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人的取暖神器穿越到现代,会变成什么?

 

说不定在你家里就能找到同款...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四季如春

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冻成汪”
前几天北京的降温上了热搜
在瑟瑟的寒风中

地理君左盼右盼终于把暖气给盼来了

一夜之间家里仿佛又“温暖如春”了

在感恩暖气的同时

地理君还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以前的时候没有暖气空调

寒冬腊月里,古人是用哪些神器来取暖的?

这些神器如果穿越到现代

都变成了我们身边的哪些取暖物品?


硬件设施


   椒   房   殿   
椒房殿属汉代未央宫建筑群

是皇后所居之所

椒房殿内所用的“椒”即花椒
古代的工匠将花椒捣碎和泥后

加入花草植物,制成墙壁保温层捣碎和泥

制成一层墙壁保温层
此外,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

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

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

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自然不会感觉冷
而且,用花椒多籽

用花椒涂墙也是取温暖多子之意
《汉宫仪》中对椒房殿的记载:
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
由此可知椒房殿至少有两个功能:
一、防寒保暖
二、保持室内香气
变身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椒房殿的穿越变身
汗蒸房
   火   墙   
古代皇宫建筑师们为了保证冬天宫殿内的温暖

在建造时将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

火墙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

使整个墙体向室内辐射热量
火墙的下面挖了一条通道,即“火道”

添火的炭口设在殿外廊檐下

只要在炭口中烧上炭火

热气便可顺着夹墙内的火道,温暖整个宫殿

而且,为了使热力循环通畅

火道的尽头还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孔排出
养心殿东暖阁
同时,火道还直通皇上就寝的御床下面

形成的“暖炕”与“暖阁”

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
变身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火墙的穿越变身


贴身好物


   手   炉   
宫廷剧中的妃子们在冬天的时候

都会在手中抱着一个小手炉取暖
手炉多为铜制,因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

所以又名“手”、“捧炉”、“袖炉”

手炉里面装有火炭或者尚有余温的炭灰

热量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进行缓慢传导

外壳温暖不烫手

手炉外身还包裹着精美的布罩
为了携带方便

大部分手炉还设有活动提梁
诗人陆游的《西林傅庵主求定庵诗》
就曾提到过手炉:
业力驱人举世忙,

西林袖手一炉香。

未能成佛浑闲事,

十劫看渠坐道场。
变身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手炉的穿越变身


热奶茶
   足   炉   
足炉比手炉略大,是一种用锡或铜制成的扁瓶子

一般为南瓜状,上方有一个带螺帽的口子

热水便从这里灌进去,灌满热水后放进被窝

这样晚上睡觉就十分暖和

因此足炉也被称为“脚婆”、“汤媪”、“汤婆子”
黄庭坚曾在《戏咏暖足瓶》中写道:

千钱卖脚婆,夜夜睡到明

说的就是它的温热能够让人安睡整晚

汤婆子不容易损坏,大多数百姓家都会有

甚至有些汤婆子还会传给几代人

直到清朝汤婆子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苏东坡就曾把足炉作为礼品送给好友杨君素:
送暖脚铜缶一枚,

每夜热汤注满,

塞其口,仍以布单衾裹之,

可以达旦不冷。
变身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足炉的穿越变身


热水袋


行走的暖气片


   熏   炉   
熏炉又被称为暖炉、红炉

是一种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
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

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

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用来供室取暖
早在商周时期

贵族阶层就使用了以青铜铸就的熏炉

其中,最著名要数汉代的错金铜博山炉


炉身分为炉座、炉盘、炉盖三部分。炉座透雕成三龙出水状。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嬉戏,猎人巡猎山间
熏炉起到的效果类似于现在的“中央空调”

外形类似于一家人围坐取暖的煤炉

唐代诗人白居易把熏炉称为“别春炉”,有诗云:
暖阁春初入,温炉兴稍阑

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

独宿相依久,多情欲别难

谁能共天语,长遣四时寒
变身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熏炉的穿越变身
煤炉
   火   盆   
在古代,火盆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取暖工具了

