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李诞:我鼓励你做一个“自私”的人

 

灼见——聚合有穿透力的思想观点和有愉悦感的艺术作品。...

Nov.

15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只有真实地做自己,接纳自己所有的好与坏,我们才能活得更坦然。
作者 | 念念
来源 | 念念沐心(nnsg1021)
01


上周末,《奇葩说》第六季第四期播出。辩题是:奇葩星球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个,你救谁?

名画代表高雅的艺术,猫代表弱小的生命。顾名思义,探讨这个话题,本质上也就是在讨论艺术和生命二者价值的孰轻孰重。

倡导救名画的是正方。

二辩黄执中从一上台就把立意定得非常高,认为救猫是受限于认知低下,只顾及到“近处的哭声”,而救名画则代表上升到了更高的精神层面,是因为听到了“远方的哭声”,看懂了艺术的价值。

不得不说,听起来,这无疑是很高级的价值观,也很难辩驳。

接下来就是李诞的出场,他代表反方,要从黄执中的手中抢票。

而他所用的方式却无比简单,就是用一种看似轻松却又极其接地气的方式,来一一拆解对方所打造出的“高级感”。

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在看过这期节目后,都成功地被李诞在现场所做的精彩言论深深折服。这段辩论只有9分钟,却屡屡爆点,实在是令人直呼过瘾:

艺术最大的价值,是永远地活在人们的心中,而生命最大的价值,是活着。

远方的哭声也很可怜,但我们每个人还是要从朴素的地方做起,近处的哭声你都不管,你管得了远处的哭声吗?

辩论中他还多次提及“自私”二字,承认自己就是一个很自私的人,别人想着文明、理性,只有他想着救猫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

最后,他不无自嘲地发出了直击灵魂的拷问:“为什么好像只有我是这样的人?”

可是真的只是他是这样的人,其他人都活得毫无私心吗?当然不是。

相反,在听过太多欲盖弥彰的掩饰之后,你会发现,“自私”得如此坦诚的李诞才是真实且睿智的。

一直以来,在传统观念里,自私代表的都是某种道德上的瑕疵,只有无私、奉献、牺牲之类的字眼才是伟光正的,所以在面对选择时候,个体往往也会被要求舍弃小我,顾全大局。

但事实却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自己都活不好的人,他连自己的意愿都正视不了,连身边的人都照顾不了,又怎么可能有余力去顾及世界?

李诞说,这个世界的维系靠的就是我这样“自私”的人。我们这样自私地活着,但是不伤害别人,这个世界才能运转。

真的,不管是救猫,还是救画,允许每个人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有尊重本心做出选择的权利,远比动辄扯起虚无缥缈的高尚大旗要来得务实得多。
02
众所周知,这己经不是李诞第一次在公众场合以戏谑的方式承认自己的“自私”与“浅薄”了。其中最为圈粉的,当然要数他的那句名言:开心点朋友们,人间不值得。但就是这么奇怪,如此自私浅薄的李诞,不仅不会惹人厌烦,反而还能频频爆红。要究其原因,其实也简单,因为在他的身上,公众可以感知到一种轻松释放自我的力量。

他让我们明白,做人有时候也可以不用活得那么紧绷,那么压抑,那么绝对正确,与成不成功相比,自己开不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中,都在被鼓励要树立宏大理想、高尚情操,要多为大局着想,要努力讨取他人的欢心,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有志青年。

可当我们以此为目标去生活时,往往只会换来现实的重重打击。因为哪怕拼尽全力,我们依然无法活成这个世界所要求的样子。

于是,在无数个夜深人静时分,卸下那些理想主义的包袱,我们看着筋疲力尽的心,一定也曾问过:“生活己经如此艰难,为何还要自己为难自己?”

是啊,对于普通人而言,能活好当下,顾好眼前,本就己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为什么还非得谈什么宏大理想、高尚情操?

如果多考虑自己的感受,多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真的能让自己开心,又为什么不可以?

