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非一日建成” 看中世纪之城奥斯陆如何引人入胜

 

我们的生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自然也深埋于我们心中。...



来到“中世纪之城”奥斯陆,绵延8.2公里的母亲河Akerselva在流经城市腹地后,汇入波光粼粼的奥斯陆峡湾。曾几何时,这里的美景因奥斯陆的工业化进程戛然而止,数万吨垃圾埋藏于峡湾的河床上,让喜爱桑拿和游泳的奥斯陆市民无法与之亲近。进入千禧年后,奥斯陆水岸规划局、政府部门、业主、房地产开发商、挪威当地以及欧洲杰出的建筑事务所共同携手,以“峡湾之城”(The Fjord City)为名开启了连接城市中心与峡湾水域的改造计划,为人们提供优越的水岸生活的休闲环境。
“The Fjord City”总面积约225公顷的改造区域覆盖了Bjørvika,Frognerstranda和Filipstad等14个区块,环绕着12公里的水岸线,与德国汉堡、瑞典斯德哥尔摩和丹麦哥本哈根的水域改造总体面积相当,融合公共艺术体验与开放滨水环境的城市发展新脉络在此显现。
01
可亲近的艺术舞台
Norwegian National Opera and Ballet挪威国家歌剧和芭蕾舞剧院设计者:挪威Snøhetta建筑事务所挪威国家歌剧和芭蕾舞剧院作为改造计划的第一座文化地标,其所在地Bjørvika是Akerselva河的入海口岸,也是挪威首都重要的交通枢纽。尽管这个大型建筑是作为夜间场馆建造的,但挪威著名建筑事务所Snøhetta通过设计将其变成了一个公共广场:其一,屋顶往两个方向倾斜,直至其边缘成为水天相接处,而峡湾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再者,将其外部变成可随意进入的户外舞台。
▲在挪威国家歌剧和芭蕾舞剧院水岸休闲的奥斯陆市民。©VISITOSLO/ Max McClure。

对于一个没有歌剧传统的国家来说,人们自然而然先从建筑开始亲近它,探索它,“往上行走时,我们要让脚步变缓,才能真正体会它的意境和美,”奥斯陆水岸规划局局长Stein Kolstø迎风解释说。于是,我们可以在屋顶邂逅前来信步的老人,相互依偎的恋人,溜着滑板车来此嬉戏的孩童,甚至还有迎风习武的太极爱好者...... 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会时不时透过纯净的玻璃,一窥剧院内场前热身的芭蕾舞演员,他们曼妙的身姿像极了临水处不时游来的天鹅。这个不喜欢歌剧的民族,也慢慢从建筑开始愿意进入剧场。
▲碧水环绕的挪威国家歌剧和芭蕾舞剧院与毗邻的Dwichman奥斯陆公共图书馆和新蒙克博物馆一起,构成奥斯陆市内最大的文化建筑地标群落,©VISITOSLO/Didrick Stenersen。

亲水性对歌剧院来说尤为重要,曾在这个区域生活了二十年之久的Snøhetta创始人之一Craig Dykers也颇为感怀:“因为原先是工业用地,地表和水体下方留存了许多工业垃圾,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清除了深埋此下的将近六万吨垃圾。”站在屋顶平台放眼望去,如今的峡湾与Akerselva河清澈如新,岸边时而传来的轰鸣声将行人的目光引向正在建设中的Deichman公共图书馆。
02
前瞻性的生态可持续计划
Deichman Oslo Public Library Deichman

奥斯陆公共图书馆

设计者:

Lund Hagem Arkiteckter

/Atelier Oslo AS

由Lund Hagem Arkiteckter/Atelier Oslo AS领衔设计的Deichman奥斯陆公共图书馆凭借其前沿、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成为FutureBuild的模范工程之一。仰头而视,连贯、开敞的空间语素贯穿于建筑的始终;细细审视,它的每一层楼却抒发出独特的几何肌理,引人入胜。

▲建设中的Deichman奥斯陆公共图书馆

就在“The Fjord City”项目启动的前一年,奥斯陆、Bærum,Asker和Drammen等四所城市政府,挪威绿色建筑协会和挪威国家建筑协会等机构联合发起了以保护环境,降低碳排放为宗旨的FutureBuilt计划。Deichman奥斯陆公共图书馆作为50余个先锋项目之一,其“绿色”的玄机就深藏于建筑的每一处细节之中。度身打造的外立面主要由三层哑光玻璃组成,不仅可以隔热遮光,还赋予建筑通体以独特的视觉感受。



