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男,洗澡,我妈推门就进”

 

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





孩子”不想说,但父母“特想听”

世界上最沉重的爱,昨天,我在《不想说特想听》节目中看到了。

这档节目采用平等交流的方式,让孩子和母亲面对面,袒露彼此的真实心声。

这一期的主题叫做:

“时尚男公关,坐拥十种社交方式,也搞定不了亲妈”

整场节目堪称大型窒息现场。
27岁的男主角天天,在北京做时尚公关。

表面光鲜的他,第一次和自己的母亲坐下来,聊自己一直压抑的心事。

正如他说的:

“我需要的只是一个妈”

因为在他的身边,有一个“特高科”母亲。

他的妈妈对他的管控有多可怕呢?

上学时偷看他的日记。

在他洗澡的时候随意进入浴室。

会尝试用各种办法破译他的手机密码查看信息。

从小到大,他的房间没有门锁,只有光秃秃的锁孔,因为全部被妈妈撬掉了。

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装上了摄像头,他必须躲到没有监控的地方,才觉得空间是自己的。

甚至在他成年后和客户吃饭应酬,都会偷偷跟在他身后,看看他在做什么。







天天边说边红了眼眶。但另一头的母亲,始终微抬着头,看着儿子;

一副“我看你接下来还能数落我多少”的样子。



在儿子表达完自己的不满后,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

“我想知道我儿子在做什么,我不该那样做吗?”

天天只能无奈回答:

“我没有权力批判你的方式。

因为你是我妈,我是你儿子,所以我一点权力都没有。”



天天活在童年阴影里,父母经常吵架,从不接送他上学,陪伴少之又少。

所以工作后,哪怕应酬客户喝酒喝到胃出血,也选择一个人扛着。

用他的话来说,自从爷爷奶奶去世后,他就没有家了。

本以为妈妈会因此而触动,结果,妈妈却冷静的反问:

“正常家庭的孩子不都是这么过来的么?谁没有年轻过?”



随后,妈妈又趁机问他为什么不爱回家。而天天的情绪已经到了崩溃的临界点,他回答说:

“我在外面已经很累了,

回到家我还要伪装成我妈想要的样子,有意义吗?”

这时,天天的母亲又使出了一剂杀手锏,打感情牌:

“这么多年,你对爸妈就没有什么好的回忆吗?”

“如果不是因为你,我和你爸的婚姻早就完蛋了”





天天低着头,显得十分痛苦,那些仅有的温暖回忆太尖锐,让他想逃避。

因为对他来说,他是靠着这些回忆,才活到现在。

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让他在两种情绪中反复纠结。



儿子痛苦的回忆过去,她竟说:

“你这么说我很幸福”



弹幕中有一句话让人记忆深刻:

“这个母亲像一个战士;她的微笑似乎在说,这一次,我又赢了我儿子”



整场谈话,她的共情能力几乎为零。她理解不了儿子的痛苦,和儿子谈话的目的只为赢得胜利。

"我觉得你是双重人格。"

"你要知道,有些东西是不可逆的。"

"我觉得剥离开那些东西,你可以很快乐。"

"你长大了,我觉得你应该豁达一些...能翻篇吗?"



她的话不多,却冷酷尖锐:

“说,你继续”

“哦?是吗?”

“说完了吗?”

“我替你说,好吗?”

她用西方的教育方式管控孩子,但又不给西方教育的自由。

她希望孩子找到稳定的工作,又用金钱来衡量他的成败。

以一种压倒式的态度,用爱道德绑架。

母子二人间交谈不了了之,紧张的关系依然没有破冰。

上次我感到这种“亲密关系的枷锁”还是在《小欢喜》中英子的妈妈。

为了女儿的高考,宋倩辞职在家。

把女儿房间装修成透明玻璃,随时随地监控女儿的一举一动。



阻止女儿和生父见面,全面封杀女儿对天文的热爱;

在心愿气球上,逼迫英子写下“考到700分”。

在发现英子偷偷跑去爸爸家玩乐高;

还把自己辛苦炖的燕窝给爸爸的女朋友喝时;

她终于爆发了,大喊着质问英子:

“你压力大,我压力大不大啊?”

“是不是小梦阿姨什么都比我好啊?”

连环炮式的询问,让英子的负罪感愈发强烈。



但其实宋倩真的是一个好妈妈了。

为了女儿,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业余时间。

英子想让她也高兴带她去看电影,被她认为是浪费时间。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女儿炖燕窝补身体,从不害怕辛苦。

英子的未来就是她的未来,她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



孩子天然忠诚于父母;大都会包裹在辛劳可怜的母亲形象中;被道德绑架和情感绑架而无力抵抗。

而英子,面对这样巨大的道德名义,只能默默承受。最终患上了抑郁症,精神崩溃。

教育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

也是一位妈妈逼迫有学习障碍的儿子阿衍考试满分,有所成就。



在这种压抑氛围下,阿衍的精神开始出现问题;

在爷爷的葬礼上开心地说考试满分,而全家人都跟着开心。



在高压之下,阿衍开始虐待猫。

而妈妈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阿衍说的竟然是:

“你功课有进步就好。”

 让人不禁脊背发凉。



现实一再向我们证明;

这种窒息的,毫无界限的亲子关系导致的后果远远比你想象的严重的多。

2000年浙江。17岁的中学生徐力用榔头将母亲打死。

谈及作案动机,徐力说:

“在家里,我没有一点秘密,我很压抑。”



母亲生前对他有严格的行为控制。

不许他和同学交往、打球、看课外书、看电视。

儿子的日记她会随时检查;

只要发现儿子出去玩就狠狠打骂,要求徐力必须考上清华北大。

事发当天,徐母看着电视织毛衣,徐力凑过去瞄了一眼电视,立刻遭到呵斥:

“期末考不到前10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

徐力心中压抑已久的情绪瞬间爆发出来;

拿起门口鞋柜上的一把榔头,终于朝着妈妈发泄了积压多年的怨愤……

“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 42.3% 的孩子表示“恨过自己的父母”。

排名前三的原因是:

“不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理解我。”

“不关心我的心理感受。”

而父母习惯凌驾于孩子之上,是亲子冲突的最主要原因。



《少有人走的路》里说: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只把子女当成自我的延伸。

子女就像他们昂贵的衣服、漂亮的首饰、修剪齐整的草坪、擦拭一新的汽车。

而后者代表着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

父母的这种恋子情结,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但其实有着惊人的破坏力。

她从未允许孩子是个独立于她之外的个体,有生命权,有自由意志。

悲剧往往就是这样发生的。



父母爱其子,必为之计深远

 

但这种计,应该是建立在把孩子当作一个单独的个体来教育;

而不是以自我的意志,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去改造。

在《爸爸去哪儿5》收官时,杜江为儿子准备的一首诗中写道: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与你无关;

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那梦里,不必有我;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我爱你,仅此而已。”

亲子间最好的状态莫过于此。

能接受孩子的到来,也能平静看待孩子的离开。

让他们不被爱绑架,告诉他们:

“我是爱你的,但你是自由的。”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关注 木棉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