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一刻,众生平等 考究党还你真实的《泰坦尼克号》

 

没有传奇爱情故事,还原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很多人都记得电影《泰坦尼克号》
杰克和露丝在船头的深情一吻

他们的爱情因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
而让人唏嘘不已



1912年4月12日英国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在驶往北美洲的处女航行中不幸沉没。载有1324名乘客和891名船员的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后沉没,致使1523人罹难。该海难也被认为是20世纪人间十大灾难之一。
真实的历史
中,一些人
在灾难面前的高尚牺牲
比杰克与露丝的爱情还要 更为动人
工作人员
演奏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乐队


有人把这称为“人类音乐史上最崇高的一幕”:当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时,在船上为客人演奏的乐队并没有各自逃命,而是选择留在原地,继续演奏音乐,直到跌入冰冷的大海。


这几位年轻的音乐家,平均年龄只有26岁。在这场大难面前,他们显示出巨大的勇气。

他们分别是:钢琴演奏Theodore Ronald Brailey(24岁)、大提琴手Roger Marie Bricoux(20岁)、贝斯手John Frederick Preston Clarke(30岁)、乐队指挥, 小提琴手Wallace Hartley(33岁)、小提琴手John Law Hume(21岁)、小提琴手Georges Alexandre Krins(23岁)和大提琴手Percy Cornelius Taylor(32岁)、大提琴手John Wesley Woodward(32岁)。
在电影中也还原了这一场景,他们在甲板上奔号的人群中泰然自若地演奏,带领乘客勇敢地面对死神降临。

他们最后演奏的曲目是《更近我主》(Nearer, My God, to Thee),这是一首基督教赞美诗,原诗句如下:

愿与我主相亲,与主相近,

虽然境遇困难,十架苦辛,

我仍将诗唱吟,愿与我主相亲,

愿与我主相亲,与主相近

……

梦中如行天路,从梯上升,

所遇一切之事,由主引领,

如闻天使声音,招我与主相亲,

招我与主相亲,与主相近

……

▼弦乐版

▼合唱版

就在这样静谧却有力的赞美诗中,他们平静地迎来了自己的结局。但他们演奏的音乐却成为了乐史上不朽的安魂曲,他们用勇气立成了一座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碑,永远供后人凭吊。
位于澳大利亚Broken Hill的泰坦尼克乐队纪念碑
富人阶层
生死与共的老夫老妻


电影中有一个感人至深的场景,一张床上,一对老夫妇紧紧拥抱在一起,而床下是滚滚涌来的海水。这对夫妇是梅西百货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伊西多尔·斯特劳斯和他的妻子艾达
当灾难发生时,这对泰坦尼克号头等舱的客人已经上床睡觉了。他们结婚近41年并育有6个孩子,在法国度假后即将乘船返回美国。
伊西多尔·斯特劳斯和妻子艾达


他们二人本可以登上头等舱客人优先使用的救生艇,但被伊西多尔拒绝,他坚持留在船上,以便妇女和儿童优先逃生。而艾达也拒绝和她的丈夫分开,他们手挽着手和船一起沉没

如今纽约市布朗区矗立着为斯特劳斯夫妇修建的纪念碑,上面刻着这样的文字:再多的海水都不能淹没的爱(Many waters cannot quench love,neither can the floods drown it.)。

平民阶层
为一个家庭献出生命的无名女士


在瑞士洛桑举办的泰坦尼克号幸存者聚会上,史密斯夫人深情怀念一名无名女士。当时她的两个孩子被抱上了救生艇,由于超载史密斯夫人没能登上救生艇,一位已经坐上了救生艇的女士起身离座,把史密斯夫人推上了救生艇对她说:“上去吧,孩子们不能没有母亲!”



这位伟大的女性并没有留下姓名,而为了纪念她的壮举,人们为她竖起了一座无名母亲纪念碑


这是这样真实的历史触动了音乐剧词曲作者莫利·耶斯顿(Maury Yeston),他让音乐剧《泰坦尼克号》以一场精彩纷呈的群像剧捕捉真实历史,将目光投向126个当时船上不同阶层的乘客和船员们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辉



1997年,音乐剧《泰坦尼克号》和同名电影作品于同一年问世,并横扫1997年托尼奖,赢得了获得提名的最佳音乐剧、最佳音乐、最佳剧本、最佳舞美、最佳编曲全部5个奖项。该剧的原声专辑也获得了格莱美奖的提名。《泰坦尼克号》在百老汇连演804场,而在之后的20年里,该剧在全球范围出现了几百个专业和业余的制作版本,成为了全美和国际音乐剧界的一部重要作品。
莫利·耶斯顿与编剧彼得·斯通1997年获托尼奖合影


