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高考录取到“不感兴趣”的专业很懊恼?学好了你就不这么说了!

 

全国中学生都在看,微信公众号:jinkaojuan...



这个专业……我不太喜欢啊……有这样担忧的同学并不在少数:感觉对录取的专业没兴趣,是不是一定要转专业?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怎么办?

同学们能被心仪大学录取自然欢喜,但仍有部分同学由于专业调剂、志愿填报失误等因素被录取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开学来到了学校却不知道该怎么办?难道就这样硬着头皮勉强读完4年大学吗?

不要慌张,今天小编就给你讲讲该怎么做?

造成这样的原因多数为以下几点:
1、专业随便填

当初很多同学在填报志愿时,都会注重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一个学校有5个专业可以填报,很多同学会把自己感兴趣的、热门的专业填在前面,未填满的会随便填一个凑数;最后拿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一反应就是,随便填的一个专业被录取了。

2、身不由己

很多同学对自己的终身大事是无法完全独立决定的,很大程度上都有父母的意志在里面,换句话说,在填报志愿时,很多专业是父母钦定的热门专业、高薪专业之类,自己并没有太多兴趣。

3、服从调剂

为了避免滑档,很多同学为了保证能读某一档次的学校,会选择服从调剂。服从调剂的结果,就是当你的分数无法读你填报的专业时,学校会根据你的分数将你调配到你能读的专业,这样一来你就被选择了专业。
上了一所不喜欢的大学
@桃子

我的大学像《微微一笑很倾城》里的庆大,寝室明亮有氛围,同学非学霸即男神女神,校园内古木参天,每天我会在小河边等着那位白马王子出现……以上纯属虚构,我才不会告诉你我的大学分配是一间八人寝室,校园里除了破旧的教学楼就是坚硬的水泥地,最关键的是连个橡胶跑道还正在建设中……在这样一所非情愿进入的大学学习生活,每天都很压抑,连学习的动力都没有了。
@独孤求爱

前几天,混进新生咨询群内,看到很多学妹学弟在问我们学校怎么样,我想说恭喜他们,脱离了高中的魔爪,来到了大学的新坑。刚进入大学时,我们的校区处于繁华地带,生活出行都很方便,可是没想到,到了大二的时候,一下子被发配到边关,与城乡结合部毗邻,出了校门是一大片麦田,远处还有一群牛羊在互相追赶……喜欢一所大学,即使大学的房子很破,但也会认为是很有韵味,但是如果讨厌一所大学,即使建筑再新,也会感觉没有灵魂。在讨厌的大学读书,感觉自己就是为了完成四年的使命。
@莱德嘎嘎

讨厌所在的大学又能怎样,既来之,则安之,但是,但是真的安不下来啊。一次高中同学聚会,同学们都在秀自己的学校,有的说自己的学校环境有多么多么好,有的说自己的学校科研有多么多么牛,还有的说自己的学校排名在国内又上升了……学校的荣誉,直接关乎到了学生与别人吹牛的体验,我就吹不起来,因为我们学校毫无特色,而我不喜欢它的原因是一点大学的气氛都没有,毫无归属感。
@能量正无穷

高考发挥失常,我被迫来到了一所不喜欢的学校,不喜欢到哪种程度?就是从进入学校那一刻就感觉到了耻辱,我并不针对学校,而是感觉所在的学校配不上自己的野心,我想过试着接纳它,但是我做不到,这个学校无论哪一方面都不是我想要的,最后我选择了复读。在一所不喜欢的大学读书,要么去调整自己,选择适应,要么重头开始,再次选择。我选择了后者。
@狂热分子

所处的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真的很大。进入大学那天,我十分不情愿,但是很多朋友都劝我,大学都是一样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努力。我听了他们的话,但是现在的自己脱离了初衷,已经失去了斗志,因为大环境摆在那里,想要站起来拼一把,却早已经没有了那个勇气。
在一所不喜欢的大学学习、生活,大概就像是自己辛辛苦苦打怪、升级,最后终于打倒了大BOSS,但是却爆出了一款与关卡难度不符的装备,丢掉了可惜,留下了又占地方,反而给心里添堵,但是又没有重新再来的勇气……


不喜欢录取专业怎么办?



大学院系划分非常详细,每个专业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录取本身是一件高兴的事,可是当你发现被录取的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怎么办呢?

