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水是如何一步步征服广东人的?

 

糖水,从小到大的记忆,各色各味,至今回味无穷!...







如果说女人是水做的,那么广东人肯定是汤水+糖水做的。

俗话说得好,世界的糖水在中国,中国的糖水在广东。

糖水称霸广东,绝非偶然。

说起糖水,它可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著”。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人们在寒冬时节将冰块储藏,以便夏日使用。

周代时,专门设立了去冰、用冰的官员,称为“凌人”。

到了唐朝,长安集市上已经出现了专门做冰买卖的商人。

晚唐时期,商人将糖加入了冰中,这新鲜的搭配迅速吸引了顾客。

而到了宋代时,糖融入了更多的花式做法。

像汴京市场上的“砂糖冰雪冷元子”;南宋临安街上卖的“雪泡梅花酒”;还有被杨万里用“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形容的“冰酪”。

可见大家对清爽冰凉甜品的喜爱程度之高,对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广东珠三角河网密布,温热湿润,种植了大量的甘蔗,同时,制糖作坊也遍地开花。

糖业的兴旺,让甜食成为广东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曾有人说:“甜”是根植在广东人灵魂深处的骄傲,广东人对甜的向往势不可挡。

在历史上衍生出的一系列甜食中,糖水是其中的精髓。



清末时期,糖水火速崛起,广东的街边开始涌现卖传统糖水的小贩。

小贩穿着粗布衣,肩上挑着两大木桶已煲好的糖水,摇摇晃晃的走在街上,大声吆喝,招揽客人。

一旦有人要买,小贩便停下脚步,揭开木桶盖子,一股香甜味在空中迅速散开,让人不禁地咽了咽口水,想要赶紧吃上一碗解解口瘾。

小贩笑裂了嘴,手麻利地用大木勺为顾客舀糖水,奉上一碗甜入心扉的糖水。

传统糖水所用的原料有红豆绿豆、红薯芋头等,价格十分友好,贴近人民群众。



到了民国初期,广东糖水受到香港与南洋在食材做法方面的影响,加之奶制品的盛行,逐渐衍生了诸如双皮奶,姜撞奶,西米露,龟苓膏等品类,好吃不贵。

糖水大行其道,如今在广东,无论是家庭作坊还是糖水铺或是五星酒店,都能找到一碗糖水。

糖水成为了广东的一大特色。

其实,糖水之所以能征服广东人民,不仅仅是因为好吃好看,最重要一点是与广东饮食文化息息相关。
广东人最爱什么?养生。

广东燥热潮湿,容易上火,不宜用药大补,温和的食补最为适宜。

将食物的性质与季节和天气的变化配合起来,从而达到滋养身体的目的。

和煲汤的滋补理念相同,糖水同样讲究“夏秋去暑燥,冬春防寒凉”。

在食材的选择上,同样遵循医食同源、择时而食。

春有木瓜雪梨,夏有绿豆马蹄,秋有银耳百合,冬有红豆黑糯米。



记得小时候,我特爱吃油炸食物,每次放学回家,总是缠着老妈闹着吃油炸鬼,老妈拿我没办法,只好平日里抽空做一堆油炸鬼,在家囤放着。

放学一回到家,就像饿鬼投胎一样,左手的还没吃完,右手又迅速拿起一块,左一口,右一口,嘴巴吧唧吧唧的吃不停。

贪吃的后果,就是喉咙痛,上火燥热,睡眠不好。

隔天,老妈对着我那张无精打采的模样,那黑不溜秋的熊猫眼,忍不住笑出了声。

当天晚饭过后,老爸坐在灯下的沙发上看报纸,我坐在那矮小的书桌上,奋笔疾书。

老妈一个人收拾饭桌上的碗筷,她转身从厨房出来,便会端上一碗绿豆糖水,不动声响的放在书桌上。

看着那碗“老妈暖心牌”的糖水,我总会惯性抬起头向老妈吐吐舌头,把糖水挪到面前,一勺一勺的往嘴里送。

可不要小瞧平平无奇的绿豆糖水,这绿豆放在大瓦煲,经过猛火煲,绿豆在滚水和蒸汽中翻沸,早已脱掉那层硬硬的绿色外衣,变成绵绵而细腻的沙状体,入口即化。

在广东人眼里,绿豆未烂无沙,绝对唔食,这是广东人民的倔强。



老妈在一旁看着我一口口把糖水喝光光后,都会问一句:“好唔好饮啊?”

吃饱喝足的我,对着老妈竖起大拇指:“正嘢!”

一碗绿豆糖水足以驱赶了体内的炎热和浮躁。

外地人未必能完全理解糖水对广东人的含义。在广东,对于养生,很多时候只是一碗糖水的事。

燥的时候,喝碗银耳百合炖莲子糖水,滋阴补肾又降火。

加班熬夜,喝碗腐竹白果薏米糖水糖水滋阴养颜。

一换季就咳嗽,喝碗川贝冰糖炖雪梨糖水润肺止咳又解毒......

