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女童开天眼,能看到不在了的人?不是迷信,专家是这么解释的

 

文|秘籍君最近闲来无事,我就在网上翻看科教类节目,其中有一期内容引起了我的注意,节目讲述了一个3岁女童开天眼...



文|秘籍君

最近闲来无事,我就在网上翻看科教类节目,其中有一期内容引起了我的注意,节目讲述了一个3岁女童开天眼的经历。事情发生了河南驻马店周边的一个村落,小女孩才三岁,刚上幼儿园,从出生到现在,一直没有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地方。

直到这天晚上,她突然对爸爸妈妈说:“姥姥一直坐在墙头上做啥子?她咋不进屋?”一句话吓得父母冷汗直冒,因为女童姥姥早就在三个月前过世了,当时一家人还参加了姥姥的白事酒席,怎么,孩子今天这是“开天眼”了?

在农村,大家对“孩子看到过世的人”这种事是非常敏感的,家长越想越担心,决定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下。没想到,到了医院后,三问两不问值班医生直接让家长挂精神科,家长更慌张了,担心孩子精神有问题,直到见了医生聊了一阵,才得出了心理学上的结论: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原来,孩子这种行为是受“泛灵心理”的影响,没能区分清楚现实和虚构,这让孩子误以为自己看到了已经不在了的人,其实只是想象力过于丰富造成的幻觉。

据说,新闻中这位女童,前段时间跟着表哥看了几部神话类恐怖片,由此刺激到了大脑神经,导致思维出现了认知混乱,联想到了三个月前刚刚过世的姥姥,这才有了这场乌龙。而且女童一直是姥姥带大,突然失去最亲近的人给她情绪带来了很大的不安感,加上上幼儿园后又出现轻度“分离焦虑症”,女童这才出现了出现了胡言乱语的情况。

至于被家长误会是“开天眼”,在医生看来,这反倒是家长的失职。



泛灵心理是什么?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泛灵论”,也就是在17世纪所流行的“万物有灵”的哲学思想,而儿童心理学上盛传的“泛灵心理”就脱胎于“泛灵论”,本身是由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

皮亚杰教授认为,孩子在自我意识觉醒后,伴随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泛灵心理。在这个时期,孩子会把所有事物都视为有生命的存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万物有灵”,其中不仅包括已经过世的人,还有树木花草、风云变化,在孩子眼中都属于“拟人化”的形象。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缺乏对世界的概念,一切以自我认知为中心,对周边的事物欠缺该有的理解,导致整个思维都是“泛灵心理”,所以,现实中才会出现孩子对着空气讲话、对着窗外傻笑的现象。

这并非是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东西,而是孩子将一切拟人化的后果。在孩子的思维里,无论是空气还是树影,都是可以交流的、被视为“人”的对象。



面对孩子的泛灵心理,家长要如何应对?

在儿童心理学上,泛灵心理一直是备受争议的存在,有些心理学家对它持反对态度,但有些人则主张家长要顺势引导——泛灵心理并非是绝对的“错”。只因引导好了,泛灵心理一样能为孩子的成长如虎添翼。

因此,我们要让家长懂得“要做什么”和“避开什么”。

家长要做的:正确引导孩子的泛灵心理,指导孩子学会人物识辨、物物识辨。

就比如新闻中这个小姑娘,就是误把院里的槐树树影当成了姥姥的身影,家长要做的并非是指责,而是要引导孩子从本质上去认识事物,比如带着孩子去触摸那棵树,让孩子认识到她看错了,借此提到孩子的认知能力。

当然,最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时刻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不要忽视了小孩子情绪上的负面表现。

很多时候,孩子出现胡言乱语的情况,大多是因为情绪累积压力过多导致,并非单纯的泛灵心理,这时候,家长要做的不止是正确疏导,还要给予更多的关心,以免孩子因为孤独而产生幻觉,编造虚拟人物出来。



家长不要做的:平时不要给孩子看神怪类恐怖电影。

当孩子本身存在泛灵心理时,就很容易混淆现实和虚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做家长的应该避开让孩子过度发散思维的做法,以免孩子沉迷幻想。

如果想给孩子讲述神话故事,可以利用拟人化手法讲述正能量、真善美的情节,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共情能力,坚决避开阴暗的、负能量的桥段。

以上这些,大家记住了吗?你身边有出现过类似的案例吗?快把经历和想法分享出来吧!


    关注 育儿须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