝福语,开启愉快的旅程。

也许你会说,这也太麻烦了吧?确实,缺乏仪式感和意识观念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习惯,一个虔诚的说明会会引发一些反感也不是值得惊讶的事情。但是当你对接下来的旅程了然于心,从容地像一个当地人一样徜徉在古老或繁荣的街道上时,或许别人还在为“不谙世事”而焦头烂额呢。

这也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我们常常对自由行抱有更虔诚的态度,因为那些你可以直接听的话必须由你自己对着自己说出来。这就是仪式。

说到旅行的仪式感,我常常会想起以前一家人回到家后认真的围坐在一起看照片,回味当时的美好。但是这个传统似乎没有传过一代,就被一些因素莫名其妙的撕毁了。童年的日子确实有很多闲工夫,我们有时间顾盼,而现在我们忙着看前方。照片像流水线上的产品被打造成了工工整整的电脑里的文件,只有下次旅行前打开相机发现还参与一些没有删光的照片时才会扶着酸疼的腰慢慢踱到沙发上细细的翻看一下,满是感慨。我们的仪式感好像被时代夺去了。

所以说回到正题,一个好的行前说明会,就是要在你出发前,收拾好自己的一言一行,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那么是不是当我们开始决定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要给自己开一次正经的行前说明会呢?

至少我是这么想。这样即使走遍天涯也不会迷失方向。

不久前我开始做读书笔记。那么我要很清楚我的书单,我的读书时间,我的摘抄方式和读后感的写作计划。自己先开好了会,才会有一次完美的旅程。

不是吗?认真地开始做一件事,它会送你一份认真制作的礼物,里面满满的是它对你的坚持,执着与热爱的感谢和回报。

所以,

我会像规划我的生活一样规划一次认真的旅行,

请像开启一次虔诚的旅行一样开启接下来的人生。

希望你也如此。

对,一个人的小世界,也可以有你。欢迎点击最上方蓝字关注。


    关注 潜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