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实验告诉你:孩子从几岁开始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用积极的评价,帮孩子塑造正确的行为...

到底一个穿着开裆裤在杂货店里走来走去的婴儿,是怎样成长为一个害怕负面评价的成年人的呢?孩子开始在意别人对自己评价的年龄你绝对想不到!
01
2岁孩子会看脸色吗?


在最近的TED演讲中,心理学家Sara Botto花费了4年时间,在埃默里大学对“孩子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在意别人评价”进行研究。

Sara教授找到了一群14个月到24个月大的小朋友们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不同颜色的遥控器去操作机器人。



在用第一个橙色遥控器操作的时候,她会给出一个消极的态度,摆弄下说:“啊,动了啊。”



在用第二个蓝色遥控器操作的时候,她会给出一个积极的态度,边玩边说:“哇!好棒啊!”

然后,Sara教授观察这些孩子,看他们会选择哪个遥控器。结果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还不满2岁的孩子竟然已经学会“看人眼色”了。
孩子们不仅会“看人眼色”,还懂得用虚假的行动去迷惑大人,当我们以为孩子还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其实孩子已经学会了根据大人的态度进行选择。
研究人员是怎么发现孩子在根据大人的态度,来改变自己的选择的呢?当研究人员看着孩子们的时候,他们中很大一部分都选择了代表积极的蓝色遥控器,但研究人员不看孩子或是出去时,孩子们却忽然放下了蓝色的遥控器,选择了代表消极的橙色遥控器。
面对来自外界和家长对一件事物不同的态度,孩子对这件事物的态度也会发生改变。比如,当家长对某件物品抱有积极态度时,孩子也会受其影响,倾向于选择这个物品;而当家长对某件物品抱有消极态度时,即便孩子喜欢,也会控制自己不去触碰它。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当父母对待一件事情、一个物品作出评价时,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选择,这也让每一个父母都拥有了改变孩子的力量。
02


你的态度影响孩子的喜好


美国心理学家斯纳金(Burrhus Skinner)曾经提出了一种“过程型激励理论”,被称为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
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理论,就是当我们的某种行为被他人肯定、为我们带来利益时,我们就会受到鼓励,从而继续这个行为;可当我们受到批评或是伤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然后停止这个行为。

我认识的一个男孩子小时候很喜欢收集娃娃,无论是洋娃娃还是毛绒娃娃,他都很喜欢,爸爸妈妈也从没有因为他是男孩而反对过他的爱好。

但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他却自己放弃了这个爱好,还将自己辛苦收集的娃娃都送给了别人。
后来他告诉我,是因为周围的朋友们并不理解他,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在知道他家里摆满了娃娃之后,都会给予他“消极的评价”

我问他:

“那你是不喜欢娃娃了吗?”

他说:

“还是有点喜欢的,但是就不收集了吧。”
对于这个男孩子来说,虽然父母不反对他的爱好,但周围人的评价还是让他受到了伤害,他也因此放弃了这个爱好。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被周围的评价和态度影响着,对于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孩子来说,这种影响更加强烈。

孩子对世界的认知都来源于家长,当一件事情被家长否定时,孩子会自然而然地认为那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而当一件事情被家长认可时,孩子也会觉得是一件好事。

所以,如果你想用你的态度来影响孩子的正向行为,那么可以试试多使用“正强化”方式。



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有迷茫或者退步的时候,家长可以适时给予孩子一些积极的“正强化”,比如明确地告诉孩子:
“你这样做是对的!”
这样的“正强化”,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鼓励。而当我们发现孩子的某种行为有错误的时候,可以选择不在第一时间批评孩子,相反可以用“正强化”鼓励孩子做对的事情,通过引导,让孩子自主地放弃错误的做法。
03


孩子和你所期望的不同?


既然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和期望正在影响着孩子,那为什么最终孩子还是会与我们期望不同呢?

曾经有一位父亲向我咨询,他的孩子非常不喜欢学习,尽管他时时督促但收效甚微,平时孩子喜欢玩手机,就算不玩也是手机不离手,说也说不听。

我听到后问了这位父亲两个问题:

“你喜欢学习吗?”

“你用手机的时间多吗?”

这位父亲说,自己学习基础不好,一看书就困,因为工作原因,需要经常接电话,所以手机从不离身。

虽然这位父亲用积极的态度和评价去鼓励孩子学习,也给予了孩子积极的期望,但是他忽略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孩子的影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家长告诉孩子苹果好吃,但自己却一口都不吃,而是吃起了香蕉,那么孩子一定会产生怀疑:你为什么让我吃苹果呢?我也想和你一起吃香蕉。

同理,家长不断地告诉孩子学习的好处和玩手机的坏处,然而自己却在一旁玩着手机,这样心口不一的行为,让孩子对家长的学习督促产生疑惑,孩子会想为什么你一玩手机,就要我去学习?

由此可见,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折射出家长身上的问题。在发现了孩子的不足时,我们一定要回头看看自己,想要改变孩子,先要改变自己。

不要觉得小朋友什么都不懂,不到2岁的孩子就已经能够看大人的眼色行事了“言传”只能让孩子了解家长的期望,而“身教”才是真正改变孩子的力量。
      推 荐 阅 读      


正面暗示也太旺娃了吧!



“不补课不刷题”照样成为天才少女?
      每 日 送 书      


与青春期和解:

理解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心理学指南
作者:[美] 劳伦斯·斯坦伯格
孙闰松 译
定价:75元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内容介绍
青春期出现极端情绪是正常的,叛逆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部分。本书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一个真实的青春期:讲解了与青春期有关的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辅以几十个鲜活的青春期案例。帮助父母、教师和心理学研究者全面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发现他们在这一时期的优势和危机,进而激励青少年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留言送好礼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截止周五(11月15日)12:00,评论获赞前5名中挑选1位幸运者送出《与青春期和解》1册父母堂还为每日积极留言互动的用户增设额外福利,感兴趣的麻麻立即添加小助手(微信号:youshiyong2016),备注:宝妈交流


你“在看”我吗?


    关注 父母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