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么拧巴,父母当得越“聪明”,孩子就变笨

 



群里的妈妈吐槽——说她家的“大猪蹄子”陪三岁多的女儿玩捉迷藏,竟然动真格的,跟闺女争输赢。

女儿藏的时候,“大猪蹄子”一秒钟就揪出来,还说女儿藏的没技术含量。轮到他藏的时候,这位老人家就猫在一个很难被发现的地方,不出来。

女儿窗帘后面看,床底下瞅,在所有房间转了几个来回都找不到,急地一个劲儿叫爸爸。就这样,那位“猪蹄子”还是不出来。

直到女儿惊慌大哭,妈妈一声大吼,“猪蹄子”才悻悻地走出来。

从那以后,女儿说什么都不想跟爸爸玩捉迷藏。

你来评评理,赢自己闺女有什么意思啊!






跟孩子“比聪明”的例子很多,不只是捉迷藏的这位傻爸爸。

孩子玩耍、做事时,大人不停提醒:

“口渴了没”、

“饿不饿”、

“想吃什么”、

“要不要去厕所”、

“过来擦擦汗”、

“小心有蚊子”

……

好像孩子不能察觉自己需要似的,或者没能力觉察,只有“聪明”的大人提醒才行。

每到一个孩子们能的场合,免不了听到:

“那个台阶太高了,会摔下来”、

“那边树枝太低,不要钻进去”、

“这个坡很陡路也坑坑洼洼,我们去别的地方”,

“别跑,摔倒”

……

就像孩子们自己没有对危险的意识和预判,必须聪明的大人一步一提醒,孩子才能安全。

沙滩上,有家长提醒娃:

“不要用手抓,脏!用铲子”、

“别把沙子弄到身上,装瓶子里”、

“不要那样玩,那样的话,下次不带你来玩沙!”

画画的,捏橡皮泥的,装扮芭比娃娃的,剪纸的,拼图的,等等,都能听到家长打断娃:

“不是这样,你应该这样,你那样不对。”、

“我给你做一遍。”、

“弄得好丑,根本不是那样弄。”、

“娃娃的头发太松了,再**一点,装饰一点**才行。”、

“这里歪了,不对,重新做一次。”

“那个颜色不好看,换了换了。”

本该是游戏主体的娃,成了木偶,好像“聪明”的家长不指导,他们就不会做一件事,或者就做不好一件事。

熟悉了被这样“照顾”的孩子,潜意识里会不会认为,没了父母,他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不行。




其实,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他们是玩耍天才。大人自作聪明教天才怎么玩,这种做法太蠢了。

给他们一点空间,耐心等待,孩子会让大人惊喜不断。

我在幼儿园时听过一位妈妈的育儿分享,伊说,她们夫妻俩一开始是上面说的那种“聪明”父母,孩子在他们身边,玩什么,怎么玩,每一步都是他们为孩子在安排与引导。

好在,这个娃平时都是奶奶带,奶奶对娃限制较少,只要不在孩子爸妈面前,都是敞开了让娃按照自己的意愿玩,老人只在一旁保证孩子的安全,回应孩子的要求。弄脏弄乱,也就打扫干净,收拾整齐。

妈妈一直嫌婆婆带孩子太糙,不会引导孩子,错过了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直到有一次——

娃和爸爸一起做手工,里面一个步骤需要用到胶棒,把两片纸黏在一起,可家里找不到胶棒。

这个时候,晚饭上桌,娃瞄了几眼餐桌上的饭菜,一边冲上去,一边喊:“我想到一个好主意。”

只见娃从米饭碗里拿了一小捏米饭,放到手心揉碎,又走到需要黏到一起的两片纸边,用揉碎了的米饭把两片纸粘到一起。



娃告诉惊掉了下巴的爸妈,是他玩米饭粒,才发现的“米饭神奇功能”。

这件事情,让妈妈感触很深,让孩子眼睛发光的事物,不一定入大人的眼。但孩子比大人聪明多了,别总“帮”孩子安排如何玩,也别总是告诉孩子如何玩。




玩儿是这样,在学习上,大人也容易犯“聪明病”。

对小学课程,我们都有能力辅导孩子,所以对孩子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指导:“怎么这个都不会,这个不应该是怎样怎样吗?不要那样做,那样不对……”

这和在玩耍上跟孩子“比聪明”一样,很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和独立探索性。

毛豆班主任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班上某位女生,刚入学那段时间,状况频发。但最近一个月,她进步神速,状态很好,很积极,专注力、认真程度都进步明显。

女孩儿的爸爸告诉我们,不过是因为他在女儿面前“装笨装傻”。

比如做完作业预习第二天上课的内容,爸爸时不时憨憨地挠着脑袋为难地问:“这个怎么回答啊?”

孩子都愿意帮助人,还有点做小老师的光荣心,尤其是看到弱势方是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会“慈悲心”大发,会特别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

如果这个女孩儿自己能解答,那就证明她吸收了知识。当她解答不了爸爸的问题时,爸爸会嘱咐:“要不明天你听老师怎么讲,回来教我。”

带着“任务”上课,女孩特别认真,遇到不明白的,还一一跟老师问清楚,就为了回家“教”爸爸。

平日里做作业,爸爸会很积极地要求女儿检查他,比如拼音,女儿说一个,爸爸写一个,有的写对,有的写错,女儿会纠错,会指正。在这个过程中,爸爸会“提问”,会变相引导孩子注意到细节。

这样,爸爸了解了女儿当天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在角色互换和书写的一对一错中,女儿很是受用自己小老师的角色,认真专注其中,也把东西掌握得更牢固。

人际关系中,大家都不希望对方处处表现得比我们聪明,这条规律对孩子也适用。



曾在公园看到这样一幕:大约两岁的孙女摔倒,爷爷条件反射弯腰要去扶孙女。快要碰上孙女时,爷爷发现孩子没有摔得很厉害,孙女也没有哭,还试图自己爬起来。

爷爷立马缩回手,站起来,双手背在后面,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笑眯眯看着孙女等她自己站起来。

孙女一边费力气地动着,一边跟爷爷说:“爷爷,摔倒。”

爷爷说:“摔倒了啊?正常,爬起来,爬起来。”

孙女委屈地说:“爷爷,起不来。”

只看到那位爷爷装笨拙坐在地上,拍着大腿喊:“我摔倒了,我摔倒了,我起不来。”

孙女见状,动作就麻利起来,用手撑地,撅着屁股伸直腿,接着再直起身子,站了起来,小跑着过去拉爷爷。

被“救”的爷爷一直跟孙女说谢谢,一边道谢一边夸孩子,还顺带着提问:“你快教教我怎么才能爬起来呀?”

随着孩子长大,我总是想——

孩子们健康主动快速长大,

是需要一个同进退的“大伙伴”?

还是一个正确的、完美的“教练”?

是一个在后面“推”他们的人?

还是一个在前面“拉”他们的人?

没有哪一对父母,可以永远比孩子“聪明”,可以总在孩子前面“教”他们。要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能坚定持久走下去,最终靠得还是他们自身的内驱力。

所以,别总表现得比孩子聪明强大,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弱小无能!


这里没有大道理,只有一个真实逗比妈妈的育儿分享。毛豆妈是北师大教育学硕士,专注于0-6岁的育儿心理和性格培养。长按二维码关注,你可以看到更多好文章。


    关注 益智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