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自宫,也难逃一骂!

 

此次整改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限制...



近日,滴滴宣布,顺风车将于11月20日起,陆续在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常州、沈阳、北京、南通7个城市上线试运营。这是很多人都期待的一个消息。
在温州顺风车事件之后,由于存在安全隐患,滴滴宣布,在内部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及产品逻辑,并从2018年8月27日零时起,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

滴滴下线顺风车之后,变化与变革在悄然无息却迅速的进行着。

随着时间的过去,悲剧之后原本猛烈的社会舆论,逐渐冷静下来,大家更加理性的看待问题。此外,顺风车的方便性也因其停止运营而显现出来,虽然有不少公司在从事这个业务,但体量不大,用户感知不强。

至于滴滴本身,则在这段时间内,对产品进行了较大的改进。所以,滴滴宣布重新上线试运行顺风车,是多重因素综合起来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然,滴滴产品技术本身的改进是巨大的。不妨梳理一下,滴滴主要改了哪些方面?
整个产品思路的巨大变化
首先,产品思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滴滴去掉了附近接单功能,司机不能再在实时位置附近接单,只能设置常用地点,在常用地点之间接单。根据滴滴发出的图片,一个车主能设置几个常用地点,选了就不能变了,只能在这些常用地点之间接单。这相当于一定程度上固定了路线。

对大多数人来说,常用地点只能选择家与上班地点。除此之外,滴滴还根据各地情况和各地对私人小客车合乘的规定,限制了接单次数。这两个规定,共同作用,很大程度上,就把顺风车变为了一个上下班通勤顺风车,极大的增强了顺风车分享的性质。
滴滴还设立了乘客和车主双向确认机制。以前是乘客发单,司机接单,乘客确认,而且乘客只能接到一个司机的确认。现在则变为:乘客可以同时收到多个邀请,选择其中一个确认。

为了配合这种选择度,滴滴根据用户最近的行为数据和收到的评价及投诉,对其进行履约、守规、整洁、友好四个维度的综合评估,从而进行规范与约束。司机迟到,如果用户投诉的话,司机是要被扣分的。而这个评分体系,就是乘客选择司机的基础。

履约、守规、整洁、友好这四个维度,看起来是提升服务,似乎与安全无关。但实际上,一个人是否守约、车是否干净,多多少少与“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稳定”有关系。

估计还有一些暗藏的参数,比如,急刹车、急加速的次数,现在的导航APP都会收集这些数据,滴滴也可以用这些数据来侧面描绘一个人的性格,而性格急躁的人,出问题的可能性更大。
在防止泄露隐私方面。滴滴重构用户评价体系,去掉非行程相关评价标签,禁止车主和乘客自主编辑评价内容。此外,为了全面保护用户隐私,下线了个性化头像、性别等个人信息展示。

之前出事之后,有很多人批评那些司机评论,这的确是一个泄露信息的环节,而最大的泄露个人性别、外貌信息的地方,正是用户头像。整改之后,这两个漏洞都堵住了。

这几点加在一起,产品思路从提倡社交,转变为剔除社交。
辅助性措施加强安全
除了产品思路之外,滴滴还推出了一些辅助性的措施。

在注册、发单、接单、上车等多个环节,提升了人脸识别频次。而且,滴滴携手公安机关,可以对注册车主进行综合背景调查。失信被执行人,就不能成为顺风车车主。

如果是女性乘客,长距离出行还会增加人脸识别次数。如果一个司机搭载一位女性乘客,从城里到郊区,可能一路上司机要进行很多次的人脸识别操作。虽然有点滑稽,但为了安全、安心,这也值得。

在行驶过程中,APP会监控路线,发现严重不符,或者非正常的长时间停车,比如,导航没显示堵车,但车在路边停了半小时,就会进行预警,并通知紧急联系人。此外,还有全程录音,7*24小时响应的安全中心等等。
自我限制,过分谨小慎微?


在新的产品思路,新的辅助措施之中,此次整改最大的特点,其实是四个字:自我限制。

限制路线、限制常用地点、不开放跨城、限制为市内中短途(50公里以内)、限制开通城市、限制服务时间、对女性更重的限制。这么多自我限制,就是要谨小慎微,减少接单量,减小出事的概率。

很大程度上,滴滴的这些谨小慎微的行为,是因为舆论。

滴滴的产品不是最不安全的,相反,可以说是最安全的,但出了事,其他家不会被骂,但滴滴会,而且一定会被骂得很厉害。

所以,滴滴的谨小慎微,自我限制,其实是个舆论反应。重压之下,步步为营而已。
现在市场上并非没有别的顺风车品牌。滴答、哈罗都在做顺风车业务,也做跨城的业务。前不久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就从上海坐顺风车到杭州,才100多块钱,门到门的接送,她觉得很便宜、很方便。

哈罗和滴答肯定也不敢在安全上大意,肯定也投入很多,而滴滴的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经验更多,与各地的公共安全部门的联系也更多,比如,滴滴就和广东公安厅共同建设了“一键报警”。

说到这个“一键报警”,很多人似乎认为只是APP上增加了一个按钮,但实际上,要做到把视频、音频发送到公安平台,看似最简单的环节,背后都需要无数的行政程序、政府部门之间的配合。企业要做成这个事,很不容易。

所以,滴滴在安全这个方面,肯定是业内最强的,但是,他却在自我限制。

这就意味着,这些更安全的服务,本来可以广覆盖更多地域、更多人群,却因为滴滴的自我限制,不能惠及消费者。滴滴自我限制之后,市场竞争减少,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当然,滴滴能重新入局,就已经增强了市场的竞争,还是有利于市场服务的提升。从这个角度,某种程度上,现有的顺风车格局,只是一个暂时的格局。
滴滴顺风车是个没离场的玩家
出行APP,靠的是占领消费者心智,也就是习惯。用户习惯了,就能长期占住屏幕。滴滴APP一直在消费者手机里面,网约车、出租车、共享单车等功能一直在维持滴滴在消费者心中的位置。

滴滴顺风车不是新入场者,而是一直没有离场的玩家。整改上线后,一定会剧烈搅动当下的市场格局。

当然,滴滴何时能解开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则取决于社会如何回答这样一个不可避免的终极问题:再出事怎么办?

此次顺风车的新思路、新方案,归根到底,是防止“坏人混进来、冒充好人”,技术方案已经很完善了。

但“好人见色起意、好人因为争执而恶向胆边生”这种情况是没办法防止的。那么,出了事之后,是否还需要下线一年多呢?

其实,最近国务院的政策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平台经济发展进行指导。其中,“包容审慎监管”“科学合理界定平台责任”,是这个指导意见的关键词。

只有客观、理性、科学、包容、慎重的看待社会现象,才能多方共治、共赢。
热文回顾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


    关注 功夫财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