申请转专业

绝大部分高校都有转专业政策,有意愿的学生可根据转专业条件提出申请。所以,有决心要转专业的同学,一定要在入学初就了解学校转专业的相关政策和具体要求,做好准备充分才能有转专业的希望。

旁听兴趣专业的课程

俗称“蹭课”,也就是自学。目前大学一般实行学分制,课业选择相对比较自由、轻松,课余时间也相对充足。大家完全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安排好时间去旁听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

考研

事实上,大学的课程对于所有的大一新生来说都是全新的认识,所以既然那你被选上了这个专业,不妨淡化自己对这个专业的排斥心理,以一种“爱你所选”的心态投入学习,说不定你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专业还是很有发挥空间的。


从各种形式的强化中体会到效能感



从入学的第一课起,各位专业老师就会苦口婆心地开始给“小白”们介绍这一专业的真实模样。大一的专业课往往涉及的内容浅,相对容易理解,也越能笼统地解释很多现象,就像老师帮忙捏出了一个华丽的外壳。

但学习不止听课这种输入。完成作业,向外专业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专业,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这都可以算是输出。在做输出的时候,就已经不再只是靠老师捏壳子了,而是在自己尝试做一个模型,虽然可能会粗糙简陋,但模型有“壳子”也有“里子”。在这些输出里,同学需要首先主动地思考和理解专业知识及其意义,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是可以促进专业兴趣发展的。

即便最初兴趣不高,在这样的输出里,我们总能发现一点乐趣。正如心理学家所发现的,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储备知识的增加,情境性兴趣的重要性在降低,知识的内在结构及联系对个体兴趣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如果能在专业课的学习和思考中有所收获,发现一个学科的精妙之处,取得还不错的成绩,让自己觉得“我能做到”,这些反馈和效能感就能进一步强化学习行为,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很多的乐趣。

另外,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社会支持也很重要,同伴之间有关学业的良性互动和良好的同伴关系,都会对大学生的专业兴趣、自主学习动机水平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教师的帮助也是如此。所以,约一个每天乐意泡图书馆的伙伴还是很重要的!


持续以目标为导向



是否适合、是否能胜任,这些才是专业学习中更重要的事。

在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满意度模型中,兴趣并没有对工作和整体生活的满意度产生影响,取而代之的是目标取向的活动、自我效能感和环境支持。

根据生涯发展的自我管理模型,个人特质和环境共同影响学习经验,进而推动目标和行动。一个人能多好地适应环境,成了重要的影响因素。

也就是说,无论是一个人的学业、职业生涯后期,还是理论发展的后期,兴趣都不再是主导选择、影响满意的最重要因素,自己的适应性和胜任感才是。

问大一的同学“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也许“兴趣”是重要因素。但如果问一个考研的同学为什么这样选择,“适合自己”“想达成目标”,一定是出现频率更高的原因。

所以,最初没有兴趣、对自己的专业不了解,这些都不可怕。在探索中,我们终会有所收获。


看开了,就努力。



好像每一个人在那一年的高考志愿填报中都没有选上自己喜欢的专业的样子。

好像每一个人都在上了大学之后选择和自己的专业抗争妥协。

好像这些耳熟能详自己当初心心念念的专业在理想实现之后是这么的不堪。

几天匆匆忙忙的报考时间,决定的却可能是关乎你一辈子的事情,怎么看都有一点拼运气的成分在里面。
你说你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然后呢?没去转专业,也没有努力学习本专业,你在原地kill time~

其实当我们说着:“我不喜欢XX专业”“大家千万别报XX专业”的时候,大家并没有找到自己所谓真正喜欢的东西。

你说你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然后呢?然后你就原地等着了吗?又或者你在大一结束的那个学期去申请换专业了吗?我相信大多数不喜欢自己专业的人并没有这样去做。

不要把“我不喜欢XX专业当作是一个借口”,如果有喜欢的专业,你就去做。你要相信,大学里的教学资源,满足得了你的天马行空。

关键是,你愿意做,而不是站在原地丧气着。一边刷着手机逃着课赖着床,一边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够好,哀嚎着自己好像失去了人生的目标,这样子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呢。

很多人对于自己的专业都是误打误撞,既然这样,倒不如好好学。看开了,哪有什么喜欢不喜欢?

也许,最美好的不是心想事成,恰好就是阴差阳错呢?最差,总比什么都不做来的强吧。

来源丨本文由河南省阳光高考、综合整自新华网、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


    关注 高三考试直通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