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请假回家,结果晚回来一天,朱元璋:推出午门斩首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古代帝王对大臣的期望,不只是能力突出,忠心更为重要。身为臣子,忠于皇帝和朝廷,是一种本分,...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古代帝王对大臣的期望,不只是能力突出,忠心更为重要。身为臣子,忠于皇帝和朝廷,是一种本分,如果做不到的话,不配在朝中任职。但是,所谓的忠心,并非一味迎合皇帝,也不是对皇帝言听计从,此乃小人之所为,敢于指出皇帝的过失和不足,才算真正的名臣。

回顾历史,能够青史留名的大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皇帝做出不合理的事情,或者荒废朝政时,勇敢地站出来纠错,明示或暗示皇帝改正。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皇帝日理万机,难免犯一些过错,在处理某些事件上疏忽,所以会安排谏官,专门在适当的时候提醒他,以确保不出现大的失误。



历史上著名的谏官有很多,唐代的魏征,只要感觉唐太宗的一些做法不够英明,一点都不给皇帝留面子。唐太宗虚心纳谏,不会因魏征的话而生气,更不会问罪于他,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北宋的包拯,铁面无私,曾多次当众指责宋仁宗,却始终被重用,从而被世人称为包青天。

想不想进谏是态度,敢不敢进谏是勇气,如果碰到生性多疑、喜怒无常的皇帝,多数大臣都保持沉默,也就是所谓的明哲保身。担心惹怒皇帝,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面临被砍头的危险。像魏征、包拯一样的大臣不少,但结局却大不同,比如明朝初年的周衡,因直言不讳被冤杀。



周衡,字士平,号养浩,出生于元朝末年的江南。俗话说,江南之地出才子,周衡家境尚可,自幼聪慧过人,长大后博览全书。明朝建立后,为了招揽天下人才,朱元璋下令恢复科举考试,大力兴建学堂,给读书人提供入仕的机会。周衡多年所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在乡试中脱颖而出,考中举人。

几年后,周衡离开家乡,带着干粮和盘缠,独自踏上赴京赶考之路。考试非常顺利,周衡一举考中进士,因为人正直,深得明太祖赏识。与周衡同时中进士的许多人,被派到地方做官,而周衡是幸运的,朱元璋点名让他留在京城,并任命他为右正言。别看右正言只是个七品官职,其权利不容小觑,专门向皇帝进谏。



客观来说,周衡的脾气和勇气,非常适合做谏官,朱元璋也正是欣赏他这个优点,才给他安排右正言的职位。王朝建立之初,民心不稳,朱元璋为笼络江南百姓,体现仁爱之心,同时休养生息,下了一道圣旨,免除江南百姓的赋税。此举振奋人心,无论是江南百姓,还是朝中大臣,无不拍手称赞。

不知为何,诏书颁布没多久,朱元璋就改变主意,竟然又下诏征收赋税,翻脸比翻书还快。满朝文武沉默不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为他们都清楚朱元璋的脾气,他做出的决定,没有人敢反对。耿直的周衡,也想过得罪皇帝的下场,但他身为谏官,有责任劝谏皇帝,否则就是失职。



上朝的时候,周衡冒着被治罪的危险,有理有据地说:“微臣认为,陛下的做法有些不妥,既然已下诏免去江南百姓的赋税,百姓无不感恩戴德,而现在陛下却反悔了,会让天下人笑话的。”听完周衡的谏言,朱元璋心里相当愤怒,却找不到理由反驳。

之后不久,周衡打算回老家祭祖,虽然路途挺远,也只请了六天假。朱元璋看到周衡的请假奏折,二话不说就同意了。由于一些原因,周衡没有按时上班,晚回来一天。按常理来说,超出期限才一天,罚点俸禄就可以了,但上次周衡直谏之事,让朱元璋觉得很没面子,直接让侍卫把周衡推出午门斩首。不得不说,周衡真的挺冤枉。


    关注 史学界的9527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