外立面上的承重支架由填充了矿棉的复合纤维制成,不仅具有钢铁同等的支撑力,还拥有卓越的绝缘性,以减少热量散失。Deichman的生态前瞻性设计还体现在它的集中供热供冷系统中,而这一现代化城市能源系统则是通过临近的峡湾海水来实现。
▲建设中的Deichman奥斯陆公共图书馆

走进图书馆的内部,大面积运用的低碳混凝土极大地减少了温室气体。此外,循环利用的钢材,建筑材料200年的使用寿命,节能控制系统的运用,以及周边便捷的公共交通都成为Deichman环保性的重要因素。“奥斯陆被评委2019年欧‘洲绿色之都’与它电动车的普及不无关系,“奥斯陆Future Library和Losæter项目负责人Anne Beate Hovind解释说,“然而,对于这一区域,政府已经取消了所有私家车停放点,鼓励大家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前来。”事实上,Hovind每日就从位于山腰的住所徒步上下班,既锻炼了身体,又欣赏了沿途美景。对于这一举措,大部分奥斯陆居民也十分拥护。
▲灯光掩映下的Deichman奥斯陆公共图书馆效果图

奥斯陆居民对这一即将开放的图书馆自然怀揣着无限的期望,但在Hovind的眼中,Deichman还深藏着另一层寓意 —— “未来图书馆”项目(Future Library)的原始手稿将存放在其中一个特别设计的储藏室内。“未来图书馆是由艺术家Katie Paterson发起的一个挪威百年计划,”Hovind说。


自2014年起,每年都会在全球范围内选出一位文学家来此进行文学创作,直至2114年,所有手稿将原封不动地存放在图书馆的储藏室内,不能翻阅。“就在未来图书馆计划开启的同一年,Paterson就在奥斯陆北麓的Nordmarka森林种下了1000棵云杉,作为一百年之后100本图书的印刷之用,而他所设计的储藏室也覆盖了来自同一片森林的木材,营造出宁静而神圣的氛围。”未来图书馆代表着一种希望,因为它把自己寄托给了未来。同时,它也在练习信任,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托付,从而演化为代代相传的生命。
03
最大文化建筑地标群诞生


The new Munch Museum

新蒙克博物馆

设计者:西班牙建筑事务所Herreros Arquitectos

新蒙克博物馆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作品而建。2009年,西班牙建筑事务所Herreros Arquitectos取希腊字母第11个字“lambda”作为新蒙克博物馆的设计概念。总共13层的新蒙克博物馆如同斜插于“基座”之上的“∧”形塔楼,顶端延伸至不远处的挪威国家歌剧和芭蕾舞剧院,与之交相辉映。西边临水一侧的外立面由玻璃和穿孔波状铝板组成,倒映出不同季节的五光十色。每当夜幕降临,建筑物又会在人造灯光的装扮下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即将落成的新蒙克博物馆是挪威FutureBuild计划中的绿色先锋建筑之一

与Deichman公共图书馆一样,新蒙克博物馆也被选为FutureBuild的先锋建筑之一,需要担负起环境保护的示范责任。因而,为了实现最为优化的遮阳效果和观景视野,波状铝板上孔洞会按照不同的区域来定制尺寸;而在建筑的东面,低碳混凝土覆盖于铝板的背部,用来隔绝热量。当然,作为一家艺术博物馆,蒙克博物馆还在塔楼内设计了两种“气候带”,用最为节能的方式来保存艺术珍藏。除了分布于七层的艺术展馆外,博物馆内布局了大厅、博物馆商店、咖啡厅和圆形剧场等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空间,为参访者提供便利。来到塔楼的顶层餐厅,秀美的峡湾景色和城市风光尽收眼底。





