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林心如式员工,难怪刘涛会崩溃

 

林心如复出,一开始就凉了?...



《亲爱的客栈3》大家有看吗?

if 姐被#刘涛 严格#这个话题吸引了目光,因为前两季的客栈里刘涛一直是温暖治愈的老板娘形象,节目也是主打慢综艺,怎么会和严格挂钩呢?

带着好奇姐看了节目,发现不仅是刘涛性情大变,整个综艺的画风都变了。

刘涛作为老板要从员工中选一位成为最终合伙人,这也导致大家出现了竞争关系,所以节目的风格跟前两季有很大不同,不再是治愈系慢综艺,更像是“职场”生存大战
第一个热议话题就跟“职场中的表达”有关。

第一期里李兰迪面对早餐的考核,有些手足无措,于是主动向马天宇求助,从炒菜到调味再到装盘,基本上这顿饭就是马天宇做的。
然而评分时李兰迪的作品位列第二名,马天宇自己却是倒数第二。

她完全沉浸在喜悦中,居然没有提马天宇的帮助,从镜头也可以看出,小马哥是有一些失落的。
这也戳中了网友们的情绪,纷纷批评李兰迪就是职场中“抢功劳”的那类人。

再比如迎宾考核环节,考核的其实是“职场工作态度”。

在这次考核当中,阚清子要接待张翰扮演的客人,但她在面对张翰的种种要求时,毫无招架之力。

不仅全程被张翰牵着鼻子走,而且还频繁笑场,仿佛没把这事当一回事。
甚至在最后退房时,心大到忘了收取房费,这样的工作态度难怪老板会给她打零分。
林心如表现出的问题则是老板最注重的“职场效率”

作为管家整理房间,结果被子皱巴巴、边角不清理,房务严重不合格。
接着问下去发现很多事都没完成,她解释自己铺床就用了一个半小时,浪费了太多时间。

可是培训时要求铺床时间是 12 分钟啊,质量达不到,效率还不高,老板刘涛瞬间崩溃。
结果显而易见,个人营业额排名她倒数第一,第一名几乎是她的八倍。

不妨想一下为什么是林心如最差?工作效率不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她在跟其他嘉宾聊天时吐露,自己从来没做过服务行业的事情,打心眼儿里就不想竞争,因为怕自己太累。
这还不算,她还多次抱怨什么都要做好累,觉得自己做的不开心。
职场目标是“无惊无险到六点”的零竞争,职业习惯是抱怨自己做得太多,当然个人成长不起来。

还有最常见的“职场沟通”问题,在节目中也有体现。

员工们的性格年龄不同,跟老板还都有私交,所以刘涛的“冷面老板”形象一时间也不能被所有人接受。
像追求个性的张翰就会对管理方式有自己的想法,但好在他会主动和老板沟通,并思索如何让大家都处于一个舒适的状态。
这一季的客栈因为 KPI 的设置变身为小型职场,不再是以前的度假时光,也正是因为太真实,被网友们吐槽“看得很焦虑”。

但是当设定好规则后,自己选择了加入,就应该认真对待,所呈现出的效果被人评价也是无可厚非。

综艺是这样,娱乐圈是这样,职场也是这样。

就像林心如复出在节目中的表现,被直指“既想得报酬,又不想干活”。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是,资历老的员工如何面对工作,以身作则还是投机取巧?

发现了吗,职场上有一些问题是共通的,似乎真的有那么一套“潜规则”存在,比如:

为什么一样在加班,有的人就频频被老板表扬,而你却在挨批评?

晋升涨薪之路到底应不应该自己主动争取,还是踏实做事等老板看见?

为什么有些人似乎总能获得机会,自己却一直被忽视?

绞尽脑汁的工作汇报,却总被说不用心,到底怎么办?
今天,if 姐就邀请了我司四位员工小姐姐,分享真人实例,讲述她们职场蜕变中总结出的“潜规则”,之所以叫“潜规则”,是因为她们学会的,不仅仅是专业领域的工作,而是在心态、细节各种周边方面发生影响的因素。

关键是,每个点,都能帮你升职加薪涨知识~
视频编辑
95 后
工作 2 年


大家好,我是Niki,在公司快两年的时间,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个人性格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从最开始的初级编辑到现在可以独立负责很多项目,关于“职场潜规则”,我有以下三点想跟大家分享。

一,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太功利,比起关心结果更应该享受过程。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里面说,现在很多年轻的职场人做事情都比较功利,一件事情还没有开始做,就开始想做完这件事情之后我能得到什么,可能是涨工资、也可能是获得更多机会。

老实讲,其实我之前也短暂出现过这种念头,偶尔在工作扎堆觉得时间不够用的时候,内心的小恶魔就会出来发声:你看你付出了这么多,真的值得吗?

