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低效的管理手段

 

个人看法,不一定对。...



微博上偶然看到一位博士说他的朋友入职了某西部高校。报到后到现在还没搞定的一件事情是,报到单上需要 12 个校领导和 23 个职能部门处级干部签字。

乍一看,我还有点怀疑,是不是太夸张了?可人家还贴了图,数了一下,的确需要这么多领导签字。

有人会说,这样也未免太低效了吧。然而,这样的管理机制是现实存在的。而且,可不止是高校里这样,很多公司里,也是这种管理风格,弄出来一堆烂流程,假装是在提高管理效率。

比如,很多公司都要员工上班打卡。打卡就要购买设备,买软件,要有人统计考勤数据,数据对不上,要去找员工核实,然后要找相关管理者签字,弄得复杂无比。

有些小公司这么干,根本没必要。带来了管理上的成本,还弄得大多数人都不开心。中小公司这么做的,没一个发展得好的。我们团队刚成立的那会儿,我就说千万别弄这一套玩意儿。在这种地方花再多精力也不可能把团队管理好。把节省下来的管理资源去做别的事情好了。当然我们没这么做不意味着发展会更好,为防止抬杠,特此说明。

确实,不这么做,难免会带来间接的问题。比如,有人会故意来得晚,偏偏又经常走得早。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心里会不痛快,这叫「占了公司的便宜」,但这又能怎么样,水至清则无鱼。而且,也肯定只是少数,不是大多数如此。

一看到某个管理上的漏洞,就立刻要寻找一个弥补漏洞的「管理办法」,但没想到却付出了更高的成本,最后带来无穷的麻烦。这是一种很糟糕的管理思路,我一向不太赞同。

很多年前,我在某个大公司里,有个无人值守的小卖部,每个月总会亏一点钱。其实也没多少,千八百块而已,公司那会儿有几千人。客观的说,肯定有人拿了东西不给钱,也有的人,是没零钱(那会儿还没有移动支付),回头就忘了。但是就这么一个破事儿,管理层居然还讨论了好久,当然最后也不了了之。其实,大家开会的成本都够那个小卖部亏损几年的了。

公司里的 HR、行政、财务,很容易用力过猛,因为他们工作越认真、流程越严格、待内部员工越苛刻,就感觉是越能维护好公司利益。但就一点,这样经常会把事搞砸。

管理者一旦看到他们要制定规则的时候,就应该提高警惕,那意味着低效的开始,意味着内部怨言开始积累。不止是内部,外部也会感受到你这一家公司是否值得合作。

我一听到合作的公司跟我说,「我们付款比较慢,内部要走流程」,你内部有什么流程关我什么事?如果是必须要支付的款项,弄那么复杂的流程给谁看?这不就是假装认真工作,实则添乱么?

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价值最大化,而不是总盯着「零和游戏」做文章。一个团队内部的零和游戏越多,越不太可能做好。

再比如,裁人的时候,HR 如果一心想着自己的业绩,裁人也要给公司省点钱,能不给赔偿就不给赔偿,结果一不小心搞出来个负面新闻,公司损失其实更大。

我的个人看法,不一定对。至少要等到我把公司做成功了之后我说的才算对。

题图:离开约旦时,拍的飞机舷窗外


    关注 小道消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