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两种人:1老想着启蒙别人,2老想着在别人那里得到启蒙(黑白先生)

 

我发现网络上、社会中有两种人:一种是老想着启蒙别人,第二种是老想着在别人那里得到启蒙。第一种老想着启蒙别人:...

我发现网络上、社会中有两种人:

一种是老想着启蒙别人,第二种是老想着在别人那里得到启蒙。

第一种老想着启蒙别人:你要去影响他人,须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尽管生长在同一棵树上”(各自的经历不同,想法理解度不可能一样)。你的启蒙就大打折扣,甚至引起反感,费力不讨好。

尤其是面对一个冥顽不灵的货,就算你再怎么唾沫四溅、舌敝唇焦,将各种先验价值、高端观念和上档次理论塞入他的豆渣脑,你也启不了他那鸟蒙。

话又说回来了,即便别人顺从你,万一你的水平不够,或者你完全错了,或者你不怀好意,别人接受了你的观点,那么就等于害了别人。记得罗素说过一句话,“人生而无知,但还不愚蠢,是后天的教育才把人变蠢。”

第二种老想着在别人那里得到启蒙。

不是有句话吗,读遍所有名人名言以及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人不就是这样吗,安慰别人的时候头头是道,临到自己的时候,就无法自拔。

为什么呢?因为启蒙不是教育别人,而是自我修复脑残!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全部的自己——是一件艰难而又正确的事情。从别人那里得到启蒙是一个线索,真正的觉察和理解来自于自己。缺乏自我认识,人不可能解除无明和痛苦,也不可能真正想清楚自己的人生梦想和目标。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往往源于对自我的追问。

拉封丹一则寓言说,老鼠认为世界最可怕的动物是猫。

其实这也是人常有的一种心态:人们常用自我中心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在认识世界时总是把自我的观念或感情投射到对象上,就像寓言中的老鼠一样,把对自己成功不利的事情推脱给外界因素。俗话说“灯笼不知脚下黑”,人从来都不是一种客观的动物。

只听自己想听的。

只看到自己想看的。

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我们自认为的客观,其实是对自己内心主观的欺骗。杨绛在《洗澡》的小说里有一句话,“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炼自己,自觉自愿的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于禽兽无异。”

我看过一本书《精致的独处》,作者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他说,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对于成年人来说,独处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独处让我们面对真实的自我。我们遇到的各种纠结,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要靠自我修复的。别人不懂你为什么为一件小事茶饭不思,也不知道你内心多么翻腾。只言片语的安慰只能暂时缓解不安,自己上的锁只有自己才能解开。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的一生本来就是自我觉醒、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

码字不易,喜欢黑白先生的文章,请扫码添加关注,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关注 黑白先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