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呼吸界泰斗,竟是晚清名臣铁良之子! 医学史上的11月26日

 

今天,是这位呼吸界巨匠的102周年诞辰,也是22周年忌辰。让我们推开记忆的大门,将镜头拉回102年前的北京。...

医 史 铭 文穆魁津教授,太空医生


来源:医脉通

作者:芭比

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今 日 封 面 

从晚清名臣之子,到呼吸界泰斗
22年前的11月26日,初冬的凌晨5:15,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病房里一位80岁的老人溘然长逝,此刻他是倒在病魔面前的病人,彼时他却是挽救了万千奄奄一息呼吸病患的医者。

他就是我国呼吸学界泰斗、呼吸病与结核病专家穆魁津教授(1917.11.26-1997.11.26)。穆魁津长期从事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对推动我国呼吸学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填补了结核病、呼吸衰竭、呼吸生理与呼吸功能等方面的多项空白。

今天,是这位呼吸界巨匠的102周年诞辰,也是22周年忌辰。让我们推开记忆的大门,将镜头拉回102年前的北京。

➤他本是晚清名臣之子

穆魁津教授姓什么?这个问题你可能觉得可笑,但实际上穆老的确不姓“穆”。一次,他的学生何权瀛问起,穆老才和盘托出:原来,他本姓“穆尔察”,是满族人,属于满洲镶白旗后裔,而他的父亲竟是晚清名臣、兵部尚书铁良!
穆魁津教授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1917年11月26日,穆魁津出生在北京,29岁时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并留校工作,在北大医院内科从住院医师开始,一步步历经主治、讲师、副教授、主任、教授,将毕生心血倾注在了这座不大的小院里。

➤从异烟肼到煤尘肺

1953年的中国,肺结核尚令人谈之色变。穆魁津首次在我国验证了异烟肼治疗结核的临床疗效,为异烟肼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和原动力。1958年,他成功地在动物实验中证实了抗结核药物与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应用的疗效,从此在结核病治疗中引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如今其已成为临床治疗常规。

1959年,穆魁津在京西矿区参与煤尘肺患病情况调查,面对面了解矿区工人的病情,对矿区患病工人的病情判定、疗效观察和劳动力鉴定提供了依据。
肺结核 | Harvard Medical School


1982年,穆魁津开始关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国内最早关注这一病症的专家之一。他成功复制了急性肺损伤模型,并系统地开展了肺损伤病理生理研究。

早在理论与实际条件均相对落后的80年代,穆魁津就颇有先见之明地提出:在抢救ARDS过程中,重点在肺而又不止于肺,还要全面顾及脑、肾、肝、心的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80年代后,是穆魁津医学科研工作结出累累硕果的10年。他在国内率先领导进行小气道形态与功能的研究,首次获得了中国人肺功能正常值的大规模临床数据;随后,又主持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连续发表了7篇论文。

垂暮之年,穆魁津高度重视慢性阻塞性肺炎的防治工作,就在去世的前一年,他还专门撰文强调重视COPD的防治研究,他说“从‘未病防病,已病防变’的观点出发,禁止吸烟是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减少肺心病的有力措施”,这些真知灼见放到今天看仍不过时。

➤风趣的医学“外交官”

细数上世纪的医学前辈,无一不是在医学之外还精通英语,穆魁津也不例外。除了呼吸病学上的高深造诣,他的英语表达功底也同样深厚。

1996年,我国首次召开亚太地区呼吸病会议,79岁高龄的穆老亲自挂帅,把起英语的“最后一道关”,对北京地区的全部论文英译文逐字逐句地校对修改。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呼吸病学分会出版的病例幻灯,也由他一张张过目、审阅。

流利的英语还让穆老结下了许多“跨国友谊”,国际著名呼吸生理学家Peter Macklem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回忆到与穆老的交往时写道:“我几乎没有遇到过比穆教授更慈祥、更慷慨、更体贴入微的人。”
穆魁津教授生前最后的著作 | 资料图


➤他人回忆中的点滴

晚年的穆魁津教授,已是重病缠身、寸步难行,但他仍不改幽默风趣的性格,更不改坚毅求知的品格,他常常不顾劝阻,拖着病体奔走在学术交流的会场、去图书馆查阅文献、参加查房、彻夜撰写论文和著作。

Peter Macklem教授回忆道,“我最后一次见到穆大夫时,他已经被困在轮椅上,令我感慨的是,尽管他因肺气肿而孱弱残缺,但表现出非凡的乐观。他喘息着说:‘air hunger,air hunger’,然后开怀大笑。他真是个人物,我们想念他。”

著名呼吸内科专家刘又宁教授也曾撰文纪念穆魁津教授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当时刚从日本留学归国的他在会上作报告,“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穆老不但亲临现场,而且还坐在第一排,手中拿个小本不停地在写着什么,令作为晚辈讲者的我实在有些惴惴不安。”

刘又宁教授还记得,“他衣着简朴,总是面带微笑,语气和蔼可亲,但其深在的内涵、渊博的知识及气宇轩昂,甚至带着些道骨仙风的皇族后裔的气派都显露无疑。

1998年,与穆老有18年师生之谊的何权瀛教授去佛山殡仪馆悼念穆老逝世一周年,他在墓碑上贴了一张白纸,上面写道:“我有许多话要对您说,而且只能对您说,然而现在却无法对您说,现在只能改为我说,你听啊。”


—END—
评古论今•每次呼吸,都为“呼吸” 


对历史健忘的人,无光明前途可言。穆魁津教授一生的故事,生前令人敬佩,身后仍鼓舞着一代代的医者。用一句话概括他的医学人生,便是“认真做事,正派做人,每一次呼吸,都是为了更多人、更健康的呼吸”。
11月26日•医史拾遗
➤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医生
图 | Encyclopedia Astronautica


82年前的今天(1937.11.26),苏联医生Boris Borisovich Yegorov出生,他是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医生。1964年10月12-13日他乘坐黎明1号(Voskhod 1)飞上太空,并进行了一系列有关辐射效应、失重效应的实验。

参考资料:

[1]何权瀛,音容犹在 风范长存——纪念穆魁津教授诞辰100周年和逝世20周年,《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7年22期.

[2]沉痛悼念穆魁津教授[J].中华内科杂志,1998(02):46.
精彩回顾

➤ 有这么一群学医的,他们被称作医生界的“世界未解之谜”……

➤ 扎心!看名字就吓哭你的7种病,居然大多不用治!

➤ “医生,我从小就吃阿莫西林胶囊,能不做皮试吗?” | 医眼看法
➤ 国外医生凭什么拿高薪?中国医生相比之下欠缺什么?


戳这里,更有料!


    关注 医脉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