放一个盆在房屋中间,里面放上燃烧的木炭取暖

这种方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
皇宫里有精致的火盆,民间的百姓大多用泥盆

所以无论是在诗词还是书画,火盆的出现频率非常高

下图的画像就描绘了雍正皇帝坐在火盆旁读书的情景

鎏金象首足火盆上还插有铜箸
不过火盆取暖十分容易发生火灾

清代嘉庆皇帝就曾严饬大臣在太和殿放置太多火盆

这样既不暖和,又费钱

尤其是窗户一开,火星乱窜

幸得御前大臣侍卫等纷纷踹灭才不致引起火灾
变身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火盆的穿越变身


煤炉


穿衣、吃饭有绝招


   纸帐、纸裘   
说起用纸来取暖,大家可能会有疑惑

其实这也是古代贫苦人群迫不得已的办法

由于唐宋时期农田大多用于种粮食

麻的种植就相对减少了

但此时造纸术却开始发展起来

此时出现了用楮皮纸缝制成的纸衣,称“纸裘”
“纸裘”的原料一般采用较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

质地坚韧,揉皱之后不但耐穿,还可以抵挡风寒

加上造价便宜,是贫民士子身着的首选衣物
除了“纸裘”,古人还用“纸帐”来取暖

白纸做成的帐帷四面围合

因印着梅花,所以又叫“梅帐”

御寒且风雅,所以也是文人雅士喜欢的床具
明代 闵齐伋刻《西厢记》插画“月下佳期”
对古人来说,纸帐还有个优点

就是可以吸拢香气

古代文人重香,尤其偏爱梅花香

当时流行的做法是

在四根帐柱上各挂一只壁瓶,再插上梅枝

到夜晚,月光就可透过纸帷映出梅枝的疏影
元代僧人明本曾作《纸帐梅》歌咏梅帐:
春融剡雪道人家,

素幅凝香四面遮。

明月满床清梦觉,

白云堆里见疏花。
变身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梅帐的穿越变身
香薰                                 帐篷
   分  格  鼎   
古人在冬天除了想尽办法住得暖以外

当然也不会忘记要在吃的食物上下功夫

类似我们冬天吃涮羊肉

古人在冬天也要吃“火锅”
1989年南京朝墩头遗址出土四足双层方陶鼎

距今约4000多年,虽然已有些残缺

但仍能看出它“上下两层”的结构

可能是在下一层点着火,上一层的锅中烹煮食物
但是,古人当然不会仅满足于

在江苏省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

就曾出土了“小火锅”的进阶版——“分格鼎”
所谓“分格鼎”,就是将鼎分成数个烧煮空间

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

算是“九宫格”火锅的鼻祖
有学者认为分格鼎就是史书记载的“五熟釜”
五熟釜与分格鼎差不多,就是在锅里嵌入隔板
形成五个独立的区域,每格加上不同的汤料
它由魏文帝曹丕设计制作,用来宴请相国钟繇
曹丕还写信给钟繇:
昔有黄三鼎,周之九宝,

咸以一体使调一味,

岂若斯釜五味时芳?
意思是,黄帝有三鼎,周代有九鼎
但都是一个味儿,哪比得上我这个五味俱全?
变身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分格鼎的穿越变身


x底捞
看过了古人各类的取暖方式以及真相

你是不是跟地理君一样

也对祖先们的智慧赞不绝口呢?

以上的几个例子大多是古人在室内的取暖方式

至于室外的取暖方式

古今应该没什么区别吧......
穿秋裤
话题
你家里有同款古人取暖神器吗?
-  END  -
编辑 /尹诗画

图源 /视觉中国、网络
别错过
这些冬季美食,哪一个戳中了你的胃?

一大波文物表情包正在向你袭来

地理君小课堂开课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dili360)


    关注 中国国家地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