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印度旅居9个月之后,该打破一些刻板偏见了。

 

关于印度,多得是,你不知道的事。...



*阅读本篇文章约需要10分钟


今天的稻稻文风也许会不太一样,想聊点走心的东西,习惯就好,毕竟我是个谜一样的男子。

如果要你列一个这辈子最想去or最不想去的国家,那么可能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印度这样奇葩,两边都占。不知道你是哪一边?

提到印度你会想到什么?泰姬陵、红头阿三、各种高分电影、《摔跤吧爸爸》、宗教圣地、脏乱差、烧尸庙、挂满人的火车、咖喱味英语、或者是那些耸人听闻的新闻。
因为这样那样非常极端的印象,印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成了一个进阶旅行者的里程碑。出国经验尚浅的旅行者也许不敢说走就走去印度,可喜欢它的人还是能被它牢牢吸引,一而再再而三的返回这里,甚至某种程度上成了精神故乡。

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我们每个人眼睛里所看到的印度是不一样的吗?那些关于印度的传闻是真是假?

也是很久没有聊过印度,所以今天想给大家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稻稻带着这些问题去和新任的印度路线产品设计师海森聊了聊,想从一个资深印度旅行者+印度教徒+产品设计者的角度,去破解一些关于印度的迷思,谈谈这个目的地本身,也许你所好奇的、犹豫的、渴望的,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前后深入印度3次,每次3个月
做义工、爬雪山、朝圣…是什么在吸引着他?


海森是一个重庆小伙儿,曾经在新加坡有着令人羡慕的优越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但后来决心放弃所拥有的一切,来到了印度,也从那里开始开启了在世界各地做义工的经历。几年之间前前后后三次回到印度,每次呆满3个月(因为当时的签证只允许最多停留3个月),每次都有着完全不同的经历。我们就从这里聊起。

*以下内容以海森第一人称叙述。

为什么去印度呢,有三个起因。第一个,是因为那一年乔布斯去世了…在之前我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男,我原先的专业是做人工智能,一直以乔布斯为偶像秉持着科技改变世界的理想,当然现在他仍然是我的爱豆之一。

但在他去世之后我开始读《乔布斯传》,发现他每年都会去印度呆上一段时间,而且翻来覆去会读一本书《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我也去读了之后发现原来这是一本印度教的经典,当时开始种下一个种子。
第二个是披头士乐队,发现他们很多的灵感来源都是印度。上世纪60-70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嬉皮士运动,坐着大篷车一路从欧美来到了南亚次大陆,包括加德满都和瓦拉纳西,这里成为了西方年轻人向往的地方。

第三还是一本书《迟到的间隔年》,书的作者到加尔各答,把在仁爱之家做义工的经历写成了书。

所以我去印度的第一站,也是在加尔各答做义工。当时是在一个垂死之家的分站,为印度街头很多的流浪者做临终关怀。其实有很多人在印度从生到死生活状态是很糟糕的,在他们得了绝症临死之前我们把他们接到这里来,也许一生飘零,只能在最后的日子里,给他们孤苦的生命一点烛光和慰藉。



这里的人都是志愿者自愿的去服务的,我和你从陌生人一点点建立联系与羁绊,但过了几天可能他就离开了,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哪怕只有几天,哪怕只是陌生人,我觉得要比现代社会中那种利益交换的关系更纯粹。然而,救助站卫生状况非常糟糕…每天要扶着老人们上厕所擦屁股种种,住所也非常的简陋,不久我就染上了很严重的痢疾,上吐下泻……最后不得不离开。

当时很难过,但不是因为生病,是因为你已经和那些你完全不认识的人建立了很深刻的联系,那种无私的互相关怀和温暖的关系无法继续了,也许他们还坐在仁爱之家的椅子上等着我,也有可能明天他们就不在人世了。

离开后一年多的时间,我都在全世界各处做义工,包括阿富汗还有肯尼亚,中间甚至没有和任何过去经历里的人联系过,除了和妈妈打电话之外,当时甚至觉得也许会这样一直到死吧。

那后来两次去印度是什么原因让你想再回去呢?