这种负能量情绪出现的时候,我就会看看周围同事们的工作状态,看到大家雷厉风行、坚守在自己岗位上认真工作的样子,就会觉得自己的这种情绪很不值一提。

后来我意识到,做一件事之前就去想自己能得到什么,很容易变得唯结果论,这样反而会忽略当初因为喜欢而选择这份工作的初心,以及原本能让你学到很多东西的工作的过程

有这个瞎想的功夫,还不如把时间和注意力放在如何能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以及多思考我能再多做些什么。

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当把注意力聚焦在“我能做什么”、而不是“我能得到什么”的时候,其实机会都会在无形中向你靠近。

从高中开始就想成为时装编辑的我,之前还觉得去时装周是一个很遥远的目标,但自从我学会,要重视当下的机会,把经手的每个项目都尽力做到最好(个人能力的最好),现在就有了很多出国出差的机会,时装周还成为了纽约和米兰站的负责人。
纽约时装周时 Niki 在帝国大厦


二,要珍惜每一个机会,无论是自己争取的还是领导给到的

我之前的工作经历因为公司老员工多,导致我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别人说什么我做什么的人,不会拒绝,更不会主动去为自己争取一些机会。

这样的状态在来 if 五个月时有了变化。

当时在一次会议上,if 姐问我:“你喜欢你现在做的工作吗?”我回答:“还行,不讨厌”。她接着说:“但我觉得你做的不开心,你可以仔细想想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然后这周内告诉我”。

后来几天,我每天都在想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然后在那周的周报中,我提出了想要换一个栏目的想法。

可能大家会觉得没什么,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个挺不容易的决定。从那以后,因为做的是喜欢的栏目,所以愿意去为它学习、付出,久而久之,我开始找到工作中的成就感了。

到现在,我会主动跟老板提我想要做什么,想要承担更多的工作内容和责任,比如独立负责一些项目。当然跟老板提出这些之前,我是做了充足的准备的。

每一次去时尚活动、每一次采访,我都会严格要求自己必须做好,尽量不要出差错。我很清楚地知道,职场不是象牙塔,一腔孤勇远没有脚踏实地来得有用,如果小到一次品牌活动都报道不好,怎么能奢求之后领导再给你更多的机会呢。
三,做喜欢的事和做有价值的事是不冲突的。

近半年来,我的大部分工作内容都是在跟不同的广告客户对接,很多时候,自己准备了很久的策划、想了很久的 idea 会直接被客户毙掉,也会被疯狂改稿......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于“是做自己喜欢的事重要,还是做别人觉得有价值的事重要?”的纠结中。

后来,我找到了一个调整自己心态的方法:不要钻牛角尖,多换位思考,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之后,我发现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一方面,自己喜欢的事和别人觉得有价值的事本来就并不冲突。

另一方面,当看到自己做的内容被广告主认可的时候,那种满足真的只有自己能感受到,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强自信心。
摄影+视频编辑
95 后
工作 1 年


在 if 的这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我觉得“成长”这个词很适合我,因为我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提升。

首先,是学会了选公司时,企业文化很重要。

说实在的,入职之前我根本没想过企业文化的事情,而且这是我毕业后得到的第一份工作,所以我会把学习当作主要目的,不管是与同事的沟通,自己的工作技能,还是权衡与判断,自己需要拼命的学习一切。

适应了环境,了解了更多的企业文化之后,发现公司的理念其实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这对从小就生活在比较匮乏环境中的我来说,是能感受到温暖的地方。

特别是每次参加粉丝活动,就会看到 if 和 ifer 之间的美好,每月的送礼,欢乐汇,在礼物的挑选、包装、甚至送礼形式这些细节上都要做到极致。

对 ifer 们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关爱,影响着越来越多渴望美好的人加入我们,我们也不断地享受着 ifer 们爱的供养,让我觉得自己活在爱与被爱的世界里,进步成长也变得自然而然。

所以说,企业文化跟个人成长也是息息相关的。
Lulu在欢乐汇


其次,定期观察别人+自我梳理。

保持学习的状态很重要,同时自我梳理也很重要,每个月和季度,我都会冷静的想想上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以及出错的地方,是否提高了能力

如果没有,那是否需要考虑换个方向,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或者看看身边同事的那种“拼”,告诉自己更不能放弃~

工作的第 7 个月,我向老板提出了自己的需求,相较于之前重复性高的工作内容,我希望有更多机会和挑战,于是我的工作多了活动报道的机会,从国内的预览到国际时装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也让我对自己要求更高,向更优秀的人靠近~

