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别让“优秀”压垮孩子

 

还记得九月份时,一则“38岁华人工程师Facebook总部跳楼”的新闻,令无数人心伤。
毕业于浙江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计算机硕士的高材生陈勤,曾在多家世界闻名的互联网公司工作,前年更是成为Facebook的一名全职高级软件工程师。

陈勤工作刻苦努力,他曾经“挽救”了一个差点烂尾的研发程序,不少同事对其赞誉有加。

可是挑剔苛刻的总监却不这么认为。

9月,这位总监以项目进度缓慢为由宣布PIP,意味着陈勤面临失业的威胁。

陈勤没有绿卡,只有工作签证,如果失业,他就要和家人一道被迫离开美国,他全家已在美国生活了8年。

第二天上午,总监办公室,一场激烈的争吵过后,陈勤从Facebook总部跳了下去……

最近几年,此类让人惋惜的新闻似乎特别多。

还记得也有位浙大博士因不堪忍受压力而走向极端,他的朋友圈留下遗书:
每次看到类似的消息,都感到唏嘘不已。

同时也在想,生活中,真的没有一个人能躲过压力。

压力就像每个人的影子,无论你走到哪里,它都会跟着你,逃也逃不掉。

所以,我们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真的很重要。

它就像一个安全阀,能保障孩子人生的小舟一帆风顺,甚至逆境重生
为什么看起来很优秀的人,有时候反而越容易被压力击垮?

这是因为越是优秀的人,对自己的要求越高。

这样做一方面让他们出类拔萃,但另一方面也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

不过在压力面前,有的人选择消极逃避,也有的人会选择用更强悍的心态来承受它和化解它。

有一对华人夫妇的观点就很有意思。

妈妈蒋佩蓉是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爸爸林为千是微软创投大中华区负责人,夫妻俩都是名副其实的精英。

拥有如此炫目光环的这对夫妇却教导大儿子凡事不用争第一。

成绩优异的二儿子想跳级也被他俩拒绝,因为他们不想让儿子贴上“天才”的沉重标签。

小儿子还在念小学时就被夫妇俩带去环球旅行近一年。
很明显,林为千和蒋佩蓉这一对精英夫妇在育儿方面走的是与大多数家长趋之若鹜的“精英教育”截然相反的道路。

夫妇俩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妈妈蒋佩蓉道出其中缘由:

“我觉得我跟先生能够上MIT,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能够抗拒这些别人对我们的期待,我们才能用比较平和自信的心态去学习、申请、和面试。

所以我们也想让孩子能够有一个自由的环境去发展他们自己。

所以就要脱离完美主义,厚脸皮一点,不要去管别人怎么样看你。”

蒋佩蓉夫妇明白,精英教育模式里成长的孩子,将来未必一定能成为真正的精英。

如今,大儿子也考上麻省理工,二儿子去了美国一所普通大学,小儿子明年申请大学,打算就读美术学院。

一家人过得平凡且快乐。
优秀的人都渴望完美,希望自己无论在哪方面都能够过得风生水起、鲜衣怒马,到处都是鲜花和掌声。

渴望完美本身无可厚非,但在奔跑过程中也要留意一下自己这辆“战车”上的零件是否还吃得消。

如果感觉自己吃不消,那就选择做一个平庸的人吧。

毕竟,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庸者,这并不丢脸。

在压力面前,学会适度的“不要脸”,就会让很多伤化为皮外伤。
其实,精英也好,普通人也好,谁也躲不开压力。

不过不同的人对抗压力的方式各不相同,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我同学晓玥,在一次外出散步中,她与谈了三年恋爱的男友不幸被一辆疲劳驾驶的大货车给撞了。

男友当场死亡,晓玥被撞骨折。

住院期间,晓玥整天活在悲戚之中不能自拔。



出院后不到一年,晓玥患上了红斑狼疮疾病,头发也开始成片成片的掉落。

几年后心态陷入恶性循环的晓玥得了抑郁症。

有一次她趁家人不备,跳楼自杀身亡。

抗压能力弱的人大脑回路陷入一个负反馈的可怕闭环——

都是我的错!一切都糟透了,人生糟透了,而且会一直糟下去!

