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高以翔突然离世: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你从未好好活过

 

真正享受“活在当下”的幸福。...

文/追风天下     编辑/MBA智库琉琉
2019年11月27日凌晨1点45分,高以翔倒在了综艺《追我吧》的录制现场。

不想,这一倒下,竟然成了永别。

震惊又深感惋惜的同时,有人吐槽节目组缺乏人性,有人埋怨团队照顾不够……但是这一切,已经没有太多意义。

这位高大帅气、不失优雅且贴心的暖男,永远地离开了。

我们不禁又一次发问,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生有时,死有时,相依相随。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我们习惯赞美生命的降临,却忌讳对死亡的探讨和思考。

《眠空》里说:“死亡是最需要被学习和认识的内容。”每个人都无法拒绝死亡,但我们可以坦然面对和正视死亡,消除对其的恐惧。

人生有万千活法,我想最有意义的便是:向死而生。
1
人生不易,做好自己
“人生难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变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

这句话,影响了李开复的后半生。

翻开李开复的履历,那种光鲜足以让人移不开视线。

27岁时,他就被《商业周刊》授予“最重要科学创新奖”,博士毕业就被全美计算机科学排名第一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留校任教;

之后先后加入苹果、微软及谷歌,并担任华人最高层的职务,并曾获选美国《时代周刊》“影响世界百大人物”;

2009年创办创新工场,去年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2013年,被确诊为淋巴癌。

突然其来的厄运,让这个曾经意气风发、胸怀天下的创业导师,一下子意志消沉。

李开复曾回忆那段岁月:

病中赤裸裸地暴露在病痛的风暴中,再大的影响力、再高的知名度都帮不了忙;在诊疗间、在病床上,我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随时可能在呼吸之间顿失所有的病人。

这个曾经不惧被微软告上法庭的人,在病魔面前,一下子乱了阵脚。

陷入情绪低谷的李开复,也曾质问上天,也有所谓不公平的抱怨。

他在著作《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中说:

我总是努力把“拼命”当作自己的标签,从来不理会身体已经不断对我发出警告;寻常生活中的小病小痛,我都不当一回事,随便吃点儿药,就马马虎虎混过去了。

睡不好,就吃安眠药;精神不济,就猛灌咖啡。反正工作优先、业绩第一,社交网站兴起,我玩出了兴头,还要求自己每天维持至少发10条微博的“纪律”。

紧凑的生活确实让我活得精彩,可是无形的压力却慢慢累积在身体里面,以滴水穿石的力道,侵蚀着我的健康。
图源 / 图虫创意

后来,有人告诉李开复,别总想着改变世界,做好自己更重要。

于是,李开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转变。

他逐步学会了和自己身体和谐相处,学会了顺应身体需求,他开始改变生活习惯,持续调整工作状态。

他,学会了重新开始。

也许是近距离接触死亡,李开复悟透了人生。

潘石屹说,和以前我们认识的那个开复相比,自从他生病以后,感觉最大的变化,就是他现在活明白了。

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躯体都是空洞的,你往里面填什么,它就是什么。

正如胡适所说: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

人活一世,没有必要把改变世界、创造历史扛在肩上,做好自己,活一日便有一日的精彩,做一事便有一事的意义。
2
自救,是活着的底层逻辑


村上春树说:

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在很多人眼里,英特尔前任CEO安迪·格鲁夫,绝对是个传奇。

他曾带领英特尔,顺利地穿越了存储器劫难的死亡之谷,他曾战胜英国王妃戴安娜、克隆羊多莉之父伊安·威尔马特和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成为《时代周刊》1998年度的世界风云人物。

然而,早在1994年,他被确诊患有前列腺癌。

“偏执狂”著称的他,成功抗癌,直至79岁时去世。

他曾在自传中忠告病友:“你需要采取主动进攻的态度,消极等待只能更糟。”

他以研究半导体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不断研究治疗前列腺癌的医学专业论文和书籍,并坚信自己一定可以痊愈。

即使是患病期间,格鲁夫也没有放弃工作。

而工作之外,格鲁夫的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他与妻子伊娃一起滑雪、骑自行车、听歌剧,甚至会随着音乐,跳上一段热情洋溢的舞蹈。



图源 / 全景视觉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不一定能战胜死亡,但能打败绝症的人,都有着一颗坚毅乐观的心。

凌志军,是《人民日报》的高级编辑,也是一名资深记者和畅销书作家。

2007年2月,他被确诊为肺癌脑转移,当时医生说他活不过3个月。

然而,他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创造了癌症救治的奇迹。

他在《重生手记》中说:

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坚强,去接受那些应当接受的治疗。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去拒绝那些不应当接受的治疗。