所以,与其说李诞是“自私”的,我更愿意把他的这种生活态度理解成一种看清生活真相后的通透与豁达,是把那些所谓深刻的高远的东西都化做实实在在的活法:

为自己而活,为眼前的快乐而活。

这不叫自私,而是生命最基本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我们首先应该把自己活成自己所想要的样子,然后才能扮演好其他角色。
03
写到这里,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则颇有意思的新闻。

上海中心城区某小学一年级的一次语文考试中有一篇阅读理解,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其后的阅读题中有一题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

 

全班40多名学生中,只有一名学生如实回答“我不会让梨”,结果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叉。孩子父亲看到后觉得有疑义,就将试卷拍成照片发到微博上,在网上引发了热议。

很显然,单从语义层面上看,孩子的回答并不存在问题。老师之所以判错,是基于我们生活中一直潜在的道德评价标准,认为利他才是正确的,利己则是错误。

后来曾有记者在采访中问孩子,为什么不会让梨,孩子给出的答案是,他认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并坚信自己没有答错。

 

其实看完这段采访,我当时真的挺感触的。

孩子还小,所以他是诚实的,有勇气直面人性中利己的本性。但很难讲,在经过这么一翻教育后,以后的他在面对类似问题时,还敢不敢再坚持己见。或者,当他成年以后,在面对他人的道德评判时,会不会因为不敢担起“自私”的指责,而违心地放弃心中所爱?

在这个孩子身上,我们其实也能看见自己成长的影子。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到戴着面具而活的成年人,有太多外界的眼光与标准在要求我们做出改变,而到头来,我们所能留给自己的,往往也只是一个完全言不由衷的自己。

事实上,道德教育要求人要行善为人,有所奉献,这本没有错。但它最大的悲哀,是一直在避讳谈论私利,不愿意承认人应当有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

对此,南怀瑾先生的总结是:人类总是一个很矛盾的生物,在道理上,都是要求别人能做到无欲无私,以符合圣人的标准;在行为上,自己总难免在私欲的缠缚中打转。不过,自己都有另一套理由可为自己辩白。

一边是理想中境界,一边是真实的欲望与人性,你越纠结,只会痛苦。不如简单点,坦诚地面对自己,只选让自己开心的答案。
04
这个世界有没有真正无私高尚的人呢?

我相信,一定有。他们在思想境界上已完成了对小我的超越,也愿意奉献自身去造福他人。

但前提是,这种无私是要建立在个人自由选择的基础上,而不是被强加被要求的结果。

怕就怕,把这种标准放之四海而皆准。毕竟,对于绝对大多数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而言,最大的理想,不过就是能平安健康、开心快乐地活着。除此之外,都是重负。

我们不想成为英雄,只想在自己普通的人生里过好每一天,负好对自己应尽的责任,这并没有什么值得被指责的。

关于“自私”,有这样一段话,我觉得解释得特别好:

说别人自私,往往是因为没有更好的理由。如果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跑了,你说他偷窃,说他抢劫,但你不会说他自私。只有东西是别人的,自己想要却求而不得,想不出其他的说辞,这才说他自私。

是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真正的自私,其实是强行要求别人无私。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守护的东西。也许在外人眼中,那是应该要被割舍的,但在他那里,那就是他心之所向的选择。这无关是非对错,只是活法不同罢了。

人间也许不值得,但你值得所有的善待与美好。

无数的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真实地做自己,接纳自己所有的好与坏,我们才能活得更坦然。
— THE END —
☀本文选自念念沐心(nnsg1021),灼见经授权发布。

MORE
灼见热文

◐◑29岁母亲托孤赴死,倒在70年前最黑暗的魔窟!今天,她值得所有人纪念!

◐◑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摆脱自卑和讨好型人格的

◐◑我想有个武汉朋友

◐◑深度 | 吴晓求:当前经济形势下,最应该尊重的10个经济学常识(清晰透彻)

◐◑在没有父母的老屋,我只是故乡的客人


    关注 灼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