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金陵大学

 

陈寅恪与金陵大学发生直接联系是抗战期间。...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教会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燕京大学、金陵大学、岭南大学、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辅仁大学等高校,在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中做出重要贡献。众多知名学者曾在教会大学任教,历史学家陈寅恪就是其中之一,他于1943年底至1945年9月执教于成都燕京大学;后在1949年初至1952年9月执教岭南大学,有关他在燕京大学、岭南大学期间的事迹,已经有不少回忆录与研究成果。而陈寅恪与另一所教会大学——金陵大学的关系,鲜有研究者提及。

陈寅恪


金陵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888年的汇文书院,1910年与宏育书院合并,成立金陵大学堂,抗战期间迁至成都,1946年返回南京,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中合并于南京大学。在数十年办学过程中,培养了陶行知、方东美、刘国钧、王绳祖、程千帆等学者以及戴安邦、李方训、魏荣爵、李继侗、汪猷等众多科学家。

金陵大学创办初期文史类学科实力较弱,民国时期,其本土化进程加快,学校聘请黄侃、吴梅、胡小石等知名学者兼职,并获得美国霍尔基金的支持,与哈佛燕京学社开展合作,成立中国文化研究所,在此任职的学者有徐养秋、李小缘、贝德士、刘国钧、徐益棠、雷海宗、商承祚、陈登原、黄云眉等,同时创办《金陵学报》,其国学研究在国内外逐渐产生影响。



金陵大学北大楼即塔楼的老照片

1926年,陈寅恪结束多年海外留学,到清华大学历史系、中文系任教。在目前公布的相关资料中,尚未发现这一时期陈寅恪与金陵大学之间的联系。

陈寅恪与金陵大学发生直接联系是抗战期间,1937年抗战爆发后,陈寅恪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而金陵大学西迁至四川成都。1940年,陈寅恪推荐其清华研究院的学生、历史学家刘节(1901—1977)到金陵大学任教。当时,刘节在浙江大学受到排挤,准备转赴其他机关。陈寅恪比较了云南大学与金陵大学之后,向其推荐金陵大学,他在3月12日信中提到:“金陵大学环境似较好,姑得其复书再酌。”可见,陈寅恪对金陵大学的学术研究与待遇是认可的。此时陈先生正准备赴英事宜,岂料事与愿违,受到时局变化的影响,先生此行受阻,辗转多地之后,1943年12月,陈寅恪全家到达成都,任教燕京大学。当时,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均迁至华西坝,与原在成都的华西大学联合办学,这些大学均为教会大学,合作较为顺利。在此期间,陈寅恪的女儿陈流求、陈小彭就读于金陵大学附中驻蓉分班初中部。

南京大学图书馆保存的一册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借书记录,对于我们了解陈寅恪当时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直接参考,这本借书记录始于1942年7月,止于1944年3月,借阅者包括校内师生,以及陈寅恪、钱穆、蒙文通、胡鉴民、林耀华、张维华等学者。其中陈寅恪三次借阅情况如下:

1944年1月21日,《廿五史》(第)二册、四册,共两册。陈寅恪(刘铭恕代)。

1944年3月15日,《廿五史》第三册,开明本。陈寅恪。

1944年3月23日,《高僧传初集》,慧皎,4册。《才调集》,1册。陈寅恪。

这几次借书发生在陈寅恪到成都后不久。从内容来看,陈寅恪这几次借阅的均为常见书籍,“开明本《廿五史》”应指民国时期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廿五史》,共九册,其中第二、三、四册所收为从《三国志》至《唐书》之间多部史书。

“《高僧传初集》”指梁代慧皎所编《高僧传》,共十四卷,又称《梁高僧传》《梁传》《皎传》,对于研究佛教史、汉魏六朝文学、俗文学等有重要参考价值。陈寅恪对此书曾作大量批点,整理者蒋天枢介绍:“批校最多且最不易整理之书,为梁慧皎高僧传初集,其批校字迹之细小几如毫发之难于辨识,为所见先生批校书中最难于爬梳者。”陈寅恪的论文《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论禅宗与三论宗之关系》等,均参考了《高僧传》。此外,陈寅恪还撰写了《高僧传笺证稿本》。

“《才调集》”是五代时期后蜀韦縠编选的诗集,共10卷,每卷100首。所选诗以晚唐为主,中唐次之,盛唐较少,初唐寥寥。所选诗人,盛唐突出李白,中唐推崇白居易、元稹,晚唐以温庭筠、韦庄、杜牧、李商隐为主。陈寅恪的代表作《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均引用过《才调集》。

据借书记录记载,刘铭恕还曾借阅《释迦方志》《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三藏法师传》《法相辞典》《唐律疏议》《唐会要》,很可能也是为陈寅恪代借。据石泉、李涵回忆,陈寅恪在燕京大学开设“唐史”课程中,在参考资料部分提到《南海寄归内法传》《唐律疏议》。当时,陈寅恪右目已失明多年,只能依靠左目阅读,因过于劳累,1944年12月,陈寅恪左目视网膜剥离,不得不进行手术,惜效果不佳,陈寅恪甚为抑郁。成都地区友人多加照顾与慰问,其中就有部分金陵大学友人。1945年7月,陈先生与金陵大学张遵骝(张之洞曾孙)等友人交谈,并作诗《与公逸夜话用听水斋韵》。当时任教于金陵大学的陈延杰(1888—1970)也曾探望慰问陈寅恪。

在任职燕京大学期间,陈寅恪兼任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学部导师,硕士生刘骏(1910—1949)即师从陈寅恪,刘骏原导师为四川大学蒙文通(1894—1968),其毕业论文为《唐代赋税制度述论》。南京大学图书馆藏刘骏书信中,提到陈寅恪曾托人在中央研究院抄录日本学者仁井田陞的《唐令拾遗》。

陈寅恪以诗证史的研究方法对金陵大学中文系学者产生影响,在他讲授“唐史”“元白刘诗”“晋至唐史专题研究”课程时,金陵大学中文系主任高文,讲师程千帆、沈祖棻均慕名来听课。与陈寅恪家族有世交的文学史家程千帆,对先生的学说十分推崇,将其发表在《哈佛亚细亚学报》的《韩愈与唐代小说》翻译成中文,发表于《国文月刊》(1947年7月,第57期)。程千帆此后长期从事唐代文学研究,曾任全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他对陈寅恪的学术部分观点有所发挥和阐扬,其晚年授课时经常提到陈寅恪治学等情况。金陵大学另一位文学史家孙望,也受陈寅恪影响,撰写有《莺莺传事迹考》。

由于身体原因,陈寅恪在成都期间授课的时间很短,但是,其学术思想通过“教外别传”的方式在金陵大学流传。当时就读于金陵大学社会学系的谢韬,在1943年12月16日日记中提到其阅读陈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情况:“下午四个钟头、晚上两个来钟头一口气读完了,感到莫大的愉快。”“此篇使我对唐一代政治演变大要能获得一真切之了解,其印证史料之切,立论之严,深所拜服。”

总之,由于史料散失,目前我们只能了解到陈寅恪与金陵大学之间的部分事迹,但是他治学风格的影响延续到数十年后南京大学,而这一学风一直保持至今。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作者:姜庆刚
编辑:
王富聪 殷雪梅
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除了带给您优质黔货

更希望我们能带您

去了解贵州深山里的故事

敬请关注

博爱扶贫云商城

那家网/苏宁易购

黔货出山,我们在努力


    关注 文史e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