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穿不炒​!

 

多一些理性,多一些量力而行!...



从限量鞋款到盲盒、手办、乐高积木再到lo裙(洛丽塔风格裙)、汉服……最近一段时间,一些代表着“个性消费”的商品逐渐失去了它原本应有的功能性,摇身一变成为被炒作的“社交货币”。


万物皆可炒?
▲部分个性化商品的消费者人群画像。
数据来源:毒app、泡泡玛特、天猫


随着潮流文化、个性化商品收藏者增多,相应的二手交易也越来越多。在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过去一年有30万人进行了盲盒交易。商品交易平台也更加细分化,如有的擅长鉴别真假,有的为消费者提供交易指数。
▲二手交易平台StockX为球鞋交易提供的“三大鞋指”。


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吸引投机者“闻风而动”。他们通过操纵体量较小的商品市场,有意抬高市场价格以获取超额利润。“球鞋一面墙,堪比一套房”、“炒盲盒赚首付”、“买到转手就赚了600%”的造富“神话”让市场越来越疯狂,“炒货”行为也受到网民关注。
▲数据来源:新华睿思数据云图分析平台
网民说,“万物皆可炒”的疯狂和火爆不仅抬高了商品价格,更充满了风险和套路,只有理性消费才能避开“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那些“坑”,真正满足个人爱好、彰显个性。


“炒货”市场不能野蛮生长
企业不应让“饥饿营销”推波助澜。限量版球鞋、隐藏款盲盒、绝版汉服,这些企业常见的“饥饿营销”策略与当前市场的哄抢效应常常捆绑在一起,品牌背书又让不少消费者对商品的稀缺性深信不疑。网民认为,企业要对混乱无序的“二级市场”狂欢保持清醒,既要避免“铁杆粉丝”的失望不满和暴利催生的盗版“反噬”企业发展,更要担起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不应助推“二级市场”的野蛮生长。

▲数据来源:新华睿思数据云图分析平台


幻想“一夜暴富”的浮躁之风不可取。不少参与“炒货者”把这些商品当作优质的投资渠道,有网民总结出这些被“炒”的商品的共同特性:它们虽不是资产,却可以量化价格、有一定稀缺性,还可以通过提供流通性的平台从中获取暴利,使价格一定程度上偏离价值。但这些工业化产品的保值空间本就极其有限,一旦这些商品被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或者被仿冒,普通参与者就很可能被投机资本“收割”。

当心“炒货”成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近日提醒,“炒鞋热”背后可能存在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更助长了金融风险。一旦大资本离场,炒鞋市场风向转变,就有虚假繁荣的泡沫破灭的可能。

我们需要多一些理性,多一些量力而行。非理性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炒鞋市场的火爆。一些消费者为了满足虚荣心,追赶潮流、盲目跟风购买商品;为了装“富翁”,不计成本地让自己成了“负翁”。这样的消费观念并不能让自己“有面子”,反而可能“打肿脸充胖子”,给自己找不痛快。
▲近日毒app发布的“鞋穿不炒”倡议书。


总之,只有回归初心、以人为本,把潮流文化留给真正喜欢它的人,让“鞋穿不炒”、“娃玩不炒”成为消费者的共识,才能构建起健康、理性的消费市场和交易环境,大家能更轻松愉悦地“买买买”。

来源:新华网思客

策划:刘娟

监制:李晓云、汤辉

作者:黄洁心、王乙雯

制图:王亚婧、段立红

编辑:马宇聪

校对:王鑫蓉



鞋穿不炒!


    关注 新华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