而且这种严格要求也体现在工作习惯上,if 姐对时间的要求非常严格,也总是说,事情不顺利时,先考虑自己可以改变什么,而不要找借口,虽然这个过程不容易,但确实让我的工作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外出工作时,这种感觉尤为明显,合作方总是夸我们,再看看有些同行的行为,我心里还挺骄傲的。
最后,是学会利用“技术手段”克服自卑和匮乏感。

我的匮乏更多的是来源于原生家庭的影响,从小生活在不被家人肯定的环境中,让我内心极度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当他人一旦对我做出否定时,便会钻牛角尖,一直反思自己,进入死循环,带来更多的自我否定和不自信。

所以一开始连公司提供 1500 元的 EAP(员工心理援助咨询)我都不太敢报名,但是参加之后我有了很多的改变和成长。

第一次去 EAP ,丁老师给我举了一个例子“当别人打你第一下的时候,你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打你第二下,第三下的时候呢?”我的回答是“被打的第一下,我会认为他是不小心,保持沉默,第二下我会稍微躲远点,第三下我可能会反抗。”

但丁老师说:“你在第一次就应该告诉他‘你打到我了’”。

这个例子给我触动很深,之前的我面对困境是选择封闭,甚至不敢主动做出反应,但现在我会主动沟通,主动表达自己,跟家庭也逐渐和解,自我的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公司给了我机会,但报名是我的个人意愿,如果不能主动走出这一步,那也就不会有后面的如梦初醒,我也经常看到网络上很多人在倾诉自卑的痛苦,没错,自卑真的很痛苦,但我选择了走出痛苦,去面对更广阔的世界。
微信编辑
95 后
工作 2 年


回溯一年前的自己,在某些方面略有进益,而对我职场进阶最有帮助的一点,是我学会了反思总结

反思总结并非简单想想,而是深入思考。

深入思考的第一步,在我看来是写好周报

我进公司后写的第一篇周报,281 个字,仅仅如小学生日记般描述了这一周的工作,唯二的两点反思也大而虚,现在回看实在汗颜。

但很感谢公司,有总结的习惯,且老板每一篇周报都会认真看,一定程度上迫使我必须认真对待周报。

从深入分析自己的文章,到总结参与活动报道的不足与亮点,再到每周的思考与感悟,慢慢地,周报越来越长,想法越来越多。

上一次交的周报,酣畅淋漓写完,一看竟然有 2500 个字,瞬间觉得,这一周没白过,成就感油然而生。

就在这不断地自我突破,自我调整,自我修正的过程中,我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也得到了一直向上攀登的力量。
巴黎时装周小 Di 在香奈儿秀场外


关于为什么要认真写周报,我有这三点感触:

一,可以直观看到自己这一周到底做了些什么。

人的主观判定有时候并不太准确。某一周,我觉得自己好累、好忙,但真写出来,发现做的事可能并不多。有时候觉得一周如白驹过隙,一眨眼就没了,反而这一周收获最丰盛。

只有周末沉淀下来,仔细回想这一周的工作,才能看清自己到底是真忙还是假忙,时间都花在了哪里。

二,写下来的收获和总结,远比只在脑袋过一遍多得多。

很多时候,我也会犯懒,觉得这件事过了,我就在脑袋里面思考一遍就好,好的坏的都能记住。可每次,都会被打脸。上次没写下来的,下次一定记不住。

而且笔头总结,是最直接提炼重点的方式,会加入你的思考与问题延伸,清晰直观且深入。
三,周报能缓解我的焦虑。

作为一个入职场也就两年多的人,时常会觉得自己很菜,碰到情绪不好的时候,还会陷入对未来的恐慌和焦虑中无法自拔。

正是这一次次的周报,让我知道自己一直在做着有价值的事情。

每次季度总结或年终总结前,翻看过往的周报,会从中发现自己不断在进步,以往觉得特难的问题,如今都不足为虑,曾经渴望得到的东西,也都收入了囊中,那些想不开的就都烟消云散了。
Fashion Director 
90 后 
工作 5 年


大家好我是 Elaine,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关于职场中的沟通潜规则

一,跟老板沟通,一定要说自己大脑加工过的信息。

最开始我就是不太会组织语言,脑子里很多信息,但表达的时候没有重点,对沟通目的很不明确,导致总是被老板驳回,或者表示听不明白,浪费很多时间。

后来经过分析,我发现一件事情首先要自己先进行梳理,梳理过后作出判断,并附以简单理由,心里有数之后再跟老板交流,此时老板面临的就是一道填空题或是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