现实还没有把你打垮前,自己已被自己创造的幻像给打垮了。

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具有一定程度的“欺骗性”。

它有可能把事件放大或缩小,不可能像照相机一样原原本本地把事件毫厘不差地印刻在脑海里。

乐观个性的人,他看到更多的是事件积极的一面,悲观者则恰恰相反。

丽水的位00后高考生郑烨在压力面前,做出的就是另外一种选择。
命运对郑烨是不公的,郑烨9岁时父亲就撒手人寰,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生活的压力并没有击垮郑烨,相反化成了他前行的动力。

因为郑烨知道,自己只有付出比一般人多得多的努力,才能走出困境。

郑烨功不唐捐,他以694的高分成为丽水市的高考理科状元,被浙江大学录取。



可是命运并没有放过郑烨,此时一张“急性淋巴癌白血病”的医疗诊断书出现在他面前。

医院告诉郑烨,想治好这个病,先决条件是100万元的治疗费和合适的配型骨髓。
但郑烨并没有在困境面前愁眉苦脸,他的乐观和坚强感动了不少人。

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郑烨得到了救治,重新踏上求学之路。

蔡康永说过,生活就是暴击循环。

但是如何对抗暴击、顶住压力,是你、我、他拉开人生差距的关键。

其实人生有如长跑,不必太纠结于转角处的突兀峥嵘。

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厄经常与每个人不期而至。

如若就此停下,那么眼前的层峦叠嶂将成为永恒。

如果鼓起勇气继续前行,或许会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之外会看见掩映着的柳暗花明。
在压力面前要怎样做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让消极变成积极呢?

最重要的就是去理解失败,切断这个恶心循环。

关于如何理解失败,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艾德蒙森教授将常出现的失败分为以下三种:

1.可以预知的失败

2.不可避免的失败

3.智慧型失败



也就是说失败也分为好的失败和坏的失败。

出现第一种情况时,需要改善自己原先一些错误的做法,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来避免。

出现第二种情况时就没必要自责了,不要一股脑地把原因都揽到自己怀里,想想是不是主要是他人或是环境要素造成的。
智慧型失败也可以理解成有价值的失败,它可以提供给你另外一些好的选择。

所以当孩子因为一些事情失败了的时候,其实正是我们培养孩子抗挫折精神的好时机。

首先,我们可以不要急于指责,而是用同理心和包容心,跟孩子一起面对失败。

我们可以告诉他:“失败并不等于绝望或是绝境,它只是意味着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让孩子从心态上,不害怕失败,不拒绝下一次的尝试。

其次,我们给时间让孩子感受失败,让他学会摆脱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

很多时候孩子失败了,父母的第一反应都是护着孩子赶紧离开。

比如孩子学骑车摔倒了,父母会很想马上抱孩子回家。

但是孩子的成长,父母是无法代劳的。
所以这时候不妨让孩子与他的情绪相处一会儿。

当孩子知道自己只是摔了一跤,可以自己站起来,可以自己重新来过的时候,他的内心就又强大了一点点。

第三步,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总结经验教训,把失败转化为学习的机会。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是我们从小就听过的。

失败并不是件可怕的事情,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出在了哪里,是三种失败中的哪一种,下一次怎么做会更好。

让孩子仔细的分析问题,为下一次的成功积累经验。

孩子就会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失败,以后也不会轻易被困难打倒。

陈勤事件激起美国华人圈巨大的震荡。

9月25日,Facebook前日裔技术主管PatrickShyu通过Youtube视频说自己也曾因高压的工作和严苛的工作环境萌生过自杀的念头。

但陈勤事件使他意识到没有一份工作值得为之牺牲,所以PatrickShyu决定辞职。

巴顿将军说过: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学会坦然接受逆境之下的生活,培养自己抵御挫折的能力,抛弃那颗脆弱的玻璃心,让自己做一名石头型的精英。

那些你最终战胜的困难和挫折,终会使你变得更强大。
— END —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删。责编:洛洛
精选热文

☞教师给自家孩子补课惨遭举报:家长的教育分五层,你在哪一层?

☞衡中校长开学致辞刷屏:我命由我不由天!

☞《小欢喜》海清一句话戳痛无数人:孩子,我为什么要求你用功读书


    关注 数学好教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