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文学教授老爸给孩子讲这些故事,其实你也可以

 

如何克服“学渣基因”...

父母的事业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南宋著名画家马远,家中五代事丹青;大学者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是清末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戏剧大师曹禺的父亲是黎元洪的秘书……除开文艺界,还有大名鼎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迪斯尼家族等商业家族。古今中外,我们知道的很多历史名流,其实都来自“世家”。

心理学家很早就注意到,父母的职业会给孩子重要的熏陶和影响。

一方面是思维方式的影响。比如从事法律、医学、科研等工作的父母,通常处事严谨,条理清晰,这种态度同样会反映在生活当中;而从事文学、艺术等工作的父母,通常细腻、感性,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
球星库里与父亲和弟弟
他们都曾是NBA最好的投手之一
父母拥有的职业资源,也可以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认知优势和便捷。

学者在教育孩子、成就孩子方面有优势。长期严谨的治学习惯,读文献、搞研究、从事教学的经历,都能深刻塑造一个人。学者往往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擅长搭建知识框架,能较快地进入相对陌生的领域。学者在教育方面总是不遗余力,来自这样家庭的孩子,也往往聪明早慧。

比如,有一位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与文学经典传播的教授,想在每晚的“故事时间”给孩子讲一些有趣又有料的内容。他最熟悉、最擅长的领域,就是中国文学史。

于是,这位教授爸爸下了一番苦工,用数年时间,把上起远古口传神话,下到20世纪中叶的中国文学经典,串成了一整套适合女儿听的口语化“讲稿”。孩子听故事的过程,既是优质的亲子时间,也在潜移默化提升人文素养。



有这样的父亲,真让人羡慕。然而术业有专攻,我们都不可能成为“万能父母”。许多理工科家长,对人文学科一窍不通,抱怨自己孩子的语文成绩差,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现在的学校教育又非常强调“大语文”概念,孩子语文基础打不好,是许多家长的“心病”。

好在,那位文学院教授爸爸——首都师范大学的侯会老师,把这套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100讲》录制成了音频,让孩子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中国文学经典之美。

更重要的是,它补全了语文课堂所缺失的内容按照时间的顺序,串起中国文学的历史,给孩子呈现更直观更完整的知识结构,更有课堂上不会讲的人物小史与趣闻轶事,让孩子再也不会觉得语文课枯燥无味,写作文不知从何下笔。
扫描图片二维码即可收听
侯会老师音频课程《中国文学经典100讲》


    关注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