凭着自己乐观的态度,怀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进入康复期的凌志军,没有选择卧床休息,而是持续锻炼。

从最初的每天1000米,到后来的每天5公里,在收获健康体魄的同时,他也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快乐。

现在的凌志军,像是一个得道的智者,喜欢游山乐水,并爱上了摄影,不断学着用镜头去捕捉和留住美好的瞬间,也让他以更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和人生。

毕淑敏曾评价凌志军说:“他不但奇迹般地把病治好了,整个人生都上了一个新境界。”

而凌志军也曾感慨,自己对生命有了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他说,很多癌症患者,最大的难关是心理上的,觉得自己倒霉,甚至得了抑郁症,其实不是这样,换了绝症,是进入了生命的另外一个境界。

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真能救你的,绝不是金钱和身份,而是你首先要有“自己救自己的勇气”,其次是要给“医生和家人救你的信心”。

当勇气和信心同时具备,人生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畏惧呢?
3
向死而生,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书中,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提出:

尽管在比地狱还惨的集中营,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哪怕代价是死亡。

当初还是电视台记者的袁君,曾经过着有选题忙死,没有选题死忙的高压生活。

但是因为同事的一场葬礼,让她看透了人生的意义,改变了人生航向。

她发现,她和绝大多数人一样,都活得像一棵树,都在机械地忙碌着,都在周而复始地为金钱和前途奔波着、烦恼着。

也许直到逝去的那一天,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都是在毫无意义地努力。

于是,她选择做一名葬礼主持人,从死亡的角度去看待生命,这让她也懂得了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她曾讲过两个印象深刻的葬礼。

第一个逝者,是一位书画家,生前名气很大,典型的名人。

然而,老人死后,小三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堪比老虎·伍兹。



财产纷争让本来宁静的家,乱成了一锅粥。

袁君为了能主持好葬礼,想尽可能多找些人聊一聊,结果却很少有人愿意配合,包括那些情人。

人们关心的,是那些巨额财产自己能分到多少。

葬礼上,袁君认真地念着悼词,却发现,根本没人在意她说什么。

遗体告别时,小三儿们与原配的家人更是打作一团。

袁君后来说:

“自己如灵魂开窍般明白了,一辈子没多长,下辈子不一定能遇上,我们能在一起的时光原来这么短暂,趁还来得及,一定要不留遗憾地爱。”


图源 / 图虫创意

第二个葬礼,是一个受人爱戴,曾身患四种癌症的肖老。

老头儿风趣幽默,生前最爱热闹,是一位喜欢被打扰的老人。他们家永远有络绎不绝的客人。

袁君别出心裁,决定将葬礼开成Party(联欢会)。

告别仪式也没有选择在殡仪馆,就在老人的家里。

那一天,一共有170位来宾,每个人都应要求穿着自己最漂亮的礼服,没有哭泣,没有哀乐。

袁君让每一位来者,都讲一件与肖老有关的事。

肖老多年的老朋友说,有一天他突然造访,正赶上肖老刚洗完澡,看到了肖老化疗后稀疏的头发、胳膊上粗黑的血管。

想起了肖老当年的英姿,朋友顿时泪如雨下。

肖老却笑着跟朋友说:“一会儿让你见识一下化妆的魅力。”

过了一阵,肖老再次出现,潇洒又不失利落。

肖老对朋友说:“我天天都在做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事,我觉得挺快乐的。身体糟粕,但灵魂体面……

那一天,170个人,170个故事,没有哀乐,也没有哭声,在一种感而不伤的氛围里,每个人都真正体会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有一种活法,叫向死而生。

这样的人生,每一刻,都充满了意义。
4
写在最后


季羡林先生在他的《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中,说道:

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

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做好我们每一个人的平凡小事。

与家人共进晚餐,与爱人一起散步,与朋友打一场球,这些看似没有多大意义的事,当我们面临不可避免的死亡时,却又显得意义重大。

人生只有一次,无论欢喜或者憎恨的生活,都终有一天走向尽头。

希望你我,能向死而生,真正享受“活在当下”的幸福。
-THE END-
●本文由MBA智库(mbalib)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我们。作者:追风天下。
MBA智库专栏作者。
微信公众号“锦州青年部落”主理人,10年金融业老兵,热爱生活,喜欢分享,努力向上生长。




MBA智库好文精选:

 这三种人的忙,最好不要帮

● “工作3年,提离职不到3分钟,我就被上司踢出了群”

三流企业谈薪酬,二流企业谈幸福,一流企业谈成长

 19年前被嘲笑,如今获终身成就奖:我从马云身上学到这三点
好文!点个“在看”


    关注 MBA智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