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本科生论文被多次提及,大学生写作能力引关注

 

10月24日,据@人民日报官微消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蔡昉建议,“纠正大学发展中一个错误导向,取消对研究生甚...





10月24日,据@人民日报官微消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蔡昉建议,“纠正大学发展中一个错误导向,取消对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发表论文的规定”。他表示,学生还是要以真正学习基础课程,打扎实理论和实验的功底为主,特别是学生基本知识还没学完的时候。上个月#本科生该不该发论文#冲上了热搜,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而关于是否取消本科生发表论文的规定一事,网友看法不一。有人表示不建议取消,认为写论文是独立思考的过程,本科生论文更看重的是过程,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深入了解,学到东西。当然,也有人赞同取消,认为目前大多数本科生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也不具备独立写论文的能力,写出来的东西很多也是东拼西凑,意义不大。

针对此事,还有不少人衍生到对是否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探讨。而这个问题,在此前就多次被提及。首都经贸大学的一位老师曾发微博:赞同取消本科生论文的建议,认为现在的本科生写论文真的没有太大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曾说,“本科生写毕业论文,未来有可能取消。”



大学生写作能力被“嫌弃”?
有关本科生论文的话题时常被提及,其中,取消本科生论文的话题更是会引起一些争议。而时常和这些话题一起被讨论的,还有大学生的写作能力。

说到写作,大学生肯定都不陌生,他们从小学起开始学习写作,不论中考还是高考,写作都占据着重要的比重。不过,步入大学后,大学生的写作能力似乎常被质疑。这并不意外,因为中小学的写作并不能和大学的写作画上等号,写作文和写论文的写作方法也大不相同。

而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写作能力弱”的报道频现。经历过12年语文教育,被高考作文历练过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写作能力却被大学教授们嫌弃——“逻辑思维能力差”“完全不会写学术论文”“连摘要都写不好”“规范语言不会用,全是网络口语”……

在去年,有不少学校开设了与写作相关的课程: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宣布面向2018级新生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还有网友呼吁,希望全国推广;浙江农林大学“大学写作”课程正式开讲,该校2018级求真实验班成为首批学习该课程的班级;南方科技大学在2018级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增设了2学分的“写作与交流”课程,课程明确规定为通识必修课,授课对象为全体大一新生……

“为什么写作重要?因为它是通过逻辑思维构思布局、组织思想,通过搜集证据取舍素材,通过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达,并通过提炼观点展示结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作过程,而是一种思想和论据的组织过程。”曾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的钱颖一曾表示。写作与交流能力是现代大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当代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不足与沟通能力缺乏,给学生的专业学习、科研参与和职业发展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大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毕业论文时出现诸多问题。


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培养?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大学写作相关的课程,并不单单锻炼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还涉及更深层的逻辑思维等能力,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曾说,“‘写作与沟通’课程定位为非文学写作,偏向于逻辑性写作或说理写作,以期通过高挑战度的小班训练,显著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麦可思数据显示,在2018届本科毕业生各项基本工作能力中,“针对性写作”的重要度为62%,其满足度为85%。

注:

基本工作能力的满足度: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满足社会初始岗位的工作要求水平的百分比,100%为完全满足。满足度计算公式的分子是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分母是工作要求的水平。

要提升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是几节写作课就可以做到的,其中还涉及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值得高校认真思考。而这一点,或许可以看看国外大学的一些方法。

如何设计课堂才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国外有大学这样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

第一步,发放课堂阅读材料,师生进行头脑风暴,提出论文主题与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担当鼓励者的角色,积极听取学生的想法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第二步,确定论文主题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搜寻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并写简短报告进行练笔。简短的写作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习惯用文字表达想法,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老师通过重新检查论文要点,如主题、结构、使用证据等方面,为学生写作练习提供修改意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第三步,正式写作前需提供模板。对于教师而言,借助模板可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要求与标准,也能够确保学生理解教师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参照模板可以写出更好的文章。

第四步,写作过程需重视在过程中构建。写论文是一个假设、修订、反馈并且再次假设的过程,不断修改是写作的常态。

除了教学流程的设计,在课堂上,教师还会带领学生重点关注素材的四大部分:论点、争论、结构与读者、证据与分析,不同板块都有相应的分析思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采用彩色编码的方式介绍。彩色编码,顾名思义,是指用不同颜色标记文章重点部分。那每部分需要重点标记什么?

作为文章的“灵魂”——论点,学生需要使用不同颜色的编码重点标记文章主题,问题、讨论或标准,介词(如但是、然而、尽管)这三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作者如何合理组合这三部分。

作为文章的“核心”——争论,学生需要使用颜色卡标记文章出现争论或问题的地方,或部分关键词,如“显而易见”“争论”“挑战”“问题”等。这部分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识别论文中的争论部分如何被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识别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引导读者关注争论点的。分析过后,学生反馈读到的内容,并进行总结——什么样的文章更适合这种叙述方法。

作为文章的“骨架”——结构,这部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把握一篇论文的组织框架。在此环节,学生需要重点标记每段文章的小标题并进行概括,组成一篇文章。做完这些工作后,学生需要思考作者们建立的论点是否通过一个平行的方式进行,哪种模式最适合自己的下篇文章。

作为文章的“血肉”——证据,学生需要用颜色区分不同类型的证据,如引用、数据支撑、专家观点等,这部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合理利用各种类型的证据。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这些文章的论证布局是否紧凑或松散,为何作者会在特定位置加入这种类型的证据,在论述中哪些证据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总而言之,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切不能操之过急。当高校逐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便潜移默化地吸收了不同文章类型的写作方式。其实,写作有一个通理,只是需要高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去摸索。



本文整理自:人民网、共青团中央、《钱江晚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ID:zqbcyol)、《钱江晚报》、《广州日报》、南方科技大学新闻网、中国新闻周刊、麦可思研究等。




    关注 麦可思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