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转发的这封求助信火了:留住一份爱,要花多少钱

 

山高水远,我们书中见。...



前几天,我的朋友圈被一篇叫做《来自读库的求助》的文章刷屏了。

简单来说就是——

1、读库库房面临一场意料之外的搬家,急需筹措一笔资金。而这意味着未来一两年要为新库房继续打工。

2、急需腾空现有库房的一半以上,保证顺畅周转。

3、需要找到新的库房,为书找到一个新家。

这篇文章发出之后,朴树第一时间转发(这个男人开微博 9 年,只发了 28 条微博:
姚晨还转发了两次号召大家帮忙:
很多书友在下面留言鼓励,表达对折扣的心动,很多文化圈的朋友也帮着扩散:
熟悉他的人发微博感叹:
一次来自图书的呼救,引起了这么多人的关注和帮忙。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它似乎在说,长大后我们或许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文艺了,但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文艺这件事。



看到这封信,新世相第一时间联系了读库,作为好书的支持者,我们也希望能帮上一点忙。

我们从读库的书单里挑选了一些高分好书,分为文学,社科……4 个主题福袋,每套 5 本,以空前的低价分享给读者。

推送后,存货很快被抢光了,我也在后台看到很多令人心头一暖的留言:





也有很多人没有买到,所以我们又增加了一些数量,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因图书库存有限,如福袋中涉及书目售罄,我们将为你精心优选一本好书替换,请以实际收到为准。

很多读者说,自己被读库背后创始人张立宪(大家都管他叫老六)的经历打动——




最早的时候,做书,是老六的理想——

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系毕业后,老六在老家一家传统媒体单位上班。

下班了,打麻将,相亲。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 6 年。

6 年内,老六的工作做得不差。但正是因为对自己有要求,他不甘心自己就这样了。

北漂 8 年,老六从事过各个工种,担任过多种职务。

2005年, 他 36 岁。

心里的慌张,其实你在其他年龄也遇到过——

如果我辞职,不为别人打工,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在辞职后,深夜回老家晃晃悠悠的大巴上,老六足足想了八九个小时。

最终没有入职新工作,放弃了原始股,高薪水。

在 36 岁那一年,他决定:

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一本书。

并且立下自己做书的标准:

要做“像书的书”。

选稿标准是:

“有趣,有料,有种。



他带给人的那种感动是:为了做好一件事,我们可以付出什么,可以有多执着?

筹备中的这本书,老六想了两个名字,"读本"和“仓库”,他把两者意思一结合:

就是现在的《读库》——


一开始两个月一期的丛书,有深度,有意思,备受欢迎。

正式出版的第一期就卖了一万多册。

但很少有人知道,开始的每一期,从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到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等跨工种环节——

都是老六一人在操持。

后来,读库从两月一本的《读库》扩大到做诸多社科人文书籍,

推出了多个系列,每一个系列都做到业界口碑和读者评价双好——

极具人文情怀的图书选品:
精致且高品质的制作工艺:
让读库成为小而美的做书代言人。

不打折,也是读库的一个标签。因为对读者足够真诚,有底气。

老六曾经说过:

“在定价上,读库力求保证图书的用料和做工……,用户摸摸纸张,看看版权页上的印厂和定价大概就可以感受到。”



但是,开始的顺利,并不意味着图书这件事好做。

做到最后就成了一种孤独的坚持,一种对文艺和理想的的坚守。

一方面是越来越难做的行业,一方面是为了做好,极力压榨的个人生活——

北京八千多一平米的房子他舍不得买,再抬头看,原来那处的房价已经涨到八万多一平。

但他做书,从来不亏待作者产权方们——

在接受白岩松采访的时候,老六说,他有一个野心是:

他支付的版税能够让丰子恺的后人把丰子恺在上海的故居买下来。


这种做事做人的态度打动了很多人:

即使老六在公开信中劝大家理性消费,还是有很多老读者直接跳出来把自己想看的书全买了。



老六在坚持做的事情的本质当然是生意。

但绝不只是生意那么简单。

这也是新世相 · 好书联盟这几年一直在坚持的事:

想让你读到优质好书,想让更多好书流行起来。

在推荐好书这件事上,新世相也和读库多次合作,比如读库的《日课》和《十四岁懂社会》。

这一次读库求助,我们拿到了最大优惠,准备了 4 款 99 元福袋(每个福袋內含 5 本书,每个福袋价值都在 200 元以上)

既是回应读库的求助,也继续帮你推荐好书


    关注 新世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