隔了两三年之后,它就像一个精神故乡一样,好像一直在召唤我。因为印度是一个非常多元的社会,你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去感受他。

第二次我也没有前期预设,但逐渐的了解和接触了印度的一些底层人民,并且尝试融入他们的圈子里面,前后也游历了很多的地方。曾经在加尔各答的街头混入过街头混混的圈子;

也在北部喜马拉雅的雪山上,叫做大吉岭的地方,认识了一个被军队、被社会甚至被家人所抛弃的孤苦伶仃的老兵,和他做朋友,陪他一起翻很久的雪山去买酒买饼,在雪山住了很长一段时间;

接下来又去到了南部的一个小渔村,住在木坯房里,白天就跟村民光着膀子去捕鱼,躺在石头上晒太阳,不用去想自己过去是谁和未来要做什么。这是我第二次去印度做的事情,去认识了印度各种圈层的人。

第三次就是去年,主题很简单就是朝圣,因为当时我已经从一个佛教徒转变为一个印度教徒。

瓦拉纳西,住在一间恒河边的石头小屋。推开门便是宽阔的河水、沿河逶迤而上的人群、做祭祀而起的冉冉青烟,孑然一身。从清晨到日暮,独自在空余四壁的房间里,读经、看书、冥想,还有反思。
对于不了解印度的人,我们有着太多迷思和困惑
表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虔诚笃定的精神世界?

稻稻以前一直说,如果你有这样那样的好奇,都不如亲眼去看一看真实的印度。而好不容易逮着一次专访的机会,也特别让海森分享了他眼中真实的印度,帮助我们去更好的理解这个国家,为什么印度是今天这个样子?或者说,他们的精神世界,也许几百几千年来都不曾改变过。

我举几个例子吧,我们的11天版的行程【咖喱国不思议】中,会去到一个似乎不太起眼的地方——甘地纪念馆。圣雄甘地是我的另一个偶像,每次带队的时候去到那里的时候,我会和队员们去讲甘地的故事,每次讲我都…热泪盈眶,我觉得他可以是每个人的榜样。具体讲起来太复杂,我就讲一个细节吧。
在甘地陵,有一个玻璃框,里面放了几样非常不起眼的东西,分别是他的眼镜、拐杖、怀表等等,就很寒碜的放在一个玻璃柜里面,还有他的一双木鞋没在里面。普通人看起来什么都不是,但这几样东西是在他70多岁被刺杀之后,留下来的唯一的属于他的个人财产。
这样一个改变了整个印度,被奉为印度国父的一个人,终其一生,几乎没有任何的个人财产。所有住过的房子,用过的交通工具,都是别人提供给他使用的,所以他是我认识到过最最极致的人。甘地的思想很多来源于印度教,包括对待物质的态度,是要不断地简化、放下和超越物质生活,从而能全身心地追求真理。

那么就延伸到印度教的部分,也许可以把很多迷思都想通。

最近的两次带队,我也的确有很深刻的感受,就是喜欢的人超喜欢,甚至问我会不会开发南印的新路线;而不喜欢的人,真的甚至在第一天到了之后就想改签机票飞走……

我还是想简单解释下吧,事物往往不是我们直接看到的那样平面和单一,尤其是在印度这个地方。很多人对它的印象也许停留在表象上,通过媒体或各种视频看到这里就是一个脏乱差、没有秩序、没有人身安全的地方,所以如果停留在这一层面,那一定接受不了。可当你知道为什么之后,也许能换一种维度看这里。

举个一个最明显的栗子,就是印度人心中的恒河圣城——瓦拉纳西。11天的行程中我们会在尾声的时候来到这里。
我的不少队员刚到瓦拉纳西的第一天,就非常的崩溃,因为之前的行程还没有那么那么极致,包括德里、阿格拉、斋普尔的黄金三角,还是挺舒服的。

