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老道外

 

告诉你一个“风雪老道外”...





老街

12 日下午,哈尔滨下起大雪,有网友调侃这是今冬第一场“认真的雪”。因为它的“认真”,冰城被赋予了独特的韵味,也吸引了一众摄影爱好者举起相机记录美好。

58 岁的张智福也是这样一个“ 喜爱风雪”的摄影人。十几年前,当数码相机早已成主角的时候,他用黑白胶片记录了风雪中老道 外 的“ 原 生 态 ”;如今,他又用彩色照片,“描绘”了道外的变迁及风雪美景。

那一张张照片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张智福娓娓道来……
道外南三道街“老照片”
黑白照片记录老道外的“原生态”岁月

张智福拍摄的“老道外”黑白照片,收录在一个名为《风雪老道外》的摄影集里,一共 96 张,是他从近千张照片里精选出来的。

这些照片拍摄于2002年到2004年之间,当时张智福是《妇女之友》杂志社的摄影记者兼美术编辑,后来,成了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影像艺术系的教授。
修锁人


古老的门洞,破旧的煤棚,斑驳的廊柱、木门和楼梯……这样的景色在很多人眼里或许并不美,可张智福说这就是曾经的“老道外”。就像一位老者,慢慢讲述着背后的沧桑和曾经的辉煌。

当然,构成“生活”的还有人,包括骑三轮车的、筛煤灰的、修锁的、掏旱厕的……“原生态,也是一种美。”张智福这样解释道。他说,拍摄这些照片的初衷,就是用艺术和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记录下来它们。
卖菜人


的确,如今再回看这些老照片,已相当珍贵和富有意义。因为,当年拍摄的景物,几乎都已消失。即使“修旧如旧”,也少了一些市井味道。
骑三轮车的装卸工


至于为什么会在数码、单反流行的时代选择用黑白胶片拍摄,并以风雪为主题,张智福说,除了艺术表现手段,更主要是想用风雪衬托生活。“哈尔滨是冰雪之城,雪的魅力不只是洁白无瑕,还有衬托和掩饰的魔力,可以掩饰‘大杂院’里的灰色,更可以用洁白衬托出那里建筑的别样风情……”
讲述的不只是岁月痕迹

还有少年时代的满满回忆

其实,张智福把镜头对准“老道外”并非偶然,因为那里有着他最好的少年记忆。

别看从小生活在道里区,但张智福却是道外区的常客。十几岁时,他学习绘画,就经常花四分钱,坐着“大辫子”公交,从道里到道外北三道街找他的小画友一起写生。

“踩着咯吱作响的木楼梯,飞快地跑进小伙伴唐衍武家狭小的阁楼里,冲洗临摹资料的照片;趴在二楼木质的栏杆上,画院子里的建筑和人们;偶尔,我们也会跑过长长的街巷,到江边画游船和人……”张智福说,可以说这里开启了他的艺术启蒙之路。
道外南头道街“老照片”


后来,到工厂上班,位置就在现在的北十八道街。每天骑车从道里到道外,总觉得这里的生活气息更浓。1984年,张智福考入“哈尔滨大学”艺术系,暂别了“老道外”,可是两年后房子动迁,他借住在唐衍武家,又回到了老道外。

“看见人们排队打水、老楼里的姑娘出嫁全楼人都跟着热闹的场景,即使是旁观的‘短居客’,也会觉得生活那样的美好。”张智福说 ,让 他 印 象 深 刻 的 还 有“串院”,“从这条街上的一个门洞进入大院,可以从另一条街上的门洞走出,这是在其他地方生活不曾体验过的……”

怀念和珍惜的

都是都市人的“乡愁”

时光无法倒流,人们只能从一些碎片化的记录中慢慢品味,找回当年生活中的点滴记忆。这是在拍摄《风雪老道外》后,张智福的体会。

“空闲时,我们当年一起学画的小伙伴们,总会聚在老道外。可是如今再回老道外,坐在当年的老店里,却怎么也找不回少年时的生活意境了。”张智福说,人们对“老道外”的怀念和珍惜,就是都市人自己的“乡愁”。
冰雪下的哈尔滨


当然,张智福也拍雪,城市、建筑、风雪、人的故事……这些都是城市的元素,更是冰城的独特元素。“用黑白记忆唤起人们对老道外的回眸;用色彩斑斓,唤起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这就是他眼里的摄影艺术。
龙头新闻  薛宏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商务合作:0451—84691043  84652819

审核王轶男 责编王德斌

帮忙点亮小花花!↓↓


    关注 生活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张智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