“题目”已经清楚明白,只需要下达决策最终选择,对于沟通的双方都是省时省力的事情。

另外,如果只是简单的传递信息,老板会认为是没有解决问题能力的表现,或是纯粹在浪费时间。
Elaine 在时装周


二,在跟同事及下属的沟通中,把加工信息变成自己的工作习惯。

当我跟同事、下属对接时,如果对方在描述事件后,再附带个人观点的话,我会觉得这是个对于工作善于思考的人,不管观点靠不靠谱,我也更愿意去沟通哪儿合理哪儿不合理。

但如果只摆事实,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所以呢?要问我什么?”无形中增多了沟通的轮次,沟通成本就增加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把这样的沟通习惯消化后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体系,跟他人的沟通交流都是有指向性的,包含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

同时,在这套加工到交流的过程中,还应该包括提供解决方案这一项内容,因为沟通永远应该遵循“有意义”这一原则。

最后还想跟大家共勉一点,做个靠谱的人真的很重要。

主要表现在主动反馈,领导布置了一件事,做没做,做到啥程度哪一步了,都会自主报备,让布置工作的人心里也有数儿。

我的习惯就是没完成的事儿一直在我的 list 上待着,如果下属重视反馈我就觉得跟这个人合作很省力,说明他是具备主动推进工作的能力的;

但如果不反馈,那我也不知道,我看见 list 上这个事情,就得反复追着,“做的怎么样了”、“有什么问题吗”一直问,很累心。

举一反三,我跟领导沟通也会注意这一点。
上面四位分享的 if 姐小伙伴,都是 90 后,最年轻的一位是 96 年生人,但在 if 工作期间,每个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晋升和加薪。

看完她们的分享,再来回想所谓的职场潜规则,其实不过就是在职场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具体问题。

但万变不离其宗,只需要明确三点思想,办法就总比困难多 ——

1. 关注别人,不如先关注自己

职场是一个竞争环境,也少不了和各种外界人士的交流,这个过程中,与其在意他人怎么看自己,不如观察好自己当下的心念。

我在做的事,是我认为有价值的事吗?

我在做的事,是我真正热爱的事吗?

我在做的事,我做到让自己满意了吗?

记住,你永远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至少可以让你自己给自己点赞。

而在作出真真正正的成绩,获取外界认可之前,你最大的支持者,不应该是老板,不应该是其他人,而应该是自己。
综艺《令人心动的 offer》


2. 业务能力是最重要的(但不是唯一重要的)

很多人追求的职业目标是稳定,但在当下社会环境里,根本没有所谓的稳定,有些国家机构也一样裁员啊,只有你自己的能力,才是真正的“铁饭碗”。

拍老板马屁,和同事搞小圈子,急着站队,在某一公司某一阶段可能很好用,但实实在在的业务能力,在所有工作机会里都很好用,而且能用一辈子。

再说你真的想和一群办公室搅屎棍一起工作一生?如果不想,别做那样的人,也别去那种的公司。

作为编辑,你的热点捕捉、信息整合、逻辑结构和语言组织能力,

作为摄影摄像,你的审美、选景、拍摄和后期能力,

作为行政,你的统筹、沟通、处理多部门多人关系和多项事务并行能力……

每一个岗位里都有人可以做到顶尖,而顶尖的人永远是值钱的。
3. 职业素养这个东西,太重要了

在进入职场前三年,你获得的经验和认知,会直接影响今后可能一生的职业发展。

因为这些经验和认知,构成了你的职业素养。

从小了说,是尊重时间(永远不迟到,提早提交内容);是看重细节体验(比如 if 姐给客户看改完的稿子,除了发一遍全文链接,还会给到所有之前提到修改部分的截屏,方便对方过目);是工作习惯(事事主动回复,别等别人问、收到要求二次确认)等等等等。

往大了说,是心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延迟满足、从别人身上学习);是职业形象(不要在朋友圈伤春悲秋或者骂人,你的同事和合作方会看到的);是自我驱动的习惯(自律,勇于追求理想)等等等等。

尊重你自己,尊重你的职业,尊重你的同事和合作伙伴,因为工作会陪伴我们一生,没有一个好的心态和规划就稀里糊涂投入职场,比稀里糊涂跟人瞎结婚还惨,我们可以一辈子不结婚,但很难一辈子不工作。不是吗?
你有哪些职场问题或是小锦囊分享?来评论区说说吧~
 本文内容为 if 微信公众号原创
如果你喜欢 if 姐的文章,记得把姐微信标星哦!
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哦


    关注 if爱与美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