音乐剧《泰坦尼克号》改编自真实事件和人物,与电影不同的是,没有任何虚构人物,从锅炉房的工人到一等舱的乘务员、从倾家荡产才换来三等舱船票的逐梦新移民到维多利亚时期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船上各色的乘客怀抱着对新世界的梦想,乘风破浪,驶向陌生的新大陆,贫穷者渴望改变命运,在新世界翻身作主;权贵们则计划着把他们在旧世界中的权利,延伸到新世界的疆域。



▼音乐剧《泰坦尼克号》插曲《淑女的女仆》,讲述了三等舱女乘客的美国梦。

而当游轮触上冰山的那一刻,船上原本严格的社会等级结构随之土崩瓦解,所有的梦想也同时破碎。主创们在音乐剧中安排的每一个角色都曾真实登上过泰坦尼克号,以致敬那艘船上所有勇敢的灵魂

在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多年后,它的故事依然有着现实意义。故事的核心并非是悲剧本身,而是船上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人类的勇敢、懦弱和人性的集合,以及在绝境下依然不屈不挠的精神

如今音乐剧《泰坦尼克号》
即将靠岸”上海
再现真实的历史中的人性与勇气

除了真实的故事和深刻的主题
音乐剧《泰坦尼克号》在
其他方面也是亮点多多
耶鲁博士词曲作者X奥斯卡金牌编剧


音乐剧《泰坦尼克号》的词曲作者莫利·耶斯顿大学时在耶鲁主修音乐理论和作曲,辅修文学,之后在剑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回到耶鲁做副教授同时获得博士学位,并当上本科音乐系主任,期间出版两本古典音乐学术专著,还两次当选“耶鲁十大教授”
莫利·耶斯顿


尽管30岁左右就在古典音乐学界成就斐然,耶斯顿在音乐剧创作领域也建树颇丰。首演于1982年的音乐剧《九》是耶斯顿创作的第一部登上百老汇的音乐剧,凭借这部作品,他击败了史蒂芬·桑德海姆安德鲁·韦伯两位音乐剧大佬摘得当年的托尼奖最佳词曲奖

15年后首演的《泰坦尼克号》,拥有坚实古典音乐背景的耶斯顿将交响乐元素融入到作曲中,塑造了音乐剧《泰坦尼克号》大气磅礴、华丽优美的音乐风格,在听觉上就赋予改作史诗级的震撼。
/音乐剧《泰坦尼克号》序曲/

由一个不安的主题逐渐转到《一路平安,泰坦尼克号》的辉煌主题,用旋律展现了在灾难面前的人性光辉,再逐渐转到《在每个时代》,百年前的灾难对于如今的人们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插曲《一路平安,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启程时的音乐,陆地上的人们带着艳羡与甲板上的人挥手道别,管弦乐队与人声交织出了这一首波澜壮阔的合唱。

/音乐剧《泰坦尼克号》终曲/

《在每个时代》的再次反复,首尾呼应,由独唱变为合唱,再转到恢弘的合唱《一路平安,泰坦尼克号》。命运的大船再度起航,人类的梦想和勇气将为其护航。
而担任本剧编剧的彼得·斯通(Peter Stone)曾凭电影《呆鹅爸爸》获得第3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原创剧本奖,由奥黛丽·赫本加里·格兰特主演的电影《谜中谜》也是由他担任编剧。
彼得·斯通(中)与奥黛丽·赫本和加里·格兰特


两位在构思时基于史料进行艺术创作,确保125个出场角色每一位都真实地登上过泰坦尼克号。这样的金牌主创强强联手,为音乐剧《泰坦尼克号》的品质上了双保险。而音乐剧《泰坦尼克号》也非常争气地在1997年的托尼奖上横扫了当年的5项大奖
来自西区的卡司,“零时差”观剧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国巡演将启用西区班底,带你感受复古英伦风情。在剧中饰演查尔斯•克拉克的马修•麦克唐纳(Matthew McDonald)、饰演卡洛琳•内维尔的艾玛•哈罗德(Emma Harrold)等演员还是《泰坦尼克号》英国及爱尔兰巡演的原卡
600件精美戏服 还原精致年代
本剧共有125个角色,服饰更是多达600多件,100多次快速换装,剧中精致繁复的服装也是音乐剧《泰坦尼克号》的一大看点。斯图尔特·莱英(Stewart Laing)担任了《泰坦尼克号》的服装设计和舞美设计,这些服装还曾在世界百老汇服装展中展示。
没有传奇爱情故事
聚焦平凡人物的命运
还原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11月27日-12月1日
“泰坦尼克号”将再度起航
将观众带回百年前那个夜晚


| 演出地点 |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主剧场
| 演出时间 |
2019.11.27-12.01
19:30/14:00
| 演出票价 |
80-1080元
长按二维码
即可识别购票
▼▼
或点击阅读原文购票


音乐剧《泰坦尼克号》购票请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 橄榄古典音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