斋普尔的风之宫殿
阿格拉的泰姬陵
但当你来到了瓦拉纳西,真实的形容一下吧,耳边都是各种轰鸣声混杂在一起,街边可见牛粪羊粪人粪等各种粪便的混合体,天上是猴子,地上是牛羊,车子开在路上也没有什么秩序,仿佛天地万物一片混沌初始的状态……

而在恒河边,你会看到这边有人在洗澡、在刷牙,那边有人在烧尸、在祈祷……通过我的描述你可能也完全接受不了,因为和本身的憧憬可能完全不同。有人会把瓦拉纳西之于印度,比作拉萨之于西藏,那你会想象拉萨是怎么样的,所以有个对比就觉得印度这是什么鬼……



所以你有去和大家解释这一切吗?

我没有去解释,因为解释是徒劳的。你更多的只能是引导大家去深入走近印度人的生活,越过这个表象去体会生活在这里的状态,还有精神上的追求,但感受这个东西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而且得不断的清空自我和放下自我才能达到的。

就像我去年年底在这里住了一个月,每天对着恒河看书和冥想,整整一个月我都不敢说我有体会到瓦拉纳西的本质。更何况我们更多人只是来这里一天而已,但我还是想尽可能让大家去触摸到一些东西。

所以清早我带着大家就来到恒河边,观察他们从早到晚围绕恒河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印度人五点钟就起床,天气已经很冷,但还是会在刺骨的河水里洗澡,然后做一些仪式之后提一壶水,去庙里参拜供奉给湿婆神。
于是大家会觉得非常困惑,他们似乎活得很惨,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到处肮脏,城市没有秩序,为什么他们每个人脸上都这么快乐幸福?而且竟然每个人都是如此,这是一个剧烈的反差,到底是为什么?

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问的人大多有着体面的工作,不错的收入,在物质上远超过这些人,但往往没有那么纯粹开心,才来稻草人放松也好解压也好才出来旅行。为什么我们的基础建设超过他们这么多年,但这种纯粹的幸福感竟好像不如他们?

回到前面那个问题,用印度教的精神内核来说也许更好理解。印度教里有一个精神追求的体系,分别是——
第一层:Kama
第二层:Artha
第三层:Dharma
三层通关的最终目标:Moksha


印度的恒河文明刚刚开始的时候,雅利安人侵略了古印度,从而建立了古代的婆罗门文明,种姓制度、婆罗门教都是从那发源的。从那时开始他们信仰的就是这个系统,就是你生而为印度人,你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Moksha,什么意思呢,就是解脱。我们说佛教里的Nirvanva涅槃,印度教的梵我合一,都是跟moksha这个词汇相关。

而要完成这个终极目标,你需要完成在人间的一些责任与事物,于是分成了三层。底层是Kama,生而为人你需要用你的感官和肢体去感知世界,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去体验爱与激情,是一个基础的追求。

第二层,Artha,是更外延一些的东西,是财富、是物质基础、是世俗世界里的资源,当然除了物质,还有精神财富的积累,包括文史哲等各种知识财富。

第三层,Dharma,更高层,是对真理的追求,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恰当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就像佛教里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需要去遵循一些准则,前两条是利己的部分,这部分则是利他。所以在圆满了前三层后,你才可能会去追求到最终的Moksha。

扯远了哈,为什么要说这个,因为这也是我和我的队员阐述的点。正是因为有这个系统,他们对于精神和真理的追求,是真的远远超过对于物质层面的追求的。因为物质对他们来讲,只要满足最基本的就好了,他要去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了,因为物质的追求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而且绝大部分传统印度人都是这样。
所以我想说的是,瓦拉纳西整个城市,不管是街道、建筑、人们的生活方式,从最底层的物质,到最高层的信仰,都没有变化。我见证的只有十年,但几十年前,甚至两三百年都没有任何变化,被称为“The oldest living city in the world”。他们觉得我不需要去追求快速现代化,我只要在有限的物质环境里,去追求精神的一个上扬,对物质的追求是没有终点的,但精神的扬升能达到moksha,从而获得自由。