传统的食疗养生文化既是广东糖水的基石,也是糖水发展的助力。

对于广东人来说,糖水就是生活的续命水。
人们常说“食在广东”,一碗细腻的糖水更是广东人的心头好。

在广东,随时都能与糖水来一场浪漫的邂逅。

一日之计在于晨,来一杯芋头西米露,瞬间唤醒一天的活力。



傍晚时刻,工作感到疲惫,公司楼下糖水店一碗芝麻糊,恢复元气。



夜幕降临,坐在老字号糖水店点一碗双皮奶,尽情享受下班后的休闲时光。



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宴请宾客,总少不了糖水。

广东糖水没有西式甜品花里胡哨的装饰和摆盘,只用简单质朴的蓝白瓷碗。

价格都在十块之内,用广东话说就是“好抵食”。



小小的一碗糖水,不仅蕴藏老广们的情思,还盛装着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一家人饭后出门散步,路过小巷子的糖水铺,区区十几平方米,头一伸,看到里面摆放着几张小圆桌,总会忍不住抬起脚步往里面走。

全家老少围着小圆桌,坐得整整齐齐,点好单,你一言我一语的聊起了家常,直到那一碗白嫩的双皮奶端上桌。



双皮奶表面明显可见的褶皱,挖一勺入口,上层奶皮甘香、下层奶皮润口,满嘴清甜醇厚、浓郁嫩滑,感受到双皮奶在口中跳舞。

如果你嫌单吃双皮奶不过瘾,还可以搭配红豆、鸡蛋、芒果、莲子等一起食用,别有一番风味。



同样,和闺蜜逛了一天街,肚子传来一声声哀叫,天气干燥炎热没胃口,糖水安排上。

一蛊椰汁玉米马蹄爽,端上桌相貌平淡朴实,口感却清新温润、甜美醇厚,令人惊喜。

爽脆的马蹄配上清爽的玉米,丝丝甘香入喉,恰到好处地中和了椰汁的浓郁,留下食材交融的丰腴香味。



一碗用料扎实的糖水,早已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看过TVB港剧的朋友都知道,不管是古代剧或是现代剧都少不了糖水的身影。

左邻右里时不时来一句:

“我煲咗糖水,要唔要食一碗?

“咁急做乜,食完糖水先走啦!

“我煮咗糖水啊!大家黎食啊!”

“你饿唔饿啊?我装碗糖水比你啊!”

一碗糖水可以让寻常日子闪闪发光,多出很多期待和美好。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从出生那天开始,各种各样的糖水就陪在我左右,见证我一路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我家楼下就有一家小小的糖水铺子。

它没有店面,只有门边两张低矮的桌椅,还有一张挂在门前写着“今日糖水”的菜单。



它也没有店名,但是街坊都叫它为“婆婆糖水”。

婆婆已经70岁了,但依旧坚持亲力亲为,每天清晨起床炒芝麻、煲绿豆。

每天现煲现卖,足料价廉,卖完即止,经常门庭若市。



其实到了这样一个年纪,婆婆为什么还要选择一个人撑起一家糖水档?

早年,婆婆家的经济状况尚好,但后因家庭变故家道中落。

最后,咬咬牙,出来卖早餐,每天凌晨起床,煮两大桶粥,炒40斤粉,从而撑起一个家。

她的观念朴素却意志坚定:“要生存要吃饭,就一定要做,要有志向,不能怕辛苦。”



或许,这也是她摆了多年糖水档的原因,人生很苦,不如给生活加点甜。

在古代,广东这地方被人称为蛮夷之地、烟瘴之地。

那时的广东,生活条件艰辛,并非今日繁荣昌盛,或许真的需要一碗糖水抚慰人生苦旅上的人们。

正如著名作家汪曾祺曾写的:

在西南联大西迁的艰苦岁月里,有人在昆明金碧路开了一家广府糖水铺,卖芝麻糊、绿豆沙。是糖水的甜,帮助师生们度过了当年的“苦”。

累了倦了,就坐下来喝一碗广东糖水吧!

拉至文末,为我们点个在看哦~

你每按下"在看",我的心上就多开出一朵花。

将文章传递给更多人,那我将拥有一片花海。

清欢读书会10万册图书免费送,喜欢读书的你,快进入公众号输入“送书”来领书呗~
看更多好文章
领取免费实体图书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清欢读书会


作者:清欢,家有两宝的职场辣妈,清欢读书会联合创始人,前知名教育上市公司高管,家庭教育、情感专栏作家。(转载请联系微信号:qxdshqy123)

参考资料:

1、刘丹:《中国古代糖水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经济史专业,2009年

2、韩柏泉:《广东传统饮食风俗概观》,《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3、周正庆:《清代广东糖业国内营销网络试析》,《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4、冼剑民、唐棣华:《明清时期广东的制糖业》,《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5、王美怡:《糖水铺》,《广州日报》,2016年5月12日

6、《广州糖水究竟有几巴闭?这一小碗中,装的是人生!》,《广州日报》,2019年4月26日。

7、纪录片:《老广的味道》

8、纪录片:《故事》

清欢严选往期推荐
出门前只用这一样,素颜比化妆还白净通透
90岁老奶奶用它,秀发如20岁时乌黑浓密


    关注 清欢读书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