▲新蒙克博物馆和蒙克码头
04
独具个性的城市风景线


Barcode条形码建筑群

设计者:荷兰MVRDV建筑规划事务所

如同一道独具风情的城市天际线,Barcode建筑群自2007年首座建筑——PriceWaterhouseCoopers大楼拔地而起到2016年最后一栋建成封顶,已经从杰出的地标单体成长为奥斯陆峡湾之畔活力四射的社交栖息地。的确, MVRDV事务所在规划之初,就与挪威Dark和A-lab公司共同构思出“条形码”的符号化概念,其目标是最大化城市和建筑的多样性以及灵活性,并在奥斯陆市中心建立完善的人行道区域。



▲建设时期的Barcode条形码建筑群

Barcode内的每一栋大楼均正面朝向峡湾,背面则有道路立体枢纽,住宅、办公、商业和文化建筑林立其中,绽放出不同的风景视角。同时,每栋大楼都独具个性和辨识度,通过不同的建筑高度、尺寸和材料表达与相邻的建筑形成呼应。站在奥斯陆歌剧院的屋顶露台近观Barcode,12栋建筑轮廓与错落有致的街道布局相映成趣;而来到奥斯陆峡湾另一端的Sørenga区远观之,这一城市“条形码”在如镜水景的映照下显现出“波光楼影两相和”的美妙感。


▲由MVRDV主持设计的DNB银行总部大厦将公司的社会和民主的特点通过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空间品质展示在建筑上,同时,其像素型设计又绝佳地延续了城市文脉。
05
都市耕种的试验田


Losæter城市农场

发起人:Futurefarmers

就在Barcode建筑群信步之外,清香的果蔬味伴随着袅袅炊烟将人引入一方宁静淳朴的城市农场:Losæter。作为Bjørvika沿线的“非常规”项目,Losæter的露面甚至也有些“出乎意料”。起初,它只是由Futurefarmers组织发起,艺术家Amy Franceschini引领的一个实验性项目。早期,许多人并不看好这块土地的耕种前景,但项目负责人Anne Beate Hovind从上世纪40年代的一张旧照片中看到了曾经“牛羊漫田野”的景象。只是到了后来,半个世纪的工业化时代让这片土地遗失了方向。





▲形如轮船的Losæter烘焙屋

2015年,50名来自挪威各地的农民带着他们的肥沃土壤齐聚城市农场,同一天,这里被正式定名Losæter。这个由挪威词语“Loallmenning”(“Lo”谕示了它沿水的地理方位)和“sæter”(意味着放养牲畜,搭建凉亭)组合而成的再生词,无限放大了这片土地的精神寓意,串联起挪威农业的过去与未来。



▲来自挪威全国的农民与志愿者们涌向Losæter开启“城市农场”新篇章

如今的Losæter是一片土地肥沃的有机菜园,它拥有一间市民共享的烘培屋(Bakehouse)和奥斯陆第一个城市农民。烘培屋的造型如同一艘轮船,其设计灵感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唤起了曾经停泊于码头港口间的搜救船只。





“如今,我们正在挽救这片农田,”Hovind说,“假如我们不能亲身体验耕种,那么同理心也将随着时光的推移而逐渐消逝。” 在她看来,Losæter所隐喻的“有机利用土地”、“民族自决”和“社会关系”远比它的菜园功能更为重要,而这片土地的未来也将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进入永续发展的循环。



“罗马非一日建成”,奥斯陆“峡湾之城”经过20载的锤炼终于显露出人们期盼中的模样。2020年春季,Deichman公共图书馆将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紧随其后的是新蒙克博物馆的全面开幕。Bjørvika不再是阻隔城市与峡湾间的障碍,而在弹指一挥间升华为奥斯陆人民欢度时光的文化休闲心脏。至于那一水盈盈的Akerselva河,挪威人又怎忍心捕捞重新现身的三文鱼,毕竟在他们眼中:“我们始终如一,不比那些鱼儿更为智慧。我们行如海鱼,集群而居,并向着同一个方向迈进。我们的生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自然也深埋于我们心中。”
自然的召唤
水域的新生
策划:Crystal
撰文:Linda Jiang
编辑:花比傲
图片提供:挪威旅游局、Visitoslo、MVRDV、Statsbygg
本文为《IDEAT理想家》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告知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我们冲进上海时装周的后台,只为了抓住这几位中国设计师(下)
我们冲进上海时装周的后台,只为了抓住这几位中国设计师(上) 


    关注 IDEAT理想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