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暖九成是它

 



文/陈佳俊编辑/西西弗斯好的故事,永远都不会过时。

不断讲述,反复欣赏,随着时间的发酵,甚至会散发出别样的光彩。

去年《绿皮书》获得最佳影片,好评如潮的时候,很多人就提到了它。

熟悉的故事结构,类似的“黑白配”和主仆关系。

只不过,调了个头。
2011年,凭借惊人的票房奇迹,这部经典一举成为当时最卖座的非英语电影。

到了现在,好莱坞决定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

诚意十足的阵容:

老白布莱恩·科兰斯顿,喜剧明星凯文·哈特以及女神妮可·基德曼

虽说是翻拍,但故事内容融入了不少美国本土的独特文化和幽默。

再看一遍,依旧被深深地打动。
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是《触不可及》,和原版一样。

但英文片名其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原本的「Intouchables」改成了现在的「The Upside」。

作为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主角之一的菲利普曾在自己的自传《第二次呼吸》序言中对其做出过解释:

"旁人不能碰他,否则会有被猛击一拳的风险,而他跑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在他当烂仔的那段漫长历程中,那些“条子”只成功抓到过他一次。"简单理解,前者在法国往往指代那些“碰不得的人”,具备比较糟糕的贬义,而后者意为上面,上层,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



一个下,一个上。按理来说,双方的世界,无论对谁而言都触不可及。

可故事,就开始于一场意想不到的面试。

一个刚刚出狱的黑人小偷,找工作的过程中屡次被拒绝,抱着走过场的态度来到最后的豪华公寓,没想到阴差阳错成为了一个残疾白人富翁的看护员。

两个在性格和生活诸多方面都有着天壤之别的人,在错位的相处中获得彼此的认可。
王小波写过,对残疾人最大的尊重就是不把他当残疾人。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缺乏同情心,实际上,恰恰是从当事人的心理出发,露出了那些带着善意偏见的伤害。

尊重有时比同情更加重要。影片中,哈特饰演的戴尔,是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边缘人,贫困的家庭和糟糕的过往都使其无法获得长期、稳定的工作。

身为雇主,菲利普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

他生意成功,掌握着巨大的财富,有声望,有品位,性格同样特立独行。
妮可·基德曼饰演助手


可惜的是,这一切的美好都因一场意外而宣告结束。

妻子患病,为了鼓励和放松,两人决定进行一次刺激的滑翔。

灾难突如其来。

爱人的离开,全身的瘫痪。

在自己眼中,菲利普变成了被世界抛弃的“废物”。
一方面,他强装坚定,从不示弱,拒绝别人的同情;另一方面,表面的镇定并不能掩盖内心的痛苦和厌世。

虽然并不缺乏旁人的关心和帮助,但他厌恶怜悯,渴望被当做一个正常人。

第一次见面,戴尔直接走过去让他在就职履历上签个字,鲁莽的动作和言语让菲利普察觉出对方的与众不同。

两个肤色、阶级、地位差别巨大的人,面对各自的困境,在生活催化剂的帮助下逐渐消解,相互融合,最后拥有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真挚友谊。
一段循序渐进的化学反应,有着极为清晰的人物动机和细节,这是《触不可及》真正动人的地方。

一开始,两个人只是简单的各取所需。

戴尔愿意接受这份佣人的苦差事,只是因为他被妻子赶出家门,生活所迫,他需要钱。戴尔对那些枯燥的陪伴以及难以启齿的护理毫无兴趣,高额的收入和优越的生活基本成为了戴尔最初坚持下去的全部理由。

反观菲利普,他似乎也并不在乎眼前的戴尔是否胜任护工的工作。

戴尔虽然粗鲁、随意、不够专业,但很直爽,有话直说。
菲利普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我没感觉的。"身体没感觉,可思想有感觉。

与其说菲利普想招一个合格的护工,不如说他想找一个在平时相处的过程中,不让自己脖子以上觉得特殊,别扭的“朋友”。

为什么要打引号。

因为他希望在自己遇到危险的时候,这个“朋友”不要插手,好让其解脱。
影片中有一场很有美国文化特色的戏,戴尔带着菲利普走进了一家普通的热狗店,他首先给自己点了一份超值套餐,然后被服务员询问旁边的菲利普需要什么。

"嘿伙计,别这样,你应该问他。"

自从残疾之后,菲利普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力。

在家中的停车场,他遇到了自己的邻居,两个同样是上流社会的人还可以假意寒暄一下。可到了这种随时会出现流浪汉的热狗店,面对一个坐在轮椅上残疾人,即使你是白人也依旧被无情地忽视。

出于本能,戴尔站了出来,两个人的关系出现了转折。

原本的“朋友”开始慢慢变成真正的朋友。
人物关系一点点走进的过程中,两处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一处是一本旧书。

这本书是戴尔起初参加面试的时候在菲利普家中偷的,他没钱买礼物,不过还是希望给儿子一个惊喜。

工作稳定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妥,于是想把这本书从儿子手上要回来。

对菲利普而言,这只是一本可有可无的旧书,但对戴尔,或许是他真正想要改过自新的开端。

不再像以前一样小偷小摸,戴尔开始阅读菲利普写的那些无聊的经济学文章,尝试用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获得投资。

虽然,大多数时候都被无情的嘲笑。
另一处是菲利普写了一年的信件。

也许是出于对妻子的愧疚,菲利普对这个交往了一年的信友一直保持着前所未有的谨慎。

既不知道姓名,也不知道样貌。

戴尔见到如此传统的交流方式,一脸诧异,他先是上网谷歌,紧接着直接开始打电话。

于是,菲利普从来都没有想过的线下见面,如约而至。

原版的电影在这里戛然而止,而这个翻拍的故事却没有结束。

菲利普如愿在餐厅见到了想象中的信友,两个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但美好的气氛连一顿饭的时间都没有撑过,面对信友“礼貌”的拒绝,菲利普落荒而逃。
这一次的挫折,让两个人刚刚建立的友谊瞬间破碎。

这里的剧情,如果说缺点就是有些剧本化,变成了一部为了突出某个主题规整的作品。

当然,优点也很明显。

菲利普和戴尔两人之间的关系开始更有层次感。

一开始他们是严肃的雇佣关系,然后慢慢变成互相交心的朋友。

从戴尔的角度,离开菲利普之后,他开始创业,走上正轨,还给自己的家人买了新房子。

再一次接受这份辛苦的工作,目的已经和第一次完全不同。

这一次他不是为了钱,而是试图让自己的朋友回归正常的生活。
他瞒着菲利普,给他安排了一次滑翔。

两个抛弃偏见和阶级的知己相互帮助,一起飞翔,在困境中得到属于彼此的救赎,获得新生。

"一个讲荤段子的男人不一定是坏男人,而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男人也能胸怀世界。"

就是这样一部优秀,感人的作品,11月22日即将在内地公映。

能够在影院重新回顾这个温馨的故事。

真的非常期待。
推 荐 阅 读


期待你分享到朋友圈
加小编微信dypc5252,进电影爬虫用户交流群
获取及时的电影资讯,独到的观点,线下活动信息
还有更多福利哦~
ಠᴗಠ
   喜欢,就点一下“在看”
                                                                                 ↘ ↘ ↘


    关注 电影爬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