这边稻稻想插几句。我们可以看到拉萨、或者丽江,十年会发生多大的变化?五年三年都大不一样,基础建设更好了也更方便了。但同时大家还是会吐槽说,越来越商业化了,没有原来的味道了云云,其实这挺难取舍的。

我们当然爱国内干净整洁有秩序的景区,但如果你想去看看那些固执坚持的做自己的地方,换个视角,印度是一个鲜活的标本,也许你不信,但真有人这样活着。而且这样的地方,也不多了。

回归路线本身,如果撩起了你对印度的好奇
我们帮你免去后顾之忧,还有一点小创意


作为产品设计师,咱们的印度线,常规的泰姬陵、琥珀堡这些必去IP就不提了,和传统旅游团不同的,有哪些特别不一样的点?

那我长话短说吧。比如在德里,我们会去造访一个NGO的组织,叫流浪儿童计划,它有很多收容所会去收容很多无家可归的儿童。为什么去这里呢,因为这是展现一个新老的德里的对比,是当前印度社会的一个切片。

上午的新德里街道宽阔,建筑宏伟,而老德里,拥挤繁忙,活色生香。而这样一个公益组织,可以让我们看到社会的伤痕,更加全面和多维度的理解印度,有更多的同理心和共情,不仅仅是表面上看一看受到感官上的猎奇而已。


第二点吧,应该说是几个拜神仪式。包括在奥恰的罗摩神庙的夜晚祭祀,还有瓦拉纳西盛大的恒河夜祭。你会融入他们其中,被整个现场的气氛所感染,这是由所有人共同的信仰所营造出来的状态,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你去一个摇滚音乐节那种精神状态是相通的。

我也去过世界上很多的宗教仪式,真的找不出来第二个像印度这样绝大部分的国民都有信仰,并且是从灵魂深处所发出的极致虔诚的信仰。
稻稻再简单补充一下,跟着我们去印度的话,至少安全、吃住都不用担心,我们在大部分的地方都是连住两晚。有着专业领队和专业向导为你保驾护航,我们的行程把小伙伴的安全放在第一,跟着稻稻,你可以在印度开心的探索与玩耍,我们是你安全闯荡的大护盾!

而且小伙伴们在去到了印度之后,很多都反馈真的没有传说中那么不安全,因为他们的人民是有信仰的。在瓦拉纳西这样的圣城,他们相信你做的每一件坏事,都会受到神明的惩罚。



最后,当稻稻问起海森,如果要给去印度旅行的小伙伴一些实际性的建议的话,不论是自由行还是跟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1.卫生状况的确不太行,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尽量别吃路边摊,不然也许你的肠胃真的会哀嚎。哪怕吃的贵一点,也要求干净。

2.喝水一定要喝封闭好的瓶装水,不要喝莫名其妙不知来源的水,哪怕是水果上的冰块也不要吃。刷牙的时候的水也小心别喝到肚子里。

最后,我们不否认印度的确有很多缺点,但有些误解和偏见也是因为不了解,爱不爱都是自己的选择,但请至少在真实的了解后再判断吧。

说了这么多,在去之前小伙伴要先问问自己,印度真的适合你么?依然无法接受那就keep it real,又不是非去不可。对于喜欢的人,在接受了初到印度后的嘈杂、混乱、灰尘漫天、食物选择匮乏——咖喱咖喱咖喱后,会深深的爱上这里。爱上这里的人,多元的文化、热情的当地人、向上积极乐天的生活态度。

千言万语还是汇成一句话吧,Incredible India.

目前稻稻分别有8天和11天两种版本的印度路线,8天印度的面纱,11天咖喱国不思议,元旦和春节都可以出发,如果你已经决定好了,那么就来吧~

新西兰最美鲁冰花季华丽盛放!超详细攻略奉上,你值得拥有~
元旦去顺德吃吃吃,寻味广东最新改版回来啦!还有一大波4天路线上架~
2020春节档国际线!齐齐整整全在这了!年底不来一发嘛?





